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选中,中国电视剧“全军覆没”,在中国电视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而胡玫导演所说的“中国电视单本剧眼下处在发育不良的尴尬状态”,道出了中国作品无缘“白玉兰”的缘由,也将国产单本剧的生存发展困境摆在了大家面前。
起步早日渐萎缩
单本剧是中国电视剧最早起步的一种样式,但在长篇剧的迅速发展下日渐萎缩。目前我国电视剧年产量达10000多部集,而单本剧数量不足2%,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尽管加强单本剧创作的问题已提出多年,但创作薄弱的状况并无多少改观。
胡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今年入围的三部单本剧,应该说在国内已属上乘,无论视角和立意都不错,但与国外作品一比较,差距便显露无遗。”胡玫说,欧美的同类作品结构完整、场景考究、演员众多,而且都用胶片拍摄,清晰度很高,完全就是一部90分钟的电视电影。而相比之下,中国作品剧本单薄、场景单调、演员也很少有特点,比如参赛片《男人上路》中,导演刘小宁又执导筒又当主角。还有一部《昆仑日记》拍得很艰辛,但剧中缺少人物和故事情节,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投资少发育不良
“单本剧不赚钱,长篇剧有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国内单本剧一直形不成市场的原因。”著名制片人郑晓龙在谈到单本剧的发展窘境时这样说。
由于单本剧仅一两集,播出时间短,很难吸引投资商,所以单本剧就成了一个“缺少营养、发育不良的孩子”。拍摄过单本剧《有你的春天不冷》的年轻导演刘苗苗说:“目前一部电视电影的成本预算平均是40万元。这么少的投资,首先从编剧上说,稿酬那么底,好本子干嘛要给你,所以剧本基础就差。选景几乎都在北京周围地区打转转,演员也只能用新人,这样要拍出精品谈何容易。”
播出难夹缝生存
没有专门的播出时段,使单本剧在荧屏上难以形成热点。以电视电影形式拍摄了《绝对隐私》的著名导演李少红(blog)把单本剧的尴尬归结为播出平台的短缺。她认为:“目前固定播出单本剧的只有央视电影频道一家,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这种作品形式只能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
拍摄过单本剧《独奏》的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谢晓嵋表示:“虽然央视一直在坚持单本剧创作,但每年产量也不多,因为做了也没有地方播。”有的电视台则干脆要求创作者“最好不要拍两集、三集的,只拍一集就行”,因为有的长篇剧是35集、41集,每天播两集,最后一天“落了单”,正好可以拿单本剧来“补缺”,这些遭遇让创作者颇感无奈与苦涩。
求发展寻找出路
针对国内单本剧创作的疲软,央视电影频道近年来已率先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该频道每年挑选20位年轻导演,拍摄20部电影电视,每部投资50万元。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从去年起也开始着手电视电影的创作,并邀请香港著名电影人黄百鸣担任总监制。影视中心主任陈文告诉记者,目前首批筹备的10部作品已拍摄完成5部,准备积累到一定数量后集中推出。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如今各地都开播了影视频道,如果都能给单本剧一席之地,那么改变单本剧的尴尬现状就不是一句空话。
发达国家做法可借鉴
从一些电视剧发达国家看,除了黄金时段播出连续剧外,每周都在专门时段播出一到两次单本剧,以吸引更多喜爱单本剧的观众。另外,抓住一些好题材,邀请名导演、名演员参与拍摄,以提高单本剧的艺术质量。本报记者傅庆萱实习生张敏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