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狼康洪雷:三无产品如何市场突围?

2013年10月14日18:06  综艺报
“孤狼”康洪雷 “孤狼”康洪雷

  文/刘爽

  康洪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62年11月6日出生,1979年就读内蒙古艺术学校话剧表演专业,1982年分配至内蒙古话剧团当演员,1989年调至内蒙古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任导演至今。2008年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得主。主要导演电视剧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青衣》(2002) 、《有泪尽情流》(2003)、《民工》(2005)、《幻想之旅》(2006)、《士兵突击》(2006)、《奠基者》(2009)、《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我的非常闺蜜》(2010)、《酒城破晓》(2011)、《我们的法兰西岁月》(2011)、《推拿》(2012)。

  “夜宴”是毕飞宇小说《推拿》的最后一幕,“沙宗琪推拿中心”的所有盲人聚在一起吃夜宵,结局以沙复明因胃病吐血被送进医院而告终。

  康洪雷为电视剧《推拿》设置了一个更为温暖的结局。

  路边摊换成了重装改造的推拿院,沙复明康复出院,从他的口中,观众得悉剧中每个角色都有了相对完满的结局。在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声里,重点剧情几经闪回,突然镜头拉远,康洪雷出现在画面中,正在激昂地讲戏。所有人举杯,剧终。

  《推拿》:口碑强反馈 市场弱反应

  “《推拿》推荐给十个人,有十个人都不会选,怎么拍啊?如何观赏啊?但你们选了。你们是好样的。”

  《推拿》尽管有康洪雷的多年酝酿,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为脚本,又有濮存昕、张国强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播出后也赚足了口碑,但在收视率和投资收益上“损失惨重”。

  《推拿》从8月15日起接档央视一套的《花木兰传奇》,创下了1.09%的开播收视率,在全国33城市收视排行中一直位居全国前三,但仍没有达到央视的收视预期。全剧包括演员片酬、在南京搭建整座推拿院、购买好莱坞定制的高价眼膜,以及耗时将近一年的后期制作和电脑特技,共花掉6000多万元,现在,投资能否收回还是未知数。

  著名编剧邹静之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推拿》好,好在它有文学性。一部影视作品的文学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力。但《推拿》推荐给十个人,有十个人都不会选,怎么拍啊?如何观赏啊?但你们选了。你们是好样的。”就连编剧陈枰最初也不看好这个故事,改编起来也十分费劲,但康洪雷的一席话给她吃了“定心丸”,康洪雷对她说,“只要你敢写,我就敢拍,你写出花来,我就拍出花来。”

  目前,《推拿》的二轮销售正在进行中,已经有一些卫视和地面频道开始签约,但由于题材特殊,加之大量运用“蒙太奇”拍摄手法,在很多电视台看来《推拿》的局限性很明显。制片人朱子坦言,《推拿》的发行让她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可以说,仅从市场和收视率考虑,《推拿》绝对是另类。

  康洪雷认为:态度决定一切。“你的态度真诚与否,你是否用切肤之感来对待每一件事物,都会给你反馈。我从没有把电视剧当成一个工业或项目来做,我觉得文化产业有它的特殊性,对待不同的作品,要用最真诚、单纯的心去面对;如果一切都向着产业化和利益靠拢,文化环境就会走样。”

  朱子也表示,“有时候做生意就是这样,心理上的付出也很重要,而且良性的经营也应该是个长线的概念。我们有很强的创作班底,下一部戏的气质如何还是待定,但有不变的一点是,我们要做文化精品。”

  在一次研讨会上,康洪雷如此表达拍摄《推拿》的感受:“《推拿》走到今天是大家集体努力的一个结果,特别是投资方,他们在我‘胡说八道的游说下,花了大价钱买了电视剧的版权,而且是义无反顾地交到我手里,又用大价钱把它做出来。让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电视制作市场上,并不是‘一窝蜂’,大家只做一种剧,还是有很多公司愿意做(《推拿》这样的戏),我很幸福。”

  创作的“生理反应”

  东三环马路两侧的盲道上,总能出现一个急速快走的身影,因为“踩着有棱角的路安全而踏实”,走着走着,康洪雷心中断断续续有了《推拿》的故事雏形。

  “我觉得一切文化创作必须要有感而发,必须要有生理反应。在我的作品里,甚至没有考虑太多的社会意义,因为我首先追求的就是生理反应;当你没有生理感受的时候,你的作品就不太可能好看。”康洪雷说。

  拍摄《推拿》这部电视剧,在康洪雷看来,亦是源于这种所谓的“生理反应”——探寻身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盲人群体的冲动。

  几年前,在为《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到海外取景的路上,康洪雷在哥本哈根看到十五六个盲人进出旋转门,他赶忙过去搀扶其中一个盲人,却遭到了拒绝。原来这些盲人是在享受进出安全旋转门的便捷和自如,他们并没有将自己视为残疾人或弱势群体。回国以后,康洪雷特意做了一些有关北京交通事故的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没有被车撞到的盲人。这两件事给了康洪雷很大震撼。

  在毕飞宇的《推拿》和“茅盾文学奖”尚无瓜葛的时候,康洪雷就拿到了这部作品。两人在后者拍摄《激情燃烧的岁月》时相识,当时康洪雷已经找到投资方,买下了毕飞宇《青衣》的电视剧版权,然而毕飞宇并没有把这个不知名的同龄导演放在心上,甚至在投资方表示想换一个名气更大的导演拍摄《青衣》时,他默许了。直到《激情燃烧的岁月》播出两集后,毕飞宇忍不住了,给投资方打了个电话,当即表示一定要签下这个厉害的家伙。

