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网络音乐:免费午餐的时代结束了?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1:37 南方都市报

  9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对上海步升音乐诉百度侵犯音乐著作权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百度公司“停止百度网站提供涉及原诉讼方的30多首MP3歌曲的下载服务”,并赔偿原告上海步升公司6.8万元。

  9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开庭审理国际五大唱片巨头起诉百度音乐侵权案。

  愈演愈烈的诉讼和更多的迹象都表明,网络音乐免费下载的时代很可能面临终结。

  百度遭遇四面楚歌

  阿峰是个音乐发烧友,尤其是王菲的歌迷。他家里收藏了三四箱几千张的正版CD,王菲的歌碟几乎一个不落。但在MP3流行之后,阿峰也第一时间拥有了自己的IPOD,并在网上下载音乐。

  “有免费的音乐可以听,为什么不要?特别是很多并不值得花钱去买的音乐。”不过,对于那些他认为值得收藏的歌,他一定会在听完之后去买回正版CD。作为真正的发烧友,阿峰不仅认为网上MP3的效果与正版CD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还痴迷于CD的封套、版本、压制方式的差异和质感。

  然而,像阿峰这样听完免费音乐还买正版CD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没有挑剔的耳朵,他们满足于吃免费的午餐,并且不再买CD。“满大街挂着漂亮的MP3播放器的人,没有一个听的是正版音乐”。

  据统计,百度目前每天有1.7亿的搜索流量,其中28%的流量就来自音乐搜索。而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7000多家音乐网站中,只有不足20家拥有合法的内容提供权,正版比例不到0.3%!在这种情况下,说目前中国消费者在网上下载的音乐全都是盗版一点也不为过。

  但这样相安无事的天堂日子正在面临彻底的挑战。以提供音乐搜索著称的百度几个月来频频收到传票。先是上海步升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起诉百度侵权。9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对上海步升音乐诉百度侵犯音乐著作权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百度公司“停止百度网站提供涉及原诉讼方的30多首MP3歌曲的下载服务”,并赔偿原告上海步升公司6.8万元。

  百度方面对此的回应是,“他们告错了对象”。百度CEO李彦宏表示:“我想人们已经忘记了搜索引擎和下载网站之间的区别。我们仅仅为用户提供访问链接,而不是内容。”作为同行,“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也为百度喊冤,认为这个极端的判例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将损害互联网的公众利益。

  但是麻烦仍接踵而至。就在本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开庭审理国际五大唱片巨头起诉百度音乐侵权案,提起诉讼的5家公司分别是索尼BMG、华纳唱片、百代唱片、环球唱片以及新艺宝唱片有限公司。再加上香港的正东、金牌两家公司,共7家唱片公司同一诉讼请求的案例一并开庭审理。

  百度正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根据记者获得的消息,除了华纳要求54万元人民币的赔偿之外,其他几大唱片公司要求的赔偿额都在10万元以内。百度方面不断重申,百度只是提供搜索链接,唱片公司应该告的是那些盗版音乐网站。有人则猜测,唱片公司要同几千家盗版网站打官司显然是不现实的,抓住百度无疑是一个最为经济有效的做法。

  对于百度的遭遇,常买正版CD的阿峰并不着急,但天涯论坛上很多音乐网友都喊起了“恐慌”,担心以后再没有免费的音乐可以听。但也有很多人不怕,“没有了百度,还有XX、BT可以搜”。

  看来,唱片公司打击百度并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新浪网的法律总监谢国民还提出质疑:取消了搜索就能取消那些盗版网站吗?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盗版网站出现。

  免费时代将遭遇末路?

  对于官司败诉,百度方面倍感委屈,觉得自己做了盗版音乐网站的“替罪羊”。但绕开百度是否构成侵权和唱片公司是否“告错了对象”不提,愈演愈烈的诉讼和更多的迹象都表明,网络音乐免费下载的时代很可能面临终结。

  事实上,在百度官司背后,一场更大的监管风暴已经展开。8月19日,文化部、公安部、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五部委相关部门共聚一堂,召开了一个严打网络非法下载的讨论会。根据讨论结果,从9月开始,上述五部委将就网络非法下载内容如音乐、影视、软件实行清理整治,严厉打击那些没有经过授权而提供相关内容的网站,“此次专项治理的重点是盗版音乐、软件的下载”。

