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戈壁母亲》剧中刘月季典型形象的美学断想(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18:14 新浪娱乐
刘月季的性格,善良、大度、坚韧,深明大义,体现了一种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特别在文革浩劫的年代里,兵团这方土地同样是祸起萧墙、黑白颠倒。刘月季身为大食堂的司务长,对于在“牛棚”里被监督劳动的钟匡民、郭文云、程世昌等人依然给予了尽可能的保护,送去温暖、送去真情;即使撤了她司务长的职,仍旧不改初衷。尤其是当钟匡民病危时,她居然感化了看守的卫兵,自己硬撑着病弱之躯,将钟匡民一路背回家来医治;在当年极其艰难的处境下,她居然敢闯管委会,竟在苦难中撮合了“被监管”中的团政委郭文云与向彩菊的婚事,婚礼还办得热闹而充满了人情味。此外,她还把那个一度因野心膨胀而招人唾骂的“革委会副主任”王朝刚从歧途上拉了回来。 刘月季的人生之路,一无丰功伟绩,二无惊世之举,她既普通又平凡,然而,雪泥鸿爪、点点滴滴,却显示了这位“戈壁母亲”大爱无痕、浸人心田的一种人性美和道德的震撼力,尤其是通过她在兵团数十年磨砺、深深扎根的命运历程,最后,她终于站到党旗下庄严宣誓,写下了自己人生最有意义的一页。 是的,刘月季这个人物,她心头曾经压着那一块旧式封建婚姻沉重如磐的大石头,她的新生活则是在“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大戈壁迈出了新的脚印,可谓阅尽半世纪沧桑,竟难能可贵地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意识的觉醒和升华。刘月季性格的完成,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由我们民族深厚、博大的人文传统和美德所培育的一位当代中国戈壁母亲的典型性格,其思想、道德丰采必将深入民心而与世长存。 以诗意的现实主义穿透历史,促成主流叙事文化品质的更新 在观看《戈壁母亲》这部历史正剧的时候,一集一集地咀嚼着它的意涵和韵味,骤然间,笔者形成了一个新的想法:这部作品在对历史的发掘上,显然并没有采取“宏大叙事”固有的路数,也没有企望从全景的大视野去描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百万大军自1952年以降这半个多世纪三代人战天斗地、垦荒戌边的英雄史诗,而是跳出了以塑造作为历史群像表征的那类高大完美的主人公的“泛主旋律”范式,并且大踏步地实现了一次历史正剧在创作观念上的突围之旅。 说是“突围”,谈何容易。特别是作为“国家旗舰”的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如何把握为民立“言”、为艺创“新”的度(或称“边界”),殊属难乎哉大矣! 在塑造体现阳刚之美的男性艺术典型上,例如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李云龙(《亮剑》)和姜大牙(《历史的天空》),这些都是破纪录而令上下各方都击掌称好的艺术形象,其在颠覆“泛主旋律”范式方面的艺术成就,显然是得到众多方面和各类传媒以及学界专家们的肯定的(诚然其间也远不是没有争议的)。 《戈壁母亲》作为历史正剧,却一反历史剧制作的常规旧习,竟然坚定不移地以来自山东农村的这个普通母亲刘月季作为第一主人公,而将大兵团垦荒戌边的英雄壮举推到了历史的后景(或称“背景”)。刘月季这个形象的特点,则显然是以阴柔为美的女性艺术典型(并且将钟匡民式的兵团英雄男性角色,暗设为涉及某些伦理道德问题的“负面”对手),这一艺术典型在电视主流媒体上的亮相,在我看来,大约也算得上是一次带颠覆性的挑战吧! 《戈壁母亲》立意不凡,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文化创意的突围。刘月季的形象显然并不居于左右兵团垦荒戌边这一历史事件的全局性的核心位置上,而她的性格及其命运的历程却恰恰构成了全剧艺术叙事的轴心。不妨说,《戈壁母亲》的主创者,其全部的激情和叙事的冲动,无不是从刻画刘月季“这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女性角色出发的。该剧从历史的深层发掘出了无数最鲜活、最生动的细节,着力于在人与历史相交汇、相重合的情节的诸多点、线、面上纷纭铺陈,在历史本真的意义上完成了对刘月季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我们固有的主流影视作品叙事的格局及其文化品质之更新的问题。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