  于是,作家毕飞宇和导演康洪雷、编剧陈枰从《青衣》开始合作,十多年后,康洪雷顺理成章地拿下了《推拿》这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权,“我一直是毕飞宇的忠实读者,他的每部作品我都会看。”

  《推拿》讲述的是盲人的故事,正常人很难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此,康洪雷、陈枰和演员们多次深入推拿院与盲人推拿师打交道,康洪雷更是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揣摩该如何讲好戏里的故事。很长一段时间,东三环马路两侧的盲道上,总能出现一个急速快走的身影,因为“踩着有棱角的路安全而踏实”,走着走着,康洪雷心中断断续续有了《推拿》的故事雏形。

  “确实难拍,尤其是对影像的处理。”康洪雷说,“盲人脑海中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肯定不一样,色彩、形象都不一样,这就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想象力。”对盲人来说,世界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尤其在刻画后天盲人时,要把握好那种对世界产生绝望的心理撞击,但又不能让观众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同情来看待这个群体。“我想这部戏里有很多关于生命的命题,关于生存,关于与人相处,关于谁是病人的命题。一想到这些,我就会浑身战栗;用电视剧的形式体现,把实实在在的故事、生活编织成令所有看客愿意看的东西,是一件多么奇妙而富有挑战的事情。”

  毕飞宇如此评价康洪雷:“康洪雷的现场驾驭能力真是了不得。不管戏进入一个怎样的僵局,不管场地上如何,他都不着急。我喜欢娓娓道来的风格,那是一种控制力。”

  康洪雷也表示,毕飞宇的小说为他从事导演行业近几十年来,提供了最好的人物群像,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创作原动力,也为编好故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如,剧中有一对由张国强和刘威葳饰演的盲人情侣,二人在推拿院工作却分住宿舍,相聚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于是在共同为病人推拿时,以手掌拍打在病人背上的声音传情。这一情节的处理,将盲人的情感体现得别致而生动,虽没有“眼神”交流,却让观众感受到了耳目一新。“观众特别喜欢看有创新的东西,这种创新就像是开启潘多拉盒子的机关。”康洪雷说道,“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被按进心底的潘多拉的盒子,有的需要一直被按在心底不告诉任何人,有的需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打开。如果你是一个机关,你就可以把它开启,这就是所谓的共鸣。”

  “对于这种创新, 我充满了热情,乐此不疲,所以从思维到形式上都带有巨大的冒险性。”康洪雷并不否认拍摄《推拿》对他来说是一次冒险。“如果说你的冒险是唐突、没有根据的,那我不赞成你去冒险;如果你天生就具有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才是文化的一种必然——就另当别论。”

  打左灯,朝右看

  “在现在这个‘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时代,早早确立‘风格’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我的戏是,我打一个左灯,有的时候却朝着右看,这样就会有巨大的反差。”

  口碑好,但市场遇冷。这种局面康洪雷不止一次遇到过。

  2001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2006年的《士兵突击》、2009年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它们的剧本都被一些人认为是“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尤其是《士兵突击》,被很多电视台视作“三无产品”:无爱情、无女人、无敌我。“我说天呐,这是谁规定的,故事非得由这样几个因素支撑?难道必须要像单田芳老师那样‘要知后事如何,下回再说’吗?难道故事必须要有矛盾、必须要有敌我,调解方式必须是爱情吗?所以我经常是四面楚歌。”康洪雷说。

  除了以上三部“男人戏”外,康洪雷也尝试过《青衣》这样细腻、柔婉,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女人戏,以及而今《推拿》这种关注特殊人群的戏,因此也多次被问到“题材转型”的问题。

  “其实我并不是要涉猎所有的题材,而是我向自己、向社会,也是向惯性挑战的一个过程。”康洪雷说,“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今天,我没有一部戏能得到目前社会上所有人的鼎力支持。我总说这是我特立独行,而没有被惯性宠坏。我喜欢这样的孤立无援,因为这种坚持是有趣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觉得创新是对的,这个创新不在形式上,而是人类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我经常和创作者们讲,别太自信了,创作上不自信是一种很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会让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对待你所要做的事情,这样可能会逃离一些程式化、经验主义的幼稚。”

  “我总是在作品里尝试创造,在最艰难的时刻创造一种坚定,创造一种环境或者一条路,这不仅是我们,甚至是一切动物都必须要做的。Discovey的节目,所有的动物在大自然中,凭借着自己的本能拼命抗争,绝不放弃,不管是逃生的欲望还是追击的欲望,都是体现永远要活下去这个简单的道理。”

  康洪雷总能说服演员和投资方,支持他把戏拍下去,用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八字方针。“我的每部作品都有生理之感,我会跟演员讲,这段你信吗?如果你不信就别给我演。对编剧也是。我也会反复问自己,这些情节我到底相不相信,如果我都不相信,观众怎么可能信?拍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好看?”

  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有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几乎在每部戏的结尾,他都能迅速而冷静地从剧情中“跳脱”出来,甚至用大量旁白为故事做结,或慨叹人物命运,或点明人生道理。“你可以把一个人放在任何一个环境下,看他的品质,看他的意志,看他对世界的态度,甚至看他的学识,看他的知识结构,看他的出身。电视剧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康洪雷很不喜欢“风格”这个词,他说:“我是一个特别强调把自己‘拉开’的人,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懂得,‘风格’是对一个人灾难性的评价。以前,有‘风格’未必是一件坏事,然而在现在这个‘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时代,早早确立‘风格’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我的戏是,我打一个左灯,有的时候却朝着右看,这样就会有巨大的反差。”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