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富有才华的新生,都是节目组的宝贝,但越是宝贝,需要节目组维护的心力就越多,因为节目组希望学员们能在坚持自己的前提下实现变身。“他们需要更多的沟通。因为他们有对音乐的态度和想法,而我们也不想包装傀儡,只想把他们普通人的外衣拿掉,露出光环。像央吉玛,她原本坚持要唱自己的歌,我们一直沟通,表示对她音乐的尊重,但凤凰需要展翅,翅膀就是大家喜欢她的方式,我们一直建议她把民族音乐和大家喜欢的流行乐进行嫁接。”
●求进步方案:给选手配置大卡司御用乐队,明年打算多切歌,少规定曲目
要栽培和保护好这些节目组的宝贝,就需要有一支吃苦耐劳又包容性强的幕后团队。“我们在硬件和人员配置上都下足了功夫,我们的音乐团队是一流的,所以这些毫无背景的学员,才能在十来周的时间里有相当大的提升。我们没有摊开给观众看,他们曾是王力宏[微博]、蔡依林[微博]的御用乐手……但我们的导师一到现场,看到这个配置,都说太幸福了!他们自己做演唱会也没有这样的配备。”戴钟伟表示,在今年“英雄团队”的基础上,已经有更多的专业音乐人来 与 节 目 组 联 系 合作,“我们要继续把培养音乐偶像的功夫做到,尽量给他们最好的成长环境。每个离开的学员都是依依不舍的,觉得失去了和最好团队磨合的机会。”
此外,梦之声明年还将坚持“音乐渐变”的节目精神,继续提供给学员宽松和宽容的成长空间,“我们选歌的过程相当复杂,会参考很多学员的意见。连我们的团队都抱怨,说我们自己的编曲,比其它节目要多很多。人家是规定死了,你必须唱什么歌,我们是一周要为选手排三、四首歌,感觉一直都在练唱和换歌。虽然很累,但大家对音乐都很有想法,过程很痛苦,但学员们都不是导演手中的傀儡,我们都让学员唱想唱的歌,最后让大家耳目一新。”
@快男自测:自觉这届唱功没退步
“大部分选手在实力唱功上跟以往的(快男)选手其实是相差无几的。”
●可进步空间:唱功很烂?龙丹妮不认同……
今年“快男”开播以来,被吐槽最厉害的是选手们的唱功普遍都很烂,跟往届快男超女相比明显退步。但面对这些批评,龙丹妮并不认同,她认为今年选手的实力依然很高,“其实真要说唱功,我们也对比了前几年的快男,大部分选手在实力唱功上跟以往的选手其实是相差无几的。”至于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一届好像差了,龙丹妮觉得更多是因为观众对音乐的诉求改变了,现在大家更希望看到那些一站到舞台上就能发光发热的歌手,但“快男”还是坚持把重心放在展现选手的成长过程。
●求进步方案:不选乖仔选怪咖
在选手实力和素质都明显下降的今年,龙丹妮认为更需要去挖掘那些特立独行的选手,“我是这么理解选手唱功的,无论超女快男,还是天娱,我们一直以来都不倾向于选乖乖仔,其实我们更倾向于比较特立独行的选手,必须有独特的个性。”龙丹妮强调,如果这个平台不是这样的话,前几年就不会出现曾轶可,这一届也不会有华晨宇[微博]、王启这样的选手出现,“如果在传统的评判标准当中,他们可能连上镜的机会都没有。”
Step3
导师好亮,抢戏好难
“绿叶”变“红花”,导师们的戏份是否太重
@好声音自测:请了大牌导师就能成功——— 这是误解
“导师哪怕再愿意配合,面对唱功非常差的人,他们没有冲动,也没法提出具体的意见。只有高手过招,导师才能点评学员的优点与不足。”
●可进步空间:导师和学员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点评与被点评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一线大牌导师所能产生的收视号召力,很多效仿者觉得,“好声音”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搞定了四位别人从没请过的导师。陆伟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曲解,“这导致了后来不少节目,把过多的笔墨花在渲染导师上,以为能吸引更多观众收看。”
在陆伟看来,“好声音”之所以成为目前看来最成功的节目模式,关键在于导师和学员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点评与被点评,“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尤其在东方文化里,老师和学生间是非常紧密的,甚至有时像家长和小孩。把导师对学员倾注的真诚和情感,在荧幕中展现出来,会给观众带来非常多的情感震撼。”
●求进步方案:导师的小宇宙需要选手来激活
要让导师在节目中释放光辉,关键在于选手的刺激。陆伟表示,要让大牌明星释放真实的情感,节目组就必须找到实力强劲的学员,“否则导师哪怕再愿意配合,面对唱功非常差的人,他们没有冲动,也没法提出具体的意见。只有高手过招,导师才能点评学员的优点与不足;如果高手遇上菜鸟,就没办法讲深刻的道理,点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梦之声自测:若导师发挥优秀,为什么要剪他们戏份呢
“可能前期他们(导师)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刻了,尽管后期我们学员已经蜕变,粉丝量剧增,但力量不可能一下子就超过导师。”
●可进步空间:四位卖萌导师,既是“最大惊喜”,也是把“双刃剑”
梦之声首季给观众带来的惊喜,还有韩红、李玟[微博]、黄晓明[微博]、王伟忠[微博]这四位导师插科打诨的新鲜搭档。“今年这四位导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度。人和人之间需要缘分,最奇妙的是他们之间擦出的火花,他们确实是我们今年最大的惊喜。”对于网友认为导师戏份过重,在梦之声中“绿叶”变“红花”的说法,戴钟伟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在任何国家,导师的个人魅力都很重要,都是吸引观众的焦点,我们也不例外。可能前期他们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刻了,尽管后期我们学员已经蜕变,粉丝量剧增,但力量不可能一下子就超过导师。”
