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近一周的“二宋之争”,虽然当事双方暂时偃旗息鼓,但围绕这件事展开的讨论之声依然不绝于耳。《美丽的契约》片方坚定不移力挺该剧女主角宋丹丹[微博],圈中近百名编剧则几乎一边倒地站在了该剧编剧宋方金一边,而旁观者也自觉地站到了两个阵营里。
和一般的对骂模式不同,此次二宋之争谁也没能把对方抹黑,双方都承认“宋方金的剧本跟不上拍摄进度,宋丹丹等演员自己攒台词完成创作”。这样一来,倒是把圈内那点儿“破事儿”给抖落得淋漓尽致。观众终于明白,在“贵圈”拍戏,故事都没有就定下演员了,剧本没成形就可以开机了,编剧没写完就可以拍屁股走人了,演员没看台词就可以自己“二度创作”了……多么神奇的“中国式拍摄”啊!(羊城晚报记者 章琰)
A 乱象篇
为什么会有这场争论?
我们首先假设一个较为合理的工作模式:制片人给出方向,提供资金;编剧提供剧本,搭建好故事结构,撰写出好的台词;演员则在导演的要求下呈现角色,大到说台词的情绪和肢体动作,小到两条眉毛如何运动;当导演或演员对剧本不满意,即时提出,由编剧重新撰写;三方矛盾不可协调时,制片人出面,偶尔和和稀泥。
这是多么完美而和谐的制作流程啊!可这并不属于当前的中国影视圈。在“贵圈”,操作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个中乱象,足以让无数的宋丹丹和宋方金抓狂。
筹拍之殇:先定演员再定剧本
宋丹丹和宋方金应该有一次很不愉快的碰面。初次拿到宋方金的剧本,宋丹丹不解:宋方金明明知道该剧是由我主演,却没有为我量身打造剧情!她于是抱怨:“这个编剧不了解我。”宋方金诧异了:“我为什么要了解她?我确实不了解她,作为一个职业编剧,我只需要了解我笔下的人物。她作为一个职业演员,应该尽量去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而不是让人物来适应她。……这可能就是目前中国演员最大的问题。”
对此,编剧于正[微博]表示:“我不认同宋丹丹的言论,因为我觉得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成就好的演员,没听说哪个演员成就一个好的编剧。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特别可笑。”其实,这种“可笑”的事儿在圈中却见怪不怪。徐克在2005年就定下了《龙门飞甲》中“二档头”的扮演者盛鉴,陈坤[微博]和周迅也是先定演员再创作人物,都是“量身定做”,为此徐克还曾感叹剧本创作难度极其之大。而近日落幕的电视剧《大丈夫》中,王志文被质疑“太老太丑”,对此,编剧李潇[微博]在被问及“演员适不适合这个角色”时,也无数次表示:“没什么适不适合,演员都是先定下了,再找我来写。”
这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了“好故事”而找演员入组,而是片方为了演员可以生生造一个故事,更生生成立一个剧组……这样做虽不一定会出现很烂的剧本,但很容易出现“高大上”、“零缺点”的主角,因为,剧本是写给该演员的,而非写给观众的。
开拍之殇:剧本不完整就开机
宋丹丹说,宋方金的剧本“开机时只交了小部分,一路拍一路等导演快疯了都!”这事儿得到了导演余淳[微博]的证实。注意,这不是韩剧“边拍边播”的模式,而是还在焦急等剧本的时候,就开机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宋方金和宋丹丹的矛盾。
在编剧张琦看来,《美丽的契约》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本尚未准备充分就仓促开机:“如果剧本经过充分的开发研究后再开机,会大大降低不确定性。”不过,曾经担任过电影导演的张琦也承认,不少编剧因为不参与拍摄,对于现场瞬息万变的状况没有充分了解,因此导致编剧与制片人、导演、演员产生对立情绪,“比如剧本中写到下雨,但可能因为借不到消防车等种种原因没法‘下雨’,在这种情况下,导演、演员根据现场改剧本也无可厚非”。如果按照健康的流程,即先有了完备且各方满意的剧本,安排道具再来拍戏,这些问题或许就不会发生。
拍摄之殇:大腕小咖都改剧本
