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流行音乐80年:永远的邓丽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14:43  新民周刊
中国流行音乐80年:永远的邓丽君

邓丽君的柔美声音流进干涸的心田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不过我是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好——我今天虽然是个歌星,但是我唱歌的时候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的feeling,都用我的歌声表达出来了。内心的感受,不管是欢乐也好,寂寞也好,痛苦也好,我只是用歌声来表达的。”邓丽君(听歌)如是说。

  撰稿/王悦阳(记者)

  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尚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自己赴京绘制英文版《红楼梦》插图时的一件趣事:正当“以阶级斗争为纲”束缚着他的创作思路时,忽然来了一群老朋友,手里提着一个“黑匣子”,并与之共同欣赏起了一首首与当时外部环境极不相符的“靡靡之音”。“怎么样?好听吗?”面对朋友的询问,木讷的戴敦邦心有余悸地回答:“唉!好听是好听,就是听不懂。”“哥们哎!别假装正经啦!这是邓丽君,唱的是国语......”

  正是这位“邓丽君”,逐渐冲破了这批经历“文革”的人们思想的围城。

  也正是这个时候,邓丽君的歌声飘过了台湾海峡,在百废待兴的大陆迅速流行开来,吹皱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一只三洋盒式录音机成了当年青年男女最向往的“财富”;邓丽君的歌曲磁带,如同当今的盗版片那样四处翻刻着,传播着,一发不可收。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众多酷似今天的“追星族”所喜爱的“明星卡”一般的卡片,唯一不同的是,印制粗劣的卡片上除了有着邓丽君永远不变的甜美笑容与温柔眼神外,还印着她那一首首脍炙人口作品的歌词:《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小城故事》......

  远在海峡对岸的邓丽君也许并不知道在这片曾经只有红色革命歌曲和八个样板戏的土地上,她的歌正如同暗流一般汹涌地传播于大街小巷。此时,27岁刚获得台湾最高荣誉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的她正忙于筹备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唱会。在上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中,香港地区、东南亚、美国……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与歌声。

  邓丽君是成功的。1953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县一个军人家庭的她,从小就展现了独特的歌唱天赋。13岁那年,邓丽君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以一曲《采红菱》夺得冠军。第二年她就从中学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当年9月推出第一张唱片,正式踏入歌坛。1981年,她的5张大碟在香港同时获得白金唱片奖,彻底征服香港歌坛。

  1983年,邓丽君来到全球流行歌手的梦想之地——拉斯维加斯“恺撒皇宫”,并成为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人歌星。1984年,在亚洲流行乐的中心,也是众多华人歌手的败北之地——日本,邓丽君居然势如破竹,其专辑《偿还》甚至在日本唱片流行榜上停留了将近1年,彻底刷新了日本乐坛历史纪录。次年,她又以单曲《爱人》连续14周蝉联日本广播“点唱流行榜”冠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入选日本红白歌合战,达到了事业的巅峰。

  可以说,邓丽君是迄今为止华语歌坛最为成功、知名度最高的歌手。她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其独特的演唱天赋和完美技艺。邓丽君嗓音很有特色,几乎听不出有任何换气的地方,甚至可以在没有鼻音的状况下唱出连续的高音,音色轻柔舒缓令人着迷。此外,邓丽君歌曲的歌词也很有中国味道,堪称雅俗共赏,加之她极为清晰的中文咬字,便愈加显得旋律优美,琅琅上口,永远给人一种甜甜的、纯纯的感觉,透着一种浅斟低唱的美妙境界。