●求进步方案:明年会从剪辑、展开方式上,更多地体现选手在音乐能力上的蜕变
戴钟伟表示,明年节目组将汲取经验,一开始就给学员更多的空间,“导师的戏份,我们会顺势而为。导师们的发挥确实优秀,为什么要减掉呢?”节目组还希望,能继续保持第一季的四大导师阵容,“他们四个在一起,是佳偶天成。我们都建立了深刻的感情和默契。就像餐馆,你做的菜很受欢迎,那为什么要换菜谱呢?再挖空心思找新的组合没有必要。”同时节目组还将在第二季中,给学员更多的展示,铺垫的时间更长,希望让观众更早地喜欢上他们。“我们会从剪辑、展开方式上,更多地体现选手在音乐能力上的蜕变。”
@快男自测:导师确实太吸引人了
“有潜质的选手,最后还是会发光发热,强过评委的光彩。”
●可进步空间:四位卖萌导师,既是“最大惊喜”,也是把“双刃剑”
评委导师抢去选手光芒的现象,在今年的快男舞台上也相当明显,李宇春、谢霆锋、陈坤[微博]、陶晶莹,再加上轮番当V神的范冰冰、杨幂[微博]等等,当中大部份都是重量级名字,当选手的人气没办法提升收视率时,这些大牌评委们的戏份就更加被放大。但龙丹妮并不认为“快男”评委会因为大牌而压制选手的人气,“今年我们请来的这几位评委,包括后期出现的各位V神,可以说是代表了各个领域的青年偶像的一个标记,他们会从不同领域、不同态度、不同角度去挑选我们的选手。”对于大牌评委太抢风头的现象,作为“快男”评委之一的谢霆锋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必然会存在的,“就像一支足球队,譬如曼联,你认为外界更关注的是这支球队的球员,还是他们的主教练弗格森,肯定是弗格森,即使是弗格森退休了他还是最大的焦点。”但谢霆锋也强调:“从一个整体、长远的角度来看,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主角应该是这支球队。最终曼联还是会以成绩来证明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所以回到快男的话题,谢霆锋认为有潜质的选手,最后还是会发光发热,强过评委的光彩。而另一位评委陶晶莹也认同这个观点,她说,现在的评委、导师真的确实太吸引人了(指着谢霆锋),所以媒体的目光和篇幅几乎都聚焦在他们身上,“但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大家会看到一些能让你们眼前一亮的未来的新的音乐人才。”
●求进步方案:希望媒体给“好苗子”更多的版面
倘若要扭转这局面,陶晶莹认为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媒体的态度,“评委是红花还是绿叶,这问题要看媒体怎么理解,如果媒体都聚焦在评委身上,那我们就是那朵大红花,但如果你们真的觉得这比赛里面有几个很值得报道的好苗子,你们就会给他们更多的版面和报道空间,其实我们只是来做经验的传承,这身份已经表明了我们应该是负责站在一旁的工作。”
深层进步空间
A 观众对好声音“累觉不爱”了怎么办
第二季好声音在收视一路飘红和观众的盛大吐槽中结束,11月第三季好声音招商会即将启动,但面对好声音的马不停蹄,不少观众却表示对节目已经感到疲惫,“第三季累觉不爱了”。观众的倦怠心,节目组早有准备,“去年有11挡音乐真人秀节目,今年有13档。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每年夏天选一批人出来,不把他们放进音乐产业里的话,那真是在不断消费音乐和会唱歌的人。”陆伟认为,中国是通过模式的变革,带动音乐节目的发展。“像2005、2006年的超女,爆发之后就平平无奇。如果电视和音乐不能形成互动,会导致好声音办个两、三年后也就那么回事了。大家对模式熟悉了,看疲惫了,同时段又有同类型节目在消耗彼此的市场资源,这就是非常危险的信号。音乐产业疲软,音乐节目就只能依靠不断的模式变化来吸引观众。”
B 走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最赚钱那个
“年度好声音”刚刚出炉,此前一些已经告别舞台的人气学员,却早已是商业邀约的宠儿。最忙的当属毕夏,除了已经上线的与师兄李代沫[微博]合拍的联想广告,还与某化妆品品牌签订了为期一年、价值近200万的广告合同,接下来,毕夏还将与另一位师兄金志文[微博]合作,携手为某汽车品牌代言。此外,还有羽绒服品牌找到朱克,减肥产品找到刘雅婷;塔斯肯、张欣奕、李秋泽等人纷纷被家乡企业看中商谈代言;早在此前8位好声音学员代言服装品牌张贴画已经登录上海各大地铁、公交车站牌广告;而某西装品牌正在邀约6位好声音男学员,为新一季发声。据节目组预测,“年度好声音”李琦的单年广告代言价格将在300万左右。但陆伟认为,“好声音”不像一般的偶像选秀,不见得走到最后的学员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就最高。比如去年的李代沫和吴莫愁,他们不是冠军,但目前的商业价值是最高的。“我们真正担心的,是他们音乐上的成绩。判断一个歌手是否成功,应该是音乐,而不是接了多少代言或参加多少商演。如果没有新作品支撑的话,价值和人气一定会下降。”
专题统筹:齐帅 魏赟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黄晓雅 黄锐海 实习生 申学舟 陈静 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