  根据CNNIC第16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45%的网民每天使用互联网下载音乐、超过37%的网民经常使用互联网下载影视。而在这其中,几乎所有的音乐和影视都是由未曾授权的网站提供。

  在这一背景下,百度遭遇的诉讼风潮绝非偶然,而一个收费时代的来临也指日可待了。

  唱片业:又爱又恨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唱片业是一把双刃剑。从唱片公司的角度,他们对于互联网的感情可谓是“又爱又恨”。网络塑造了像《老鼠爱大米》这样一夜成名的明星,也造成了唱片公司利益的损失。如何正视和处理与网络的关系,成了唱片公司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商机 网上火的歌一定能挣钱

  “我也买正版,问题是大部分国外优秀音乐国内没有引进,连盗版都没有,我只能通过网上下载。”网友findStone的看法颇有代表性。对于另一些乐迷而言,网上搜索音乐,不仅是因为免费,还因为能第一时间听到新歌。网友dannyldh说下载音乐就是为了能马上听到最新发行的歌,听了觉得好就会去买CD。

  网络对音乐和歌手的强大宣传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注意。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直接从网上产生的明星,《老鼠爱大米》、《丁香花》、《两只蝴蝶》等等,都是先在网络上火起来之后才进入传统唱片流水线的。据统计,《老鼠爱大米》通过网络下载和彩铃收费达到了1600万元的收益。

  在国外,这个数据更加可观。根据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上半年美国的网上音乐下载业务已经上升到整个音乐销售收入的6%。有调查者预计,到2008年,美国数字化音乐的销售将占到全部音乐销售的三分之一。

  百度副总裁梁冬告诉记者,百度贴吧以及百度的歌曲排行榜数据,是很多唱片公司感兴趣的,他们非常希望从百度这里获得市场的指标,也希望通过百度推广自己的音乐和歌手。

  为寻求与唱片公司协商和解的机会,百度公司曾在9月14日召开“2005华人数字音乐C3论坛”,邀请了包括广东飞乐、太合麦田、天中文化、华谊兄弟音乐、21东方、中北英皇等在内的国内十余家唱片公司的老总。梁冬表示,希望尽快了结音乐界和网络界的版权之争,同时也表示将拿出自身的资源,在消费者、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间寻求共赢之道。

  在会上,各个公司都肯定了网络对于音乐和歌手的推广作用。广东飞乐公司此前已经成功地利用网络宣传了杨臣刚和香香。飞乐总裁钟雄兵表示,唱片公司的赢利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唱片版权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而现在歌手的图片,MTV、彩铃等无线增值服务已经成为唱片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钟雄兵认为,下一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不会为了一首歌而去买下一整张唱片,而是消费单曲。对唱片公司来说也可以减少物理成本。因此,唱片公司应该针对这种消费模式的变革,与网站谋求合作,建立付费下载机制。

  A8音乐公司COO黄次南看重的则是网络的推广价值:“一首歌如果在网上不火的话我们肯定卖不动,我们会上百度的排行榜去看一下,谁火我们就签谁。你想想能够上百度排行榜前十名,就证明被搜索的次数很多,如果被搜索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收获就越大。”

  危机 最终会伤害原创音乐

  “网上盗版音乐对唱片业的冲击确实很大”,21东方唱片公司总裁张卫宁表示,每制作一张唱片,他们都要投资100多万元。但新专辑刚一推出,就会被各种网站盗版转载,免费下载,唱片公司的损失很大。现在市场盗版问题还没有解决,又遭遇网上免费音乐的冲击,唱片公司确实有力不从心之感。

  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完免费音乐之后就不再买CD,这无疑是各家唱片公司最心痛的问题。一个统计数据表明,因为盗版泛滥,全球唱片业2004年的损失在45亿美元之巨。对于几大国际唱片公司而言,这更是意味着巨额利润的流失。旗下拥有众多明星的各唱片巨头,其唱片和单曲的授权费用比普通歌手的要高出许多。据获得索尼、华纳等多家国内外全球唱片公司授权的A8音乐集团COO黄次南透露,根据网站和SP与唱片巨头谈判的结果,网站和SP要获得授权的音乐下载,必须首先交纳200万人民币左右的“入门费”,才能获得下载许可。而且下载的收入按“四六”或“五五”不等进行分成。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免费下载音乐的存在自然深刻地影响了唱片公司的收入。

