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摇滚音乐理应接近商业

2013年04月30日17:18  精品购物指南 微博
崔健 崔健

  撰文/李森

  品牌为明星设计一款限量版定制手机,这不算什么大事,但如果这个人是崔健,一切就不同了。

  采访间外,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挤成一团,面对“再5分钟,就两个问题,问完走人”的请求,守门的宣传始终回以“不好意思”,丝毫没有松口的迹象。如此反复数次,终于有媒体败下阵来,开始收拾设备。轮到记者的时候,有人在背后大声叮嘱,“不要问和今天的主题无关的事,他没什么好说的”,话音未落,只见坐在沙发里的崔健端起茶杯,胡乱吹了一气,他低头招呼道:“没什么,都和主题有关,我就简单讲讲摇滚和商业是怎么回事儿。”

  艺术离商业太远,会失去活力

  还是绝对不摘的红色五角星帽子,黑色夹克衫,崔健的头一句话是,“别的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说太多,可能我每次回答的都不一样,说过什么我也忘了”。

  对于身经百战的崔健,团队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理由,竟然像保护新生儿一样保护他,三五个人站在一旁,随时准备扑灭任何他们认为有威胁或是崔健不该回答的问题。但崔健似乎已经习惯了,他盯着某处并不存在的焦点,偶尔点点头,而后用一串话将你卷入他的逻辑里。他说:“我从来不觉得摇滚乐应该拒绝商业,相反,我们应该接近它。”

  我只是这部手机的内容提供者,它只是以我的名义,做了一个能够跟我直接互动的小社区,实际上跟传统的音乐销售是一样的;而且它和我平常做的事儿非常接近,所以你不能叫它“广告代言”——我理解的广告纯属商家买我的形象。但是呢,因为手机有市场的排他性,所以大家会觉得它是商业的。

  我一直在说,我要疏远商业广告,但并不是说我会非常轻易地把它屏蔽掉。大家也知道商业和艺术的关系,离得太远,会失去你的活力,而走得越近,你会发现它其实削弱了一种体制上的压力,你会觉得这也是一种解放。

  商演我一直就没断过,和弄这个手机一样,等于是出什么价买我的演出,我提供什么样的演出内容和制作水平,从而联结一种商务关系。竞争环境下,没有商务是做不下去的,不然不光是我得不到保护,对方的利益也受不到保障。

  我很早就说过,摇滚乐不应该拒绝商业。当然,在推广过程中,原则就是一条:不改变你的创作,不改变你对艺术的初衷。社会在转型,文艺和娱乐的形式也在转型,商业合作这东西是早晚的,看起来我好像站在列前,其实国外早就有先例了,比如U2和iPod。说白了,这算是音乐销售的新模式,只不过大家很难接受我去做。

  过度消费的问题,我慎重地考虑过。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不要透支自己,但到目前为止,我离透支还很远。我的创作节奏很好,积压的东西非常多,我有上千个小时的素材,只不过因为我对质量的要求和我的能力不成正比,所以暂时拿不出产品来。

  娱乐也是一种权利,一种对人性的尊重

  聊到这里,崔健清了清嗓子。他像是打好了腹稿般,开始陷入一种漫长的自我倾吐,这时,那个被当成“精神符号”不断贩售、咀嚼,进而形成独特商业效应的崔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擅于阅读、反馈、自省,并拥有强烈说服力的中年男人。他并不看向你,也有些答非所问,但你知道,他确实在认真地表达,只不过这种表达的目的不在于自我推销,而是“让人格健全起来”。

  所以崔健变了吗?他是不是从神坛上走下来了?他还有没有气力维护“这儿的空间”?答案在下面的自白中。

  我最近在琢磨一件事儿。我发现,在人的内心深处,有潜在的3种东西,缺一不可:一个是尊崇个人自由,一个是能和大家共同互动的自我,或者说积极的自我,另外一个是理性。在我们的成长中,实际上经常会忽视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许多人认识我是因为我的音乐充满了“红色”,比如说《一块红布》《红旗下的蛋》,但只有“红”是不健全的,完全靠理想,人会变得很极端,所以为什么现在我强调“蓝色”,因为蓝色骨头的概念是在强行补充那份理性。我们必须聪明,必须讲方法,作为摇滚歌手,我必须和大家分享一种能够互动,能够产生持续且有效共鸣的理性的自由。

  年轻是一种精神,当你进入摇滚的状态,你自然会想到的是“下一步”,而不是“上一步”的事,这本身就是年轻的状态了。中国的摇滚乐在某种程度上是不重要的,未来才重要,和人去享有一个共同的未来,一个渴望互动的未来——因为音乐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活动,想真正地享受摇滚乐,你必须以集体的一分子的身份去享受,然后在集体给你的机会里,去释放自己,去承担不可推卸的创作的责任。

  我希望在我的音乐里,有自由,有人性,还有严肃的思考。换句话说,听歌的人像是在经历一种特别深层次的,甚至有些宗教性的快感。如果做不到,那我宁愿满足摇滚乐最朴素的要求——娱乐感。过去,我反对卡拉OK文化,因为我以为大家只是去消费卡拉OK,会误认为卡拉OK就是音乐,但现在我承认我说得太激烈了,娱乐也是一种权利,也是对人性的尊重。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