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开播面貌迥异 只因时代变了

2013年04月25日09:12  北京青年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老编辑部 老编辑部
新编辑部 新编辑部

   →点击给《新编辑部故事》打分

  “时隔21年,《新编辑部故事》带着与经典旧作毅然“决裂”的全新面貌与观众见面。截止到昨晚,已经播出的六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浮夸、颠覆、娱乐化、重口味,有人称赞欢乐新潮,有人则感慨荒腔走板变了味,难以接受……其实,今天再苛求重温王朔式幽默的旧梦已不现实。记者采访了老版“编辑部”的总策划和新版的导演郑晓龙[微博],发现两个风格样式天壤之别的作品,其实创作初衷、思路、流程都没变。改变的是我们的时代。”

  庆幸的是,这样一部极尽搞笑手段的作品,并不是一部“雷剧”,对嘲讽社会现实的表达欲望和对喜剧的创作态度都是严肃的。剩下的事情,就如郑晓龙幽默的自嘲:“不要想着《甄嬛传》那么火,导演的新作就一定如何,也别等着看我滑铁卢的笑话,别人整天滑铁卢,我为什么不能滑一次?保持放松,笑点低的人,哈哈笑;笑点高的人,会心笑;笑点特别高的人,就算被胳肢笑也无妨……人们对新东西都是从怀疑再到接受,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经历了这个过程,我相信‘新编’也会如此。”

  “老编辑部”出炉幕后

  “哪里有个编辑部的样子,整天就知道瞎贫”

  其实,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从最初策划到最终走红,经历的波折远比《新编辑部故事》“悬”得多。那年《渴望》大火,闲置的摄影棚需要新项目利用起来,有两个方案,一是《皇城根》,一个是郑晓龙提的《编辑部的故事》。最终决定上“编辑部”,一是希望创新,系列喜剧的样式中国电视还没有,二是希望“说一些想说的话”。

  “老编”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过审查。郑晓龙先请思想比较开放的北京广电总局的老局长张永经做艺术顾问,有人劝张永经,“不要拍,别晚节不保”,但张永经力排众议,“老编”得以立项开拍。

  《编辑部的故事》刚播出时一度争议非常大,特别是老年观众对王朔式的语言幽默不接受,“哪里有个编辑部的样子,整天就知道瞎贫”。但中青年观众却开始街谈巷议,议论纷纷,后来专门出过对话集,争相模仿剧中人物的对白,“最终是中青年观众把这个片子带起来了”,郑晓龙说。后来郑晓龙筹拍《北京人在纽约》,姜文找到他说,“看了《编辑部的故事》,没想到电视剧能拍成这样,你的剧我一定要演。”

  “新编辑部”十年难产

  如果照着王朔路子写,永远写不出来

  《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以王朔为主,冯小刚[微博]等人为辅,今天来看堪称中国喜剧的豪华阵容,当年他们也是才华横溢正当年,剧本诞生行云流水非常顺利。先是到友谊宾馆开策划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人物,先说李冬宝,又说有个跟李冬宝若即若离的女孩戈玲,精灵古怪,还有抠门的刘书友和一天到晚老想挣钱的余德利,大家都很想讽刺一下当时无处不在的“马列老太太”,就有了牛大姐……之后讨论要说什么,每一集一个话题,罗列了20多个,各自领几个回去写,最后王朔写的用得最多,冯小刚也有六七集。拍摄的时候剧本已经非常成熟,王朔和冯小刚式的京味调侃很圆熟,演员基本上照着本子演就一气呵成。

  有“老编”的成功垫底,“新编”的立项和播出一路绿灯,但它核心的创作过程却要艰难许多。郑晓龙筹备了近十年,编剧换了五六拨都不满意,“十年前开始写‘新编’剧本,周星驰式的无厘头还没出现,喜剧样式的解放程度还没这么大。最初也瞄着‘老编’的风格创作,但一直都不行。后来我跟编剧说,不要再想王朔和冯小刚,如果照着王朔路子写,永远写不出来。喜剧是往前发展的,放开了去想象,之后才有了新的剧本。”从王朔式京味幽默里解放之后,话题的选择又遇到难题,哪些是可以说的,哪些是想说而不能说的,哪些是点到为止即可的。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老编辑部”的话题有的在“新编”里仍然被沿用,比如世界末日。郑晓龙说:“老版有一个话题是‘星星撞地球’,讲不相信科学,但主要是批评唯心主义;新版中的《再见,2012》就不是这样了,我们新的认识是,如果不善待地球,不注重环保,地球早晚要毁灭,比原来又往前走了一步——地球毁灭是有可能的。”

  “编辑部”情结不死

  这个筐引起社会讨论和思考,对现实有帮助

  在今天的市场化环境下,郑晓龙拍情感剧、情节剧可以名利双收稳赚不赔,但《甄嬛传》之后偏偏选择了《新编辑部故事》。他说:“现在做电视剧的人都主动回避现实,远离话题,因为审查是个麻烦事。这就造成现实题材越来越少”。他的编辑部“情结”不死,是因为坚信社会生活不断有新话题新问题产生,编辑部可以当个筐,引起全社会的讨论思考,“这是对现实有帮助的。”

  问题是,现在观众看的是《爱情公寓》之类纯粹为逗乐而逗乐的喜剧,还有《生活大爆炸》这样的重口味美式喜剧。比起当年,笑点变高。另外,现代人议论社会话题的公共渠道已经非常多元快捷,一部电视剧已无法复制当年《编辑部的故事》那种全民发笑和讨论的效果。“老编”靠语言逗乐即可,更多是让人会心一笑;现在要使出十八般武艺,凡是能够产生喜剧效果的方法都使用了,除了保留语言喜剧的优势,无厘头、荒诞、后现代、黑色幽默、相声贯口、小品、载歌载舞都放进去,这也是“新编”跟“老编”比起来,变得面目全非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于播出后观众的“不适”,郑晓龙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他承认,现在很多喜剧是为笑而笑,“新编”也有很多。“但我比较放心的是,至少它的内容跟现实结合得很紧,是大家关注的。比如明星过度炒作、麻辣评委、幸福指数、鉴宝收藏、选秀热、上市热、学区房、女人整形等,有了这些有现实讨论性的话题,即便说我们胳肢人,观众仍会产生共鸣。”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