其实,宋丹丹还算不上“改戏王”,还有很多演员改戏的瘾比演戏的瘾更大。据说,姜文还在做演员的时候就时常忘记自己的身份“抢班夺权”,有传他甚至曾把还是新人导演的陆川[微博]逼哭。有知情人士透露,吴秀波[微博]也是“改戏俱乐部”的vip会员,会自带专业编剧进组改戏。
如果说,演员改剧本对戏有所帮助,那也罢了;但如果真如宋方金所说,“现在绝大部分演员,已经丧失了塑造人物的能力,他们只想借助人物展现自己身上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那就完了。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编剧李亚玲就曾公开点名:该剧主演陈思[微博]诚要求自己的形象必须“完美无缺”,且为此删改了很多场戏。因此,“看成片大家可以看到,疯子(陈思诚饰)基本是个完美男人,有的小缺点也是为了增加他的可爱。”另外,青年演员甘婷婷[微博]也被爆对改剧本非常热衷,知情人称:“她提出来的意见都特别好笑,归根结底就是要强调自己的戏份。但是投资方认她,其他人也只好忍气吞声了。”
发行之殇:明星地位无限提高
对于“二宋”长达三四个回合的对垒,有网友这样总结:“演员改剧本,编剧很生气,导演来捣乱,制片和稀泥。”所谓的“捣乱”与“和稀泥”,指的是在宋丹丹遭受编剧围攻时,却得到了剧方的力挺。而其中的决定因素,说到底就是演员的地位。圈中人都知道,制片方如今最不敢得罪、最需要哄着的,是演员,而非导演和编剧。
那又是谁给了大腕演员这么高的地位和话语权?归根到底还是市场因素,尤其是购片方。现在电视台购剧的首要原则不是剧好不好,而是主演阵容强不强,认为有大腕演员坐镇才有收视率。但如此一来,演员独大的副作用也跟着来了,部分大腕的脾气也上来了。对于这种现状,编剧李晖说:“能这么做的演员都是地位比较高的,他们会觉得制片方是靠我来卖钱的,所以我在剧组的地位是不同凡响的。因为谁都能换,只有演员不能换,演员在剧组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很多演员真是有恃无恐的,包括随意地改剧本,不尊重他人的劳动,甚至不尊重导演,不尊重其他演员,这种事都特别多。”编剧汪海林也感叹:“电视台不改变的话,明星凌驾于剧组之上的情况还会持续。”
B 规范篇
怎样才是“完美流程”?
谁都知道,一部影视作品的出炉,是一个庞大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编剧、导演、演员、制片缺一不可。用编剧六六的话说:“在编剧阶段要体验生活积攒故事,在导演阶段要配合导演理解和创作故事,在演员阶段要依据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加以说服和修改。大家都是板凳腿,一腿不足以支撑全凳,遇荣誉要感恩他人,遇失败要检讨自己。”
制片环节 负责大方向,不干预创作
在美国,采取的是“制片人中心制”;而韩剧采取的“编剧中心制”,其实还是制片人占了主导地位,因为是制片人先选择编剧、导演,然后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三方来完成大纲、选择演员,进而边拍边播。
其实,编剧、导演、演员之间的矛盾,就算在产业成熟的好莱坞也不可避免。不过,和国内如今还在纠结于“谁听谁的”不同,国外早早确定了“制片人中心制”的行业规范,制片人在导演、演员、市场等诸多方面起到协调和统筹的作用。至于剧本,他们往往选择充分尊重编剧;拍摄方面,则选择彻底放权给导演。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好莱坞影片《为奴12年》在奥斯卡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然而编剧约翰·雷德利和导演史蒂夫·麦奎在颁奖礼当晚却互不理睬,从而揪出两人在合作中曾发生矛盾,据说最终还是靠制片人布拉德·皮特进行调停。
圈内声音
于正(编剧):你发现没有,其实编剧和制作人合二为一(的电视剧)反而容易火,从琼瑶到海岩再到我,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好多制片人就是敏感度太低了,又不懂剧本,所以真的应该因此而淘汰一批人。
