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盐商》有担当的娱乐 有娱乐的担当

2015年01月13日15:10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张嘉译张志坚 张嘉译张志坚
张嘉译 张嘉译
张嘉译倪大红 张嘉译倪大红

  新浪娱乐讯 由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江苏省盐业集团等单位历时五年打造的大型历史电视剧《大清盐商》于1月11日在央视八套[微博]热播结束。《大清盐商》讲着扬州盐商的故事,却能在不动声色中以古鉴今,解构现代的官商关系,政府与企业,官员与商人的微妙关系,剑指“反腐”,直抵“民心”。

  前不久,习主席在文艺作谈会上提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的确,文艺创作不是批发小商品,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终究缺乏生命力,只有担当起责任又能令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剧才能历久弥新,打造严肃厚重、雅俗共赏的历史正剧是当下影视艺术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大清盐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对于历史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反思,体现了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文艺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追求标准。

  《大清盐商》所提出的第二个思考是对于为政之道的反思。乾隆皇帝关注的不是银子,不是账册,而是人心。汪朝宗也对乾隆谏言:“江山之本,惟在民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有远见的执政者所最为关注的就是“人心”向背。不同的执政者用不同的方法驾驭人心,《三国演义》中曹操借粮官的头来稳定军心是诡诈之道,《大清盐商》中所整理吏治、打击腐败的方法则是堂堂正道,尽管二者有别,但都不约而同地把目标指向了吏治。吏治之道关乎人心,吏治严则天下平,吏治驰则天下乱,自古皆然。李自成进京后纲纪废弛,四十二天而亡,当真“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就是明证。哪怕是号称“盛世”的统治者乾隆也必须居安思危,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否则必将失去人心。此外,《大清盐商》还有很多细节都与当下时代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谋而合,例如盐商之间的商战博弈,互为唇齿又彼此下套,官与商的权钱斗法,包括主人公的经商之道都对现实生活有着极强的隐喻。观众不难从中体会到编剧的良苦用心并获得共鸣。

  《大清盐商》着力挖掘盐商这一题材的独特性。扬洲盐商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一批人,承担了朝廷近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掌握着关系到江山命脉的行业,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他们促进了江淮地带的经济与文化繁荣,但也在官员的压榨下过着危机四伏的日子。剧中所涉及的盐业问题,根源在于被垄断的食盐专卖权。乾隆年间,两淮盐业所采用的是“盐引制”。“盐引”就是国家发布的贩盐许可证,商人领取这些许可证后必须到指定的盐场采盐,再运到指定的地方销售。在古代,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却也是稀缺资源,国家出于保障市场上食盐的流通和增加赋税的目的而对盐业实行专卖制度。然而垄断的特权势必造成腐败。如果说腐败是中华民族历史深处的隐痛,那么体制创新就是中华民族的长久期待。清代后期,执政者顺应历史潮流,大胆改革“盐引制”改为“票盐制”,破除垄断权,允许商人自由涉足盐业,有力地促进了两淮盐业的发展。如何用体制创新激发中华民族的正能量与创造力,是《大清盐商》留给观众的第三个思考。

  既对历史人物怀有“同情”与“理解”的态度,又触及时代的脉搏,《大清盐商》有望成为精品历史剧的新标杆。

 

(责编: sisi)

文章关键词: 《大清盐商》娱乐收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