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微服私访记》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自从王蒙在今年3月的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帝王剧创作中的媚俗化和帝王崇拜倾向,全国似乎掀起了一阵扫“皇”风,国家广电总局也下达通知,大力扶植现代剧,严格控制历史剧立项审批。而作为中国最专业的电视剧频道,央视八套在连续推出了两部收视率平平的都市偶像剧后,以4月22日首播的《太祖秘史》为打头炮,又将推出一系列的历史剧。一方面要大力扶植现实题材剧,一方面古装历史剧仍接踵而来,在这看似矛盾的背后,似乎又证明了历史剧仍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眼下,除了中央台正在热播的《太祖秘史》,《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也仍在各地一遍遍地重播。人们发现这些剧中的皇帝已经不是以往那些戏说历史剧中的君王,笔者姑且将其称为“新帝王剧”。
经历了大红大紫的《孝庄秘史》和差强人意的《皇太子秘史》,尤小刚对其“秘史”系列的第三部《太祖秘史》充满了自信,认为通过三部“秘史”的拍摄,他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历史剧的拍摄方式。
张国立从1997年开始开发康熙微服私访题材,尤小刚从2002年开始开发“秘史”题材,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题材,但稍做比较,就可发现两者在对历史剧的创作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以下记者就以两位导演为比较,探讨一下所谓“新帝王剧”的思路和价值。
新帝王剧之题材考量:
宫廷VS民间
对于帝王题材的选择,尤小刚和张国立均从清朝的皇帝下手,但立足点完全不同。尤氏“秘史”落在深深的宫闱之中,而张国立的“康熙”、“纪晓岚”系列则将定位放在民间。
尤小刚导演始终强调,秘史剧的风格在于以人文主义的视角,观照古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的人性需要和情感诉求。尤导告诉记者,最早产生拍《孝庄秘史》的想法是看了台湾作家杨海薇那部《大玉儿》的剧本,剧中的情感写得十分感人,但缺乏了历史大背景的考量,于是尤导在剧本中增加了宫廷争斗和战争的部分,并将剧名改为《孝庄秘史》。这样的处理让一般在正史剧中稍显枯燥和沉重的历史事件在“爱”的调味下更具人情味和艺术感染力,由此奠定了“秘史”的基本格调:历史和人物命运、男女爱情紧紧结合在一起,有爱、有悲、有痛。
如果说尤氏“秘史”是借史抒情,那么在张国立的系列清宫剧中,皇帝成了一个符号,他意在借古讽今。剧中让主人公穿上古人的衣服,说现代的故事。
此时,只要基本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大事件不错,无论怎么编故事,让康熙扮成阔少也好保镖也好,观众都不会为皇帝是否真的那么随和、随便而较真。
殊途同归:
尤小刚说,电视剧不是教科书,而是写人情故事的最佳方式。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汪国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明确表示:“正史再正,编成电视剧也会有虚构,如果要完全尊重史实,不如去编教科书。”今天,人们应更多地通过历史剧来表达探究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供历史学家、知识分子参考对照史实、曲高和寡的清高之音。
新帝王剧之风格考量:
大悲大喜VS插科打诨
题材的选择已经基本确立了电视剧的风格定位。尤小刚坦言秘史剧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人性的煎熬”,“秘史剧不可能是喜剧,一定是悲剧。”深谙莎士比亚戏剧论的尤小刚表示,正是通过人物大起大落的悲剧命运的展现,从而搭建一个对人物层层剥笋的平台,让观众痛剧中人所痛,感剧中人所感。
张国立的清宫题材则轻松了很多,他多次表示自己的剧是“戏剧之说”,“我只想娱乐观众。”张铁林认为“铁三角”的出现最大程度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取向,亦庄亦谐,以一种老百姓所熟悉的京氏幽默来反映社会百态,在轻松搞笑的氛围里鞭鞑了社会不平之事,颇有鲁迅先生当年的杂文风格。
殊途同归:
不同于最早央视制作的气势磅礴的长篇电视剧史实《三国演义》,新帝王剧并非一味地追求大气、严肃,只要掌握艺术规律和观众容易接受的风格,就掌握了市场。
新帝王剧之创作考量:
正确的“三观”VS严肃地戏说
虽然秘史剧不是历史正剧,但在创作上,尤小刚坦言要比正史更累,“秘史必须从史书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指导下,对历史人物进行人文主义的创作,从人性的本质出发,来探究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这就需要创作者备齐“三观”:正确的历史观、人文观、戏剧观,尤导谦虚地表示20年前的自己还没法拍出这样的秘史剧,因为它是多年来自己史学、文学以及哲学厚积薄发的产物。
虽然在张国立的系列剧中,皇帝的形象早已经走了样,但他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清廷剧称为“戏说”,“现在大家对‘戏说’的定性不准确,其实所有的戏剧都是‘戏说’。只不过我的‘戏说’是有尺度的,是戏剧的‘戏’,不是游戏的‘戏’,是很严肃、也很认真的‘戏说’。我不会说自己的东西是‘历史正剧’,不会像有的电视剧那样打着正剧的旗号,骨子里却在戏弄观众。” (记者潘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