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巨星索菲娅-罗兰的回忆录

2015年03月27日15:16   娱乐专栏  作者:Archie   我有话说

  她既是知名当世的性感偶像、也是名满天下的演技巨星。2014年的9月20日,索菲娅·罗兰(SophiaLoren)迎来80大寿,这位出生于贫民窟、成长于二战烽火的传奇女性,以刚中柔外的个性、鲜艳夺目的野性魅力与炉火纯青的演技而闻名于世,事业之外家庭美满。今天的索菲娅·罗兰依然身体健朗、谈吐生风。与她同期的欧洲女星克劳迪娅·卡尔蒂娜莱(ClaudiaCardinale)、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吉娜·劳洛勃丽吉达(GinaLollobrigida)等都已渐渐隐退,鲜少出现在荧光幕前;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索菲娅·罗兰的国际知名度始终风行不坠、一举一动依然牵动人心。

 左图:回忆录《昨天、今天、明天:我的人生》封面

  对于年华逝去,索菲娅·罗兰心怀务实,处之泰然,优雅的说道“年龄並非是一种独有的特权,而是一种有条件的恩惠。对于女人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不是你已迈入60或70岁,而是三十而立时幡然天渊的心态。女人在30岁之前还是懵懂、不成熟的孩子,对万物有着粗浅的见解。只有当你步入30岁,你才会豁然开朗、成熟为自立的女人。”

  图:一顾倾人的索菲娅·罗兰

  “年龄就我而言,从来不是难言之隐,因为我并不在乎。我们无法让时间停驻,与其惶惶不安,不如从容自然的寻找生命中新的春天。”

  “实际上,我乐于庆祝生日。因为这一天给了你一个顺当的理由去反思检讨自己。扪心自问:你已经做过了什么?你手边正在做什么?以及你未来的计划又是什么?”

左图:《Vogue》(英版)1965年7月刊;右图:身穿Dior洋装的罗兰(MarcBohan设计)

  “女孩不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我要永远做个女孩,而不想成为女人”——这种空想完全不切实际。女人们更不要滥用投资去买醉寻欢、放意肆志;反过来我需要全面审视自己,汲取生活传授于我的经验教诲,将之积累、丰富并默运为无形的资产。我也曾经历过沮丧失落,每当此时,我会冷静反思:想想看我今天已经取得的了不起成就、收获的幸福欢乐,而这一切却是从一无所有为起点,奋斗争取而来,与之相比还有什么好庸人自扰的呢!”

 左图:索菲娅·罗兰的自画像;右图:1991年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后,演员、歌手弗兰克·辛纳特拉发来的祝贺电报

  如今,索菲娅·罗兰(Sophia Loren)用她饱含温情的笔调抒写的回忆录《昨天、今天、明天:我的人生》(Yesterday,Today, Tomorrow: MyLife)在上个月发行,大量逐新趣异的轶事收录在书中,而一些罕见贵重的书信、字画、照片等私人珍藏也是首次公诸于众(*注:索菲娅·罗兰在接受拉里·金的采访时透露:随着此书的出版,这些私人珍藏之后将会全部销毁)。接下来,我择取书中部分章节译述以飨读者。

  ○○ 劫匪惊魂 ○○

  有人好奇,为什么我与卡洛(CarloPonti,*注:索菲娅·罗兰的丈夫)最后举家迁居瑞士。原因简单明了:我们希望定居在一个安稳舒泰的生活环境。

  当然,我有我的恐慌不安,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0年10月的纽约。当时我们歇宿在曼哈顿中心的汉普郡大厦22楼,从窗外望去可以俯瞰整个中央公园。

  因为父亲病危,卡洛行色匆匆的赶回米兰。如此一来,留下来与我作伴的只有我的助手、秘书和当时不足2周岁的儿子基皮(Cipi,*注:索菲娅·罗兰长子昵称)。

 左图:索菲娅·罗兰与丈夫卡洛·庞蒂;右图:酒店信纸上,罗兰为卡洛速写的肖像画

  卡洛离开的隔天清晨,我被莫名其妙的聒噪惊醒,喧闹嚷唧中还夹带着心惊肉跳的呼叫。

  接下来,两个陌生的男人闯进了我的卧房。

  其中之一是酒店的礼宾服务员,显而易见他被人挟持,逼不得已打开了门。另一个男子手中抓着硬物,乍看像是一个听诊器。

  “天啊,我的上帝,我的儿子生病了”这是我惶惶不安的首要忧虑。但事实上,这件硬物并不是听诊器,而是一把手枪。

 左图:意大利杂志《Oggi》对电影“意大利式婚姻”专题报道,1964年4月刊;右图: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索菲娅·罗兰

  “这是抢劫!”持枪的男子发狂咆哮着,样子就像三流侦探电影中的贼匪。

  我佯装不知所以,反而让他愈加神色张皇。他抓着枪顶在我的头一侧,狂风怒号道“别再装傻!”

