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甲:没讽刺生命力差 巩汉林:接地气

2013年04月12日10:44  新京报 微博

赵连甲认为,小品和相声跟不上,也许和高科技有一定的关系。实习生 翟超 摄赵连甲认为,小品和相声跟不上,也许和高科技有一定的关系。实习生 翟超 摄
1989年的春晚小品《懒汉相亲》。1989年的春晚小品《懒汉相亲》。
  赵连甲 小品没有讽刺,生命力就不强了

  赵连甲

  河北人,1935年生人。著名曲艺作家、表演艺术家,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演员,收徒于海伦、牟阳。从1996年到2013年,共创作舞台小品150个。

  “头一个相声不能要,这我没意见,台长绝对有权;第二个,我再看一遍再定,也对,慎重起见;第三个,要前半部,不要后半部,这我就坐不住了。人家有著作权,那是人家的劳动啊!”

  从1963年开始,赵连甲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创作组组长,专门抓小品、相声等节目创作,一干就是37年。春晚的小品舞台上,他既是作者又是演员,甚至还参与过审查工作。对于近两年的小品,赵连甲不愿评价,“三十年了,春晚应该有个系统化、规律化的总结出来了,不要总看得意的一面。我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舞美,声光色不光抢眼还抢台,演员演出的场地越来越小。也许,小品和相声跟不上,就是因为没跟高科技配合起来。”虽然这个判断,赵连甲自己也没那么笃定。

  《懒汉相亲》 连想带写加排练,五天

  1989年,离大年三十儿还有一周,北京翔云楼宾馆,春晚导演赵安、张晓海、谢晓梅脸色凝重——春晚七个语言类节目被毙。中央台台长王锋让谢晓梅给赵连甲打个电话,并嘱咐谢:“(电话里)你就说王台长说了,让你来救场,他就明白了。”赵连甲匆匆赶到:“离播出还有五天,来得及吗?”“要不怎么叫你来救场嘛!”

  顶着巨大压力的赵连甲,初步构思了小品《电视村》。“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农村已经富裕,北京郊区全村都有电视了,但边远山区还没有电视。当时有个说法叫‘电视村’,村长去农民家里,批评懒汉‘咱还不是电视村,得完成任务啊!’这懒汉没完成任务,就谎称自己的村是电视村,但一检查不是那回事。”小品讽刺了形式主义,台长王锋看了后拍板“就这个了”,并提出修改建议:过年了,咱别打擦边球,改改主题,就改成懒汉相亲,宣传传统美德,勤劳致富。

  《电视村》就此改为了《懒汉相亲》,情节没变,台词做了一处改动,由“电视村”改成了“消灭光棍”。连想带写加上排练,五天,《懒汉相亲》诞生。“连换个盒子时间都没有,你没看那鞋盒子都晃荡吗?道具师就在旁边小卖店找的盒子。”

  小品播出后,宋丹丹[微博]饰演的那个土得掉渣、一口方言的大龄单身女青年“魏淑芬”,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连甲回忆,宋丹丹起初还担心这个形象太丑,会影响她的演艺事业,没想到次年,赵本山[微博]、黄宏同时向宋丹丹发出了邀请。

  再次出山 一个杠杆性建议5000元

  2004年,袁德旺最后一次执导春晚,给赵连甲打了40分钟电话邀其出山。然而赵连甲去了两个多月后不辞而别,只因“太不适应这个环境了”。

  “参与审查的人有台长、总编室主任、文艺部主任、中心主任……他们提意见程序都是固定的,谁先谁后都不变,我们只能听。最后一个领导发言,很短,意见不超过十句话,但这十句话最起作用。头一个相声不能要,这我没意见,台长绝对有权;第二个,我再看一遍再定,也对,慎重起见;第三个,要前半部,不要后半部,这我就坐不住了。人家有著作权,那是人家的劳动啊!”赵连甲认为不错的,他们说不行;他们说好的,赵连甲认为不行,“很多时候,就看你赶上什么领导、什么班子,它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创作氛围了。真的很难受,我那时已经没意见,我谈什么都没用。给我的钱还不少,每月除了劳务费,还有奖金。提个杠杆性建议,5000元。什么叫杠杆性建议?小品缺一个主要东西,提一个点子就盘活了。也许一天我能提出两个,但我不知道我起什么作用,我不缺那点劳务费。”

  表演手段 哭是情,笑就不是情了吗?

  赵连甲曾参与30多期《综艺大观》,这档央视最早的综艺节目,在开办十年后最终败在了栏目“开心一刻”上,“写不下去了,都是‘顺情说好话’的东西,就不开心了。所以说要人笑,必须是真实的。”赵连甲特别反感电视相声和小品中的“领掌”,“有导演就直接告诉我,效果你不用更担心,后期我们加。但是光有掌声没笑声,行家一听就知道,那是假的。”

  除了掌声可以后期做出来,“哭”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小品结尾时的“升华点”。在赵连甲看来,小品表演手段总跳不出固定范围,很大程度就是受内容所限。“内容规定你必须这样说,语言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程式化,前面有几个包袱,最后一动情,就深刻了,动不了情我煽情。这里就有误解:哭是情、笑就不是情吗?笑就不存在振奋和鼓舞吗?”

