不支持Flash

《戈壁母亲》剧中刘月季典型形象的美学断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18:14  新浪娱乐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下大众文化消费的语境里,很久见不到“典型”这个内涵深厚的学理用词了。笔者曾经怀疑过,难道当下我们影视创作偏于浮躁的生态环境已到了“告别典型”的时代?!然而,不期而然,由于观赏30集电视剧《戈壁母亲》(编剧韩天航,导演沈好放)的缘故,在我心里顿时被激起了一股审美的兴奋,不觉默默地念叨着:是的,“典型”兮归来了!

  电视剧《戈壁母亲》在创作上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呼唤“典型”归来。其核心之点在于,以诗意的现实主义照亮叙事,以诗意的现实主义穿透历史。人们看到,刘月季的艺术形象被诗情所升华,一个活生生、沉甸甸而与时代共脉搏的母亲,在莽莽大戈壁百万兵团人屯垦戌边的火红岁月里,她以大地般宽宏、蓝天般纯净的胸襟和人情美、道德美,为我们电视剧的形象画廊增添了一个十分鲜活而有力度的新的艺术典型。这里,谨写下我在“读”刘月季典型形象时的美学断想二章。

  以诗意的现实主义照亮叙事,让典型焕发出永恒的思想丰采

  何谓“典型”?如果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说,你在任何时间(或时代)来阅读她,她那永恒的思想丰采,每次都会带给你意外的感动或惊喜。因为,典型就活在现实里,典型就活在我们身边。

  若就艺术的学理而言,人们对“典型”的共识,大体上是不是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即:典型(希腊文typos,印迹或样板之意),指的是艺术形象体现的一种深度、概括力或美学境界。从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意思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经典论述,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是:艺术必以现实为第一性,现实主义常青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它与艺术典型是共生的。而艺术典型按其内容来说,始终是历史的、现实的、富于人性特点和生命气息的。它或许会成为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或许会成为不同的人性善、恶特征的具体写照(或称“共名”)。而黑格尔老人对此则给出了一个十分经典的概括:“在艺术和诗里,从‘理想’开始总是很靠不住的,因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美学》第1卷第348页)显而易见,典型之诞生,决定性的前提,并不是从“抽象的普泛观念”出发,而是源自作家艺术家“生活的富裕”。举凡够得上被称为“典型”的人物形象,恰恰是依托着作家艺术家“生活的富裕”,才焕发出惟典型所独有的那种与世长存的思想丰采来的。

  刘月季,这个阅遍沧桑、“没有传奇,只有人生”的普通劳动者的母亲,这个以其素朴、平凡而见其圣洁、崇高的母亲,这样一个由我们灿烂而大气磅礴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哺育并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被升华出新的伦理、新的道德风范的母亲,正如剧中主题歌所唱的:“她养育了儿女,也养育了精神”。她的生命及其精神气息,对于我们竟是如此的熟悉而又陌生。她的命运,与当代我们在新疆的250多万兵团军垦人甘苦与共,与我们年轻共和国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历程休戚相关、交融无间。是的,刘月季就活在“中国历史上最热情、最有理想、最具献身精神的年代”,同时也是“最令人难忘,最值得反思和永远记住的年代”(见沈好放:《〈戈壁母亲〉导演阐述》)。刘月季形象的典型意义在这里,刘月季形象的美学价值也在这里。

  不能不提到,这部《戈壁母亲》是根据著名的新疆兵团作家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的,韩天航是上海来的插青,在兵团摸爬滚打生活了43年,具有扎实的生活根底。他拥有对兵团这一方热土深入到血液里的爱,他熟悉自1952年以来三代兵团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壮烈情怀及其丰富的历史、生活素材,曾著有《太阳回落地平线上》《重返石库门》《问问你的心》等多部长篇小说和剧本。正是源于有了如此“富裕的生活”,并经历了如此深厚的文学锤炼,由他亲自执笔改编的这部剧本才能如此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刘月季的艺术典型以及她周边众多的个性鲜活的亲人,还有那上上下下人各有貌的兵团干部和战士。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