  乐迷阿峰称自己了解唱片行业,“其实懂行的都知道,现在唱片公司主要不是卖唱片,而是卖歌手,卖彩铃。”他认为,网络帮唱片公司宣传了歌手和歌曲,他们再通过其他途径去挣钱。所以免费下载对唱片公司的直接经济影响应该不大。这种观点在天涯网友、包括一些网站人士当中都有反映。

  来自索尼公司的钟先生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部分小的音乐公司可能是靠增值服务赢利,但对于大公司而言仍然主要是靠发行唱片挣钱。他举例,与索尼签约的莫文蔚、王菲、F4等都只是签了唱片约,并没有签经纪约。唱片公司拿不到多少唱片版权之外的利润。

  “其实盗版音乐泛滥的最大问题是会导致没人好好做音乐,真正伤害的是原创音乐”。张卫宁说有些人存在投机心理,看到哪个网络歌曲火了,赶紧做唱片赚上一把;或者拿一首歌到网上免费传播,火了之后卖彩铃赚钱。这样急功近利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认真去做音乐,流行音乐的质量也在下降。“我认为做音乐还是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热情的,不能只为了钱。”

  解决 付费下载是大势所趋

  又反对传播,又希望传播,唱片公司的矛盾心情最终都集中到一个付费的问题上。

  “通过百度这件事情,唱片公司应该正确认识网络下载这个渠道,网络下载不是坏事,为什么不主动通过版权代理机构或者自己主动授权大网站经营?”法学硕士、中华版权代理公司的张洪波说。在他看来,未来的网络音乐付费下载是大势所趋,唱片公司应该主动应对。在网络正常授权可以保证有收益,而一味地“堵”,则只能造成非法操作和擦边球。

  有偿音乐下载在国外已经毫不新鲜,苹果电脑公司的iTunes 音乐商店自两年前在美国发布后,在全球19个国家销售的歌曲已经超过了5亿首。而在中国,目前还几乎没有唱片公司提供授权的正版音乐下载。当美国人可以花0.99美元从网上购买一首歌曲时,中国网友想支持正版也无处购买,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漂亮方便的MP3播放器只能下载盗版音乐来听。

  张卫宁表示,其实包括他在内,大多数唱片公司都是非常乐意能够有一个网络平台,可以将正版音乐下载的权利授予它,然后从中坐收分成。他甚至多次与网络公司的人讨论,说美国人花0.99美元,我们也可以花0.99元人民币,甚至更便宜的0.5元来下载。“但这是个巨大的工作,靠单个的唱片公司肯定是做不了的,需要大的网络公司来参与。”

  百度方面的行动表明,他们也希望与唱片公司之间达成合作。在“2005华人数字音乐C3论坛”上,百度为双方给出一个“可能的做法”就是,敦促和帮助各娱乐唱片公司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百度则创立专区,可以直接链接到唱片公司自己的网站上面。以百度的流量带动这些公司网页的访问量增加,最终达到收费下载,并各家分成。

  困境 产业链的形成很缓慢

  大家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却是不是那么简单。

  “一个规范的产业链条的形成谈何容易。现在连各家唱片公司之间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只能说协商还在继续。”梁冬无奈地表示。一个主要问题是协商利益的问题。搜索引擎、网站和唱片公司如何分成?不同歌曲的授权费用如何区别?收费多少消费者能够接受?随便一个细微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几方谈不拢。而在打官司的当下,几大唱片巨头显然也不会和百度商谈合作事宜。何况200万元的授权入门费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在张卫宁看来,整个盗版环境的恶劣是使很多网站在想做正版时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如果网站花钱花功夫建立了一个正版的平台,但大量的地方还是在盗版,在免费下载,那这个网站肯定是没人光顾的”。很多网友的想法为此做了最好的注释:“百度不行了还有其他找免费音乐的地方”。

  另一方面,即使建立了正版空间,也不能根本杜绝盗版。张卫宁说,现在盗版音乐下载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日本、韩国、台湾甚至美国,都存在大量盗版的网上音乐。网民之间流传着各种共享软件可供下载,防不胜防。而盗版一旦打不干净,做正版就会存在很大风险。

