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新的观念——即英雄观,来照亮旧的故事与人物的成功范例。
其实,小说《亮剑》六年前就问世了。军旅文学评论家朱向前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道:“《亮剑》以回溯式的视点,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炮火硝烟与血雨腥风中,饱含激情地讴歌了一个集勇猛、刚烈、草莽与智慧、政治、坦荡、忠诚与良知于一身的来自历史深处的中
国传统军人的英雄传奇。”
然而,在两部军旅小说胜出的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同样参与角逐的《亮剑》却无缘入前100名。那么,这部小说的魅力究竟何在?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军旅文学中,它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作过茅盾文学奖评委的朱向前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突出重围》等军旅小说作者柳建伟。
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
《瞭望东方周刊》: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一直备受观众喜爱。我国当代军旅文学在50多年里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朱向前:溯流至20世纪50年代,我国当代军旅文学已有55个年头的历史。发展至今,可以说,军旅文学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等标志着第一次浪潮;五六十年代之交的《苦菜花》、《烈火金刚》等标志着第二次浪潮;80年代中期,“当代战争”(如《高山下的花环》)、“历史战争”(如《红高粱》)、“和平军营”(如《射天狼》)呈“三条战线”鼎足之势,标志着军旅文学的第三次浪潮。到了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骤然提速,当代文学顷刻间失重,军旅文学更是陷入了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之中,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醉太平》(朱苏进)、《穿越死亡》(朱秀海)、《孙武》(韩静霆)和《末日之门》(乔良)四部小说的出现,将军旅文学带出了低谷,发展至今,已经迎来了空前繁荣的“第四次浪潮”。
《瞭望东方周刊》:“第四次浪潮”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朱向前:“第四次浪潮”判断的主要支撑,首先是有了沉甸甸的作品,即长篇小说创作的空前繁荣;其次是有了一支成熟稳定的创作队伍。最后,以这些作家作品为辐射,他们编剧、改编或被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热播不衰,显示出了军旅文学的“酵母”作用及其借助影视传媒成倍放大的覆盖力量。另外,从文本上分析,“第四次浪潮”呈现出了缤纷多元的特点,这表明,当代军旅文学经由“前17年”的“政治话语统摄”和“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的激情表达”,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的选择与融合”的新阶段。
《瞭望东方周刊》:与其他文学类型相比,军旅文学有何独特之处?
朱向前:军旅文学承担了更多的使命,这一点是无疑的。事实上,我们对军旅文学的界定一直以来就很明确地概括为: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即两个主旋律,一个要求(或说目的)。这三条是很规范的表述,也是来自中央军委的要求。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从事创作20余年的军旅作家,你认为目前中国军旅文学的创作空间和发展前景如何?
柳建伟:我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完全具备了诞生《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这样伟大小说的条件。首先,关于我国的战争史,很多史料解密了,作家可以多渠道获取。第二,有如之前朱老师谈到的四次“浪潮”,我国的军旅创作到了今天,已有了55年的尝试,创作的厚度和经验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第三,新时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中断对国外小说创作手法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把世界上所有手段都学到了。就是说,在技术层面,我们已经成熟了。第四,知识储备方面,年轻一代的作家在教育环节上是没有缺失的。并且,现在作家创作的自由度是远远高于《静静的顿河》创作之时的。基于以上种种,伟大作品在中国的诞生具备充分的条件,现在就是万事俱备,只欠天才的横空出世了。
《亮剑》很人性化,但不是最晶莹的浪花
《瞭望东方周刊》:小说《亮剑》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上有何新颖独到之处?
朱向前:比较而言,《亮剑》在对战争生活题材的选择上,也许是最不具有新意的。无非是灭鬼子、打土匪、闹县城等一些肖飞、李向阳、敌后武工队们早已干过的事情。但是,由于作者在这些故事中赋予了人物更强烈的个性,对人物桀骜不驯的个性表达了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张扬,这就为它灌注了一种当代审美情趣和人性评价的尺度。这样一来,这个老故事的老人物就焕发了更加个性化、人格化与人性化的光彩。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部小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新的观念——即英雄观,来照亮旧的故事与人物的成功范例。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准确评价和定位《亮剑》这部小说?
朱向前:要给《亮剑》这部小说一个恰当的定位,它是在中间偏上的位置。《亮剑》是“第四次浪潮”里的一朵浪花,不是最晶莹的,但是比较漂亮的。它的缺陷也很明显。小说人物的性格应该有成长和变化,但是李云龙的性格并没有发展,从出场到结局,几乎是定型的。另外,小说后面部分处理得也比较草率。因此,从艺术层面上讲,它的层次是不太高的。应该说,李云龙这个人物是有点畸形的。现在对李云龙如此追捧,一定程度也反映出这个社会在某些局部,有的人还缺乏理想、正义、真诚、友谊等等作为正常社会应该具备的东西。因为没有,所以显得珍贵,让人喜爱。大家也由此原谅了他的骂骂咧咧,他的粗鲁。
柳建伟:为什么说这部小说层次是不够高的,我们从它的这个“亮剑精神”来分析。实际上它所宣扬的这个“亮剑精神”是不负责承载“有没有意义”的。就是说,它不光不考虑“亮剑”的后果,也不考虑成因。“打得过打不过,我就是要上,明知是石头我是鸡蛋我也碰”,这样的立意是有欠缺的。-
《亮剑》故事梗概
李云龙是八路军一个独立团的团长。在他的独特的战术指挥下,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全军覆灭。接着李云龙会同国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防守的县城,守备部队的全体军官都在这次袭击中丧生。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西北因此名声大噪,李楚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抗战胜利,李楚二人又相逢在淮海战场上,这一次交手双方险些同归于尽。解放军护士田雨用献血挽救了李云龙的生命。田雨崇拜李云龙,就在李云龙准备出院的时候,田雨答应了李云龙那男人气十足的求婚。
金门战役失败后,李云龙率部开进山区,在苏联军官的执教下,为解放台湾,开始训练丛林作战部队。
朝鲜战争爆发后,李云龙屡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带兵赴朝鲜作战,请求不但没被批准,他反而接到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通知,他带着情绪去南京军事学院报了到,在南京军事学院他由强烈抵触到虚心求学,这是李云龙从野战经验到完成军事理论系统化一个重要的转变。
李云龙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作为军长回到了老部队,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特种分队,在未来新中国的建设中屡建奇功。但在“文革”中,李云龙却受到无理批判,为捍卫尊严,他最后用手枪自杀。1978年,李云龙将军被恢复名誉、平反昭雪。《瞭望东方周刊》实习记者涂释文/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