汪海林(编剧):“其实是个机制问题,编剧心中的故事肯定不是演员心中的故事,也不是导演心中的故事。美剧、韩剧就是拍编剧心中的故事。咱这儿,是要求编剧完成老板心中的故事,或导演心中的故事,或演员心中的故事,各部门都不屑于完成编剧心中的故事。所有纠纷,就源于这。”
编剧环节 上总揽框架,下狠抓细节
在国外,编剧的权力无需赘述,而赐予编剧这种地位的,是完善的规章流程。在好莱坞,电影剧本的生产是流水线式的,得以署名的编剧多是剧本生产的统筹者或最后定稿的大牌编剧,而电视剧创作往往是以一两位核心编剧为主,整个编剧团队同时参与创作。知名编剧一般都隶属一家大型经纪公司,在完成一个剧本后,他做的往往不是接触投资方,而是在经纪公司内部寻找对该项目可能有意的明星、导演,如此一来,拿出的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想法和剧本,而是一套核心主创班底,一旦项目成形,编剧往往兼任了制片人的角色。在美剧生产中,署名“作者”的往往是首席编剧和执行制片人,这样的双重身份能保证对剧集的控制力,《迷失》、《国土安全》等都是典型案例。
而在国内,编剧担任的仅仅是个“写剧本”的角色。他抵挡不了制片人随时塞进来的“枕边人”、“干女儿”,抵挡不了演员因“不了解我”而提出的修改方针,抵挡不了导演大刀阔斧的删减和修改……对于中国编剧而言,最稳妥的是做“枪手”;最少烦恼的,是写“命题作文”。而反观国内近几年寥寥几部火爆的电视剧,比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等,都得归功于本来就有网络小说做依托。可见,先有一个好故事确实是剧集的根基。
圈内声音
周黎明[微博](影评人):美剧超越大片的另一个秘密,是编剧的主导地位。好莱坞大片强调视觉效果,编剧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而美剧的编剧(尤其是前面几季)往往是该剧的原创者兼老板,导演反而是被雇用的,地位较低。这就是很多美剧的情节和台词精彩绝伦的内在原因。
演员环节 可以给意见,需编剧执笔
在电视剧《美丽的契约》宣传过程中,宋丹丹和导演余淳不止一次地表示,这部戏的很多桥段是大家在拍摄过程中一起攒出来的。在一片你吹我捧的氛围中,他们唯独忘记了一个人的感受:署名编剧的宋方金。事实上,在国内喜欢吹嘘自己“二度创作能力”的演员大有人在,这让编剧们难以接受。其实对不少编剧来说,剧本不是不能动,而是需要沟通。
编剧李晖就表示,“毕竟我一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但修改的前提是一定要和编剧沟通,这一方面是尊重,二是避免因为不了解编剧的用心良苦而误删:“千万不能够去动伤筋动骨的东西,去动框架和结构,甚至改变这个人物的走向。这种大改动都是不可以的,你感觉是动了一场戏,但实际上雷全埋在后面了。”宋方金也表扬了几个大腕演员,说他们不是不改剧本,而是改之前先跟编剧商量,或让编剧来改。
圈内声音
王新军(演员):大家共同创作一部戏,一切要从戏出发。如果对戏有好处,改些戏也未尝不可。不过,一定要提前征得对手演员、编剧、导演的同意。我改了,我舒服了,那对手演员怎么办?如果别人改戏不告诉我,我也不高兴。
汤镇业(演员):在香港,一般演员想对戏提出意见或改动,都会在戏开机前和制片方说,和大家沟通好。如果制片方不同意,演员也可以选择不演,专业的演员即使不满意也不应该在拍摄现场做改戏的动作。
业内声音
单联全:“当下的创作方式是错误的!”
面对“剧本没写完就开机”、“先定演员再定剧本”的模式,身兼制片、导演、编剧于一身的单联全,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我们当下的创作方式是相当错误的!”他指出,内地的拍摄和播出机制跟“边拍边播”的韩国、台湾不一样:“人家在项目成立后,写一集就可以播出,效果好就继续写,效果不好赶紧收场。但我们一个项目成立后,快的一年半,慢的好几年。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尊崇的正常规律就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原则!”