  同样,赵连甲认为对小品的讽刺属性大家也存在偏见,“相声小品没有讽刺,生命力就不强了。不要以为讽刺就是消极的,讽刺里有歌颂,歌颂里有讽刺。今年郭德纲[微博]、曹云金[微博]的相声,他们的讽刺没有涉及具体事务,而是借助观众心理引起共鸣。就这样观众都很满意啊。”

  【历届春晚作品】

  《送礼》(1986年)

  《拔牙》(1987年)

  《懒汉相亲》(1989年)

  《乡音》(1991年)

赵丽蓉与巩汉林合作的小品赵丽蓉与巩汉林合作的小品
  巩汉林 好小品要“接地气”

  巩汉林  1957年生于沈阳,1979年调入沈阳曲艺团,从事相声及小品创作演出。1986年开始从事喜剧小品创作及表演至今。曾经多年与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合作,1995年在春晚上演出《如此包装》后,巩汉林与赵丽蓉的小品连续3年荣获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全国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小品类一等奖。

  “现在很多演员,包括赵本山、潘长江[微博],都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些人不敢说炉火纯青,但身上真是有高深的技艺,关键是作品的质量下降了。现在我真的看不到好作品了!”

  参加了18届春节晚会,巩汉林虽然没得到赵本山“小品王”的美称,但是与赵丽蓉合作的那五年,成了他表演生涯的顶峰。

  黄金组合

  与赵丽蓉创歌舞小品

  1988年,辽宁春晚邀赵本山演出一个小品叫《十三香》。赵本山演一个盲人,而小品中另一个角色——卖十三香的小贩,需要一个清瘦的形象。当时小品的作者崔凯就想到了巩汉林。虽然也有小品演出的经验,可是要做到演得准确,巩汉林还需下一番工夫。于是他特意到市场上去观察卖十三香的小贩,看他们如何吆喝,如何和顾客搭讪,如何将调料打包。人物在心中越来越清晰,这才有了之后舞台上精彩的演绎。不过令巩汉林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十三香》不仅大获成功,同时也让赵本山和他因此受到了央视的青睐。

  1991年在央视的一次晚会中,编导组为赵丽蓉排了一个名叫《母亲的心》的小品。当时剧本的定位,需要儿子会说唐山话。巩汉林在《十三香》里塑造的就是个操唐山口音的小贩。而且他精明狡黠的形象又和赵丽蓉慈眉善目的邻家大妈形象反差极大,因此立即受到节目组的邀约。就这样,台下喊着干妈的巩汉林,便一年又一年地开始了与赵丽蓉合作小品的春晚之路。《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功夫令》,直到今天这些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央视热播作品,尤其是这些小品还加入了歌舞的成分,很多人便称赵丽蓉和巩汉林为歌舞小品的创始人。

  寻觅出路

  拒春晚邀请,选择影视

  “不客气地说,纵观赵老师的作品,都是脚踏实地源于生活的。”采访中,谈到和赵丽蓉创作小品的感受,巩汉林分析道。在他看来作品如果要有经典性,就必须“接地气”,按照大众审美的取向认认真真来做,绝不可以糊弄了事。

  从1990年到2010年为止,巩汉林一共为春晚奉献了18部作品。虽然“小品太后”赵丽蓉比她人气更旺,不过在角色塑造上,巩汉林则看点更多,形象上也是深入人心——精明狡黠的小贩儿;说话不着调的儿子;惟利是图、宰你没商量的酒楼经理……

  赵丽蓉在2000年带着她的疑问永远离开了观众,巩汉林则还在困惑中寻找新的出路,他选择了影视。“摸着石头过河吧。”他说。巩汉林告诉记者,近三年春晚,他没有记住任何一个小品。而2013年蛇年春晚的邀请函,他也婉言拒收。采访最后,他一番语重心长的话颇具总结性,他说:“现在很多演员,包括赵本山、潘长江,都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演喜剧的本事我们都有,应该说,这些人真的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不敢说炉火纯青,但身上真是有高深的技艺,关键是作品的质量下降了。现在我真的看不到好作品了!”

  【历届春晚小品】

  《打麻将》(1990年)

  《陌生人》(1991年)

  《妈妈的今天》(1992年)

  《如此包装》(1995年)

  《打工奇遇》(1996年)

  《鞋钉》(1997年)

  《功夫令》(1998年)

  《老将出马》(1999年)

  《同桌的她》(2000年)

  《动物运动会》(2001年)

  《花盆儿》(2002年)

  《我们都市外乡人》(2004年)

  《装修》(2005年)

  《邻居》(2006年)

  《开锁》(2008年)

  《黄豆黄》(2009年)

  《美丽的尴尬》(2010年)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