  在那个物质匮乏情感封闭的年代,这种婉转的浅轻之唱悄然慰藉了无数渴望滋润的人心。当时,国内到处充斥的是政治宣言式的歌词,加之高亢激昂的歌声,让人怎么听都觉得相隔甚远。而邓丽君此时的出现,可谓恰到好处。她的歌声甜美圆润,轻声细语,似在耳边呢喃,“七分甜、三分泪”的音质特征绝佳地展现了女子娇柔细腻的情感。她的外形也十分符合传统中国女性婉约温柔的特质,清澈的眼睛、乌黑的长发,传递出浓郁的古典美,与其歌曲相得益彰。同时,她的歌曲曲调简单纯粹,几乎每个听过的人都会哼唱,并且一唱就会,易于流行。对于年轻人,这是一种他们没有听过的完全不同于既定认知的流行歌曲,对于上一辈人,邓丽君演唱了很多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歌,让他们有“久别重逢”之感。所以,她的歌就如此毫无征兆地又如此自然地流行起来,并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

  然而,邓丽君的歌曲真正从地下走到公开化却有着漫长的过程。她的歌曲一度被认为传递着颓废、没落、情爱等不良情绪,具有“资产阶级情调”,会腐化广大青年的思想,因而被斥之为“靡靡之音”,大加禁止。甚至还出现了将邓丽君的磁带与裸体扑克牌等进行统一查收的行为。

  其实,在那个改革开放风云初起的年代里,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不安的躁动、嬗变之中。从人们对牛仔裤、喇叭裤非议,到《大众电影》封底灰姑娘与王子拥抱画面引发的争议,再到杭州《工农兵画报》刊登全裸少女所引起的轩然大波,莫不如此。一场推动社会进步的大变革中,难免总会有着“新”与“旧”的争论,邓丽君歌曲被禁,亦是如此。

  好在这样的争议时间并不长,不久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以及两岸交流的逐渐恢复,邓丽君的歌曲逐渐不再禁止,一度被查收的磁带、卡片也逐渐归还。1986年,河北电视台甚至播出了《邓丽君故乡行》的特别节目,引起万人争看的轰动场面;1987年,随着台湾解除了实行长达38年的戒严令,《邓丽君自选歌曲225首》首度在北京发行,邓丽君本人亲自为之题词,这也是大陆首次公开出版发行邓丽君的作品。

  从此,邓丽君的歌曲被更为广泛、公开地传播起来。一时间,大到广场、商店、舞厅、饭店,小到每家每户,几乎都在播放着她的歌曲。“邓丽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抒情方式:大陆逐渐恢复了“流行歌曲”的概念,并涌现了大批在舞台上模仿着邓丽君,并不断变换形体动作以及拿捏话筒姿势的大小明星;“歌星”这个沉睡了将近30多年的概念再次如火焰般地升上了天空,成为了大众的情人和膜拜的偶像;流行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大幅度地代替了青年人的思维过程,传递着新一代的青春活力与进步思想……可以说:时代需要邓丽君,时代也造就了邓丽君。邓丽君用她那独特的柔美声音,唤回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温情与美好。

  尽管邓丽君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42年,但她对于当代流行乐坛的影响,却始终没有结束过。即使如王菲(听歌)这般具有强烈个性的歌手,当年却也是从模仿邓丽君起家的。1987年,16岁的王菲以“迷人小姐”为名推出了首张专辑,以翻唱邓丽君歌曲为主。通过这次惊艳亮相,王菲的歌唱潜质才被人发现,随后赴香港发展,奠定了当今华语乐坛天后的地位。同样的,如果不是邓丽君的那首《甜蜜蜜》,陈可辛的同名电影也绝不可能获得后来的影响与成就。70后、80后乃至90年代生人,都将永远记得邓丽君那甜蜜中带着淡淡忧伤的曲调。

  30年后的今天,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精神生活空前开放的年代,当我们再度回望邓丽君,她的歌声表达的也不过是一个纯粹的女人,有着最真的本性:妩媚娇柔,甜蜜温润。然而,今天为什么会越来越多的人在怀念邓丽君?也许,在这个情感爆炸,压力倍增的现代社会里,不少人内心深处依旧期盼着能回归到从前那个简单而美好的纯情年代。于是,人们会不自觉地开始怀旧,并在怀旧中满足。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