单联全说,在剧本没有完善的情况下选定演员并开机,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演员一进组,发现这本子不适合自己,或者角色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于是抛开剧本就开始演。而我们的演员很多文化程度不高,演了一两个戏红了,然后就想当然选择自己的路子来演,最后一个个都带着自己的编剧,在剧组胡改乱造。”而剧本改砸了,片方也不着急,甚至还哄着明星,因为播出方“只认明星,不认剧本”,这样最终又长了明星的气焰。四个环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单联全指出,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有四:“一是抢时间,因为国内电视剧能涉及的题材太窄,有太多东西不能碰,而我们的创作量又如此之大、竞争如此激烈,因此片方只要抓到一个好点儿的题材就开始抢,谁先拍完谁就赢了。二是播出平台只认演员,造成制片方只管抢人,不管剧本。三是确实有一大拨人通过拍戏在洗钱,靠瞎忽悠就能整出一个剧来,有没有剧本没关系,拍出来就行了。四是为了栽培自己的演员,不负责任地为其造一个戏出来。”
在单联全眼里,如今许多打着“适应市场”旗号的做法,其实是在破坏市场的良性循环,而真正成熟的商业市场要求有合理的创作流程:“第一个环节是制片人,他们抓题材、抓剧本,在项目确定后出去搞钱,弄到钱再组织演员,建立剧组。第二个环节是编剧,他们受制片人和导演委托后签订合同,之后按合约交出故事大纲、写好剧本,否则应该受罚;编剧还应该跟进拍摄全程,遇到问题负责修改。第三个环节是导演,如果觉得剧本不行,那就不应该接,或者提出意见让对方改完再接。最后到了演员环节,以前一个好演员会为了角色先去体验生活,再回来创作角色,但现在的演员飞来飞去为了赚钱根本不看剧本,来了就拍,拍的时候发现不对,就开始大改。”
●更多声音(羊城晚报记者 张越)
导演汪俊(作品:《我的儿子是奇葩》《夫妻那些事》):我不知道《美丽的契约》是什么情况,但宋丹丹在我这儿没有“乱”改剧本,她有时会说:“导演,这词我想反过来说”或者“这句我不要了啊”,但最后她表达的意思还是剧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我觉得这就没问题。但现在整个电视剧的运作过程确实有问题,经常只有几集剧本就开机了,像《夫妻那些事》开机时,我只拿到了7集剧本。《我的儿子是奇葩》也只有十多集的剧本,因为演员档期已经定了,必须开机,这时候遇到问题,如果要打回去让编剧修改或重写,根本来不及。
编剧余飞(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3、4》):演员不应该修改剧本,因为即便是从业数十年的资深演员,对编剧行业来说也大多是个门外汉。演员能把剧本改得锦上添花甚至化腐朽为神奇的,是极少数,大部分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看,现在的明星多忙啊,特别是大腕儿或者是正当红的明星,戏就要开机了,他(她)前一天还在拍另一个戏呢!剧本根本没时间通读,能把自己的台词勾出来看一遍都不错了。这种情况下,他(她)当然要改剧本了,改成自己熟悉的样子,演起来舒服又不费力。我可以这么说,糟糕的剧本确实存在,但绝对没有糟糕的演员多。像陈道明就《楚汉传奇》的剧本跟编剧汪海林反复沟通的事例,如今是绝对的稀罕事。现在的明星都觉得我一天挣几十万上百万呢,哪有这闲工夫?也就高满堂、海岩、琼瑶这种级别的大编剧能叫得动演员吧。
某卫视影视项目策划吴先生:我算是导演、演员、编剧这三角关系中的“局外人”,我认为,演员有对剧本提出创意的能力,而且这与编剧的创作并非对立,比如关键性的剧情,演员一定不能乱修改,但像台词、动作细节,演员可以根据个人风格作点发挥。但是,改剧本最好能通过编剧,也就是演员提意见、编剧来落实。但近年来太多热钱和“门外汉”的涌入,确实扰乱了市场。现在很多投资人对影视行业是没有细致了解的,砸钱找大明星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