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会:临阵磨枪不快也不光

2013年02月06日10:19  京华时报

  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北京的这场音乐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波三折”——除了指挥家从穆蒂换成了马泽尔之外,曲目也是两度更改——由于穆蒂突然患上腹股沟疝需手术治疗,已经82岁高龄的马泽尔临危受命。虽然上半场原定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布索尼的一组新奇曲目换成了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好歹保证了音乐会的正常上演。

  因意外导致的种种波折与排练时间的减少都如实地反映在了演出效果上,比如铜管声部的稳定性(这是“芝加哥之声”的根基,乐团最引以为傲的声部),变速时的整齐程度等。这些其实通过增加排练时间就能解决。如果听众曾在2009年的2月欣赏过海汀克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大剧院的两场音乐会,一定会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

  莫扎特的《第41交响曲“朱庇特”》曾在两年之前由穆蒂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在北京上演过一次,当时给人的感受就是音乐过于沉闷。顶替穆蒂登场的马泽尔则将这种沉闷进行到底,他并没有对原本就变化不大的乐句做润色,手势上更多使用分拍强调音乐的规整性。这一方面也许是受更换指挥家的客观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乐团的习惯。

  下半场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乐团的演奏仍然朴实无华。马泽尔也并没有刻意地强调音乐上的起伏,仅仅在某些关键性的转折上做些一笔带过的提点。给人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第三乐章双簧管在G大调上奏出的那段优美的田园牧歌。其实在整场音乐会里,乐团木管组的表现都比作为乐团招牌的铜管组更为抢眼。

  整场音乐会完全不能代表乐团的真实水平。一支以铜管演奏载誉的美国交响乐团,在出国巡演时没有挑选适合展现自己实力的曲目,反而选择了两首沉闷的德奥古典主义交响曲,这种安排十分令人费解。即使当天站在指挥台上的人是穆蒂大师,恐怕演出效果也好不了多少。

  乐团最后加演的曲目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一号》和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后者符合今年瓦格纳200周年的主题,而且对于乐团的铜管声部来说也是一个恰如其分的展示平台,然而这实在是屈指可数的精彩时刻。(徐尧)

(责编: 北极星)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