  在消费者方面,从免费到收费的转换过程也存在一些抵触。针对记者在天涯论坛上提出的两个问题:“你认为下载音乐应该付费吗?”和“如果有付费网站,愿意付费下载吗?”,部分网友对前一个问题回答了“应该付费”,而大多数网友都对后一个问题回答“不愿付费”。有的说总会有免费的地方,有的说这样还不如买CD。种种反应表明,要让消费者树立付钱听网上音乐的习惯恐怕还需要一点时间。

  看来,MP3付费下载的成形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在此之前,正版音乐缺席的下载空间,仍然会由那些盗版音乐所占据。

  深度观察

  互联网精神与

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拉锯

  “要技术进步还是要版权保护?”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史。在美国著名的Napster 诉讼案后也有人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国际上就曾经为是否应该限制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产生过激烈的争论。然而人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互联网的精神仍然应该是在法律框架内实现信息的自由共享,否则将最终挫伤人类的创新精神本身。

  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产生大量P2P或共享软件,都鲜明地指向了一个资源充分共享、信息自由传播的大同世界。但另一方面,正如IT作者李伦所说,那些试图摒弃规范——不管是法律的、伦理的,还是技术的——的做法,都是与自由共享、民主开放的互联网精神格格不入的。绝对自由的乌托邦始终难以长久,相对滞后的法律缝缝补补之后,终于还是要披挂在网络这匹不羁的野马身上。

  也有人自愿放弃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国外出现的“资源开放运动”就是一个完全要求知识自由分享的运动。一些学者感到网络的著作权保护限制了对人类有益的知识与信息的自由传播,因此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免费放到网上,与同行分享。去年10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就捐资100万美元,帮助一批生物学家建立了一个资源开放的平台,免费发布创新技术。

  但这样自愿的资源开放行为并不能代替整个网络的信息知识产权。绝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互联网是自由的,但一样需要保护版权”的观点。

  网络进入中国10年,中国人对网络的认识就是从“免费”开始的:人们最早认识的就是免费邮箱,随后是免费在线阅读,免费音乐。而近几年里收费邮箱、收费彩铃下载,乃至未来的收费音乐下载的出现,正在悄悄改变人们吃免费午餐的习惯。可以设想,音乐领域的这场变化,将对图书、电影等各类网络产品的传播发生深刻的影响。人们最终会重新体会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他山之石

  美国Napster诉讼案

  国外的音乐下载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渐正版化的过程。2003年,一份来自美国市场调研厂商Ipsos-Insight公司的报告表明,在2003年6月末,约一千万12岁以上的美国人为网络下载音乐付费。在6个月的时间内,美国付费音乐下载服务的用户增长了2倍,报告者因此认为,一个合法的网上音乐市场正在成长。

  而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又有了大的增长。据美国Nielsen Soundscan公司一份新的调查报告称,2005年前6个月美国互联网用户从经过授权的网站下载的歌曲数量同期增长了3倍,下载的歌曲达到1.59亿首。越来越多的美国用户放弃使用盗版歌曲,转而到苹果电脑公司的iTunes音乐商店这样的地方,付费下载歌曲。

  与此同时,是那些提供免费下载的公司遭受诉讼。1999年,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学生费宁撰写了一个P2P软件,这个软件可以使互联网用户自由交换下载彼此电脑中储存的音乐。在此基础上,网上音乐服务公司Napster成立,开启了网上音乐交换的风潮。在短短一年内,Napster 的会员就达到了4000万人,网站每天的流量达到50万人次。

  1999年12月,世界几大唱片公司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华纳音乐、百代唱片、BMG等音乐公司以侵犯版权的罪名起诉Napster。最终迫使Napster于2001年7月中止了所有网上的歌曲流通交换。这个案件为其他网上侵权行为,如音乐、电影、书籍以及所有娱乐项目的网上发行行为树立了先例。

  免费的午餐终究是不能长久的。美国的经验证明,互联网从一开始的自由开放、免费共享的天堂,终究还是要走到付费的规范路子上来——尽管美国现在还不能杜绝大量盗版网上音乐的存在。本报记者 田志凌 实习生 张金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