  我注视着贼匪的眼眸,发现它们比保罗·纽曼(PaulNewman,*注:美国男演员)的双眸还要湛蓝。他的穿着就像盛装参加狂欢节,戴着全套的假发、胡子与墨镜,唯有手中的武器并非虚张声势的赝品。

  对我来说,最让我担惊忍怕的却是我柔弱无助的孩子就在几英尺外的隔壁房间。

左图:索菲娅·罗兰与妈咪娜、胞妹;右图:电影《烽火母女泪》(TwoWomen)让罗兰问鼎奥斯卡影后

  “快,把所有的首饰翻出来”贼匪暴跳如雷的吠喝道,接下来卧室被他揭地掀天的罗掘一空。

  我心中暗想,他如何知道:当晚因为参加宴会我向梵克雅宝租借了成套首饰。

  一想到儿子基皮,身外一切变得无可讳言。我坦白道“它们在梳妆台的底层抽屉里。”

  贼匪见机而作,马上攫取抽屉中的钻石与红宝石手链、与之相配的项链与耳饰塞进随身口袋。但他的贪婪野心显然靡所底止,欲求愈发无厌。

  “这些都是小利。我要戒指,戒指,你在电视上戴着的戒指……”

 图(由左至右):索菲娅·罗兰与两子;在读国小的长子写给母亲罗兰的小诗;孙辈为荣升祖母的罗兰所作的漫画

  我豁然意识到他所言意图,开始不断的苛责我该死的虚荣心。几天前,我接受了大卫·弗罗斯特(DavidFrost)的夜间访谈,节目中我洋洋得意的戴着梵克雅宝价值50万美元的钻石戒指。因为是租借品,允诺在节目结束后马上归返。

  我试图向他解释,这件首饰并非我私人持有,暴躁如雷的贼匪一把抓住我的头发,将我摔掷在地。

  “小孩在哪里?”他嚎叫道。

  我的血液瞬时凝固,恐惧让我寒毛卓竖。这时,在另一个房间中极力搜刮完的贼匪同伙,忽然呼号道“快离开这里!”

  当两个劫匪怀揣着我租借的首饰,席卷而逃时,我不知所然的将手袋中所有的珠宝饰品投向他们。我茫然自失,也许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可以视为一种恳请,好让他们离我和孩子越远越好。

  当他们离去后,我奔向基皮,紧紧的怀抱着他。因为精疲力竭而瘫软在地,止不住的涕泗交下。

  还有一次,在意大利,有个病人从精神病院奔出,潜逃至我们在罗马郊外的别墅,他恶声恶气的疾呼着,声称基皮是他的儿子,举着斧头斗狠猛击前门,直至被制服。

  而卡洛也曾两次险遭绑架。在第二次绑架没多久,一辆汽车试图将他撞倒。幸好警察发现了灌木丛中引擎仍在启动的面包车。车内装着绳索、箱胶纸、注射器与氯仿……这样一来,我们决定带着儿子迁往巴黎。

  ○○ 牢狱日记 ○○

  就我而言,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经历则是因为逃税而被判监入狱。

  当然,针对我的所有指控全部是捕影系风。实际情况是: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我辗转国外、居无定所——如此一来,我的会计师无需定期填写意大利的所得税申报表。

  我理所当然提出了上诉,但在1980年仍以败诉而刑罚入监30日。当时我面临一个进退维谷的抉择:要么直认不讳而入狱,否则将永远无法重返故乡。

  彼时,虽然我人在巴黎定居,但对自己的意大利出生铭感不忘。我真切期望着踏上故土,不遗热情的拥抱家人与故友。

  1982年5月,我的两个儿子,一个14岁、另一个9岁。当我打包好行李,他们走上前来道别。全始全终,我试图铭记他们当时的表情。

  当飞机在罗马着陆,一辆警车将我载到卡塞塔(Caserta)