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新浪娱乐策划组 文/刘杨 天虹
《圣天门口》开播至今已接近尾声,对此剧的争议也日趋两极分化,爱者高呼此剧是近年来少见的内涵之作,厌者则大叫太晦涩无法看懂。大量的意识流、魔幻与隐喻,似乎将《圣天》推到高端小众之列,不接地气成了电视剧之原罪。其实,所谓电视剧的精英与草根,仅一窗内外之隔,想欣赏《圣天》的观众所需的,也不是什么文化底蕴电影行家,仅仅是换个角度看电视而已。
主动阅读,把电视剧当书看
国产剧习惯了填鸭式灌输,恨不能将一切故事都掰开揉碎填到观众嘴里,让观众只要被动下咽就可以。但是再懒得动脑子的电视观众,在欣赏一本好书的时候,都绝不会只看热闹不去品味。说到底,人们在观众与读者双重身份间,早已习惯了变换选择,读书是主动选择,电视剧是被动接受。很多人可以在书中自我纠缠乐此不倦,却吝于把此等乐趣投入电视剧中去。在欧美剧集中,电视剧早已不仅仅于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而是发展到多种类型百花齐放,而在中国,突破新类型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投资。试想《黑镜》这种超口碑的另类剧如果换成国产,面临的将会是怎样的收场?
惯性语言,解开导演这把锁
风格晦涩是《圣天门口》争议最多的话题,张黎[微博]、刘淼淼鲜明的个性烙印在观众眼中变成了迷惑不解。其实《圣天》的意识流并非首创,曾经火爆一时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也运用了同样的叙事风格和同样的镜头元素,包括黑白映像回忆,字幕解说,女人的舞蹈,天地变色的更迭,可以说,《人间正道》中的另类和《圣天》比起来只多不少,但情节的流畅让大家并没有产生观看障碍。而《圣天》原著的风格加重了张黎、刘淼淼意识流的痕迹,他们之间不谋而合,就郁闷了观众。《圣天》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人间正道》的乡土版本,觉得不懂的时候,对照一下《人间正道》的同年代大事件发展,马上就清晰明了。
立场转换,倒过视角主旋律
《圣天门口》虽然是革命剧,但开篇没表现穷人悲惨生活,没表现革命火种星火燎原,倒是一个狗头的苦肉计引出天门口杭家雪家马家的三国演义,于是把观众绕迷糊了。穷人似乎不再是那个穷人,富人似乎也不再是那个富人,马鹞子算不算反角?杭九枫是不是英雄?好坏分明的故事太多,遇到灰色地带就难以归类,其实正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当年那句主题:我只想要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圣天》只是给近代史重新换了一个视角,以传统世族大户的没落为着眼点,给以往革命主旋律增加了更多不同人等的不同感受。观众如果站在当年那些局外人的角度再看这个故事,那些模糊便会迎刃而解。
回归传统,隐喻不是精英范
在一干国产剧中,《圣天门口》和当年的《团长》一样,显得过于先锋,不仅镜头语言似乎太炫,个中隐藏寓意也似乎太多。无论是人物的对白还是人物被赋予的定位,都需要观众做猜谜游戏。《大明宫词》端着莎翁范儿照样通行无阻,《圣天》台词上的阳春白雪,并不妨碍它角色上的下里巴人。一边国民党军官可以和紫阳阁女主人静谈优雅,另一边杭九枫也能和马鹞子为争儿子打成一团,毫无违和。《圣天》并没想给自己端上架子,杭雪两大家族的没落是故事的分水岭,后半截的故事发展留给观众看当下斑斓壮阔,前半截的隐喻铺垫则留给观众日后的细品重温。
魔幻现实,改头换面看历史
刘醒龙和莫言在同时代成名,都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个寻根文学西渐之后改口“魔幻现实主义。不论是“魔幻”还是“幻觉”,对中国作家来说都是去写自己的土地祖宗。寻根文学算得上中国最有代表性也最富有冲击力的主题,但是关于这个土地梦历史的电视剧却凤毛麟角,国产剧大多拍出了国人的土地故事,却很少深入拍国人的土地情结。《圣天》看起来和土地关系不大,但通篇其实都在讲土地魂。看不懂这个土地魂的依恋,自然也就理解不了剧中那些关于“回家”的残酷纠纷,也就会觉得剧中的人物总是在“作”。每个外乡人在天门口都会得到忠告:找个天门口的女人,安个家。那个“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历史动荡却故土难离的依恋。《圣天》并不是一部简单的革命历史,而是一部深情的寻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