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热”思考:很难每年都出吴莫愁

2013年09月09日15:16  新闻晚报
吴莫愁 吴莫愁
钟伟强 钟伟强

  晚报记者韩垒报道

  上周五,《中国好声音》导师庾澄庆[微博]组的考核结束,这意味着节目即将进入更为激烈的9进4环节。第二季《中国好声音》收视率高开高走,连续四期破5,毫无悬念地成为今年电视荧屏的“大热”。在汹涌的热浪之下,抛开导师的抢人大战、学员的惊世唱功、节目的虐心戏码,这档电视真人秀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尤其是在一片向好的大背景下,第二季“好声音”的真实现状,又能给业内外哪些启发?

  思考一:吴莫愁[微博]十年一遇?

  上周末,《中国好声音》导师4进1的淘汰赛在上海宝山体育馆录制。连续30个小时的录像,全国101家媒体的独立投票,这一切与去年的场景何其相似。而随着好声音公众知晓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家对结果也变得更为关心。

  据在现场投票的一位媒体记者介绍,出于保密需要,她无法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公布赛果,但两天的录制下来,该记者认为最终的获胜名单公正合理。她特别强调了“合理”的原因,首先这四位优胜者的确反映了该节目超越其他歌唱节目的唱功实力,其次这四人的人气水平也反映了今年好声音的实际情况。

  回顾去年进行到这个阶段的好声音,不难发现,数位人气与实力兼备的歌手吴莫愁、吉克隽逸[微博]、李代沫[微博]、张玮[微博]、梁博[微博]等,早已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反观今年,绝大多数电视观众只是记住了节目的精彩,对学员的记忆度普遍低于去年。

  对于这一现象,无论好声音节目组还是媒体专业人士都认为 “合理”。纵观今年的歌唱节目选拔人才的过程,好声音无疑是最为严格而漫长的,年初节目组就早早地开始了地毯式搜索,而要想最终出现在盲选的舞台上更是要过五关斩六将,即便这样,进入到好声音视线的“原材料”也是专业歌手较多,鲜活草根偏少。虽然姚贝娜、林育群、孟楠们的确唱功了得,甚至远超去年的好声音,但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人永远无法表现出一张白纸的纯粹与鲜活,这令第二季好声音学员的辨识度和话题度相对较低。有人形象地将好声音比作了大厨:“大厨的厨艺相比去年精进了不少,因此食客门庭若市,但无奈原材料少了些许新鲜的原味。”也有人表示,中国的草根音乐人就这么多,每年都出一个吴莫愁不太可能。

  事实上,电视歌唱真人秀草根人才匮乏已经是个老问题,今年的《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普遍遇到了困境。强大如《中国好声音》,在人才这个环节上也有所欠缺,不得不让人旧事重提:十年树木,是否该给爱音乐的年轻人休养生息的时间了。

  思考二:烟嗓还是小鲜肉?

  以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今年《中国好声音》是真正的一家独大,总决赛要破去年的收视率绝非天方夜谭。某网站8月份曾就《中国好声音》和同档期播出的《快乐男声》的收视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好声音同期的平均收视为4.2412,快男则为1.0607,双方的差距高达3倍。而从作为取样城市的中国46个城市收视率来看,快男仅仅在长沙、常德两个湖南地区的城市收视率高于好声音,其他44个城市中,好声音均占明显优势,杭州、大连、沈阳等地的差距更是在10倍甚至20倍以上。

  有意见认为这种收视率的差距体现了两个节目投入力度和版权模式的全方位差距。毫无疑问,好声音的投入的确比快男高得多,而作为海外引进版权,其节目的精致程度也更胜一筹。用电影作比喻,这就是一部数亿重金打造的大片与中小成本片之间的竞争,票房有落差实属正常。但撇开硬指标不谈,两个节目在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

  快男今年只围绕着“青春”二字做文章,选拔的标准不是谁唱得更好,而是谁更有潜力,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选“小鲜肉”。这固然与湖南卫视[微博]一贯的节目风格有关,但同时也有无可奈何的原因:唱得最好的被好声音打包挑走,再论唱功恐怕已毫无出路。反观好声音,一直以来都强调声音,甚至会为了声音忽略对学员长相的挑剔。尤其今年,观众听到了特别多的烟嗓和高音,其背后代表的价值观就是,谁有实力谁才是王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取材标准同时也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前者更趋于表象,有种肤浅、简单、荷尔蒙爆发式的美好,而后者则看重本质,作为歌手,唱功永远比外形重要,这是一种更为基本和主流的价值体现。

  收视率的表现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观众对两种价值观、审美观的判断。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经历一个阶段后,人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回归的心理需求,这是对过往高速发展带来弊病的纠正,也是夯实基础积蓄能量再前进的动力。从中国流行乐坛来看,对于实力派歌手、对于德艺兼备的呼唤,也让《中国好声音》无形当中更能掐准时代的脉搏。

  思考三:中年人的春天?

  今年好声音上的一大突出现象是中年学员的集体崛起。40岁的阚立文,两个中年男人的组合毅光年,还有花甲之年的钟伟强,中年学员以集体姿态,站上了一个很多人认为只属于年轻人的舞台。

  从媒体属性上来看,电视在与网络的竞争中,对中老年观众的吸附能力无疑是最强的。调查研究表明,60%以上的五六十年代生人将电视作为首选媒体,而随着年龄的递减,这一比例也随之递减。因此长期以来电视也被认为是中年人的媒体,这也是为何电视台热衷于播放师奶肥皂剧的一大原因。

  不过电视真人秀似乎是个例外。尤其是歌唱类节目,参赛的选手、学员多以年轻人为主,而节目也多半被包装成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舞台。偶有上了年纪的选手,所能起的作用就是点缀,又或是被当作年轻人梦想的对立面,中年人似乎被真人秀挡在了 “梦想”之外。

  然而就像是刀郎[微博]人至中年才厚积薄发一样,在流行音乐的市场上,中年人实际上是一块未被充分开发的宝地。一方面中年人有成熟的审美品味,一旦对门对路,消费的忠诚度会非常高;另一方面这一人群的消费能力普遍在年轻人之上,这也是当年刀郎创下唱片销售奇迹的最根本原因。而作为一档面向全受众的电视节目,在年轻人市场被过分开发的情况下,中年市场似乎正在成为另一种可能性。这一点,无疑《中国好声音》也是先行者。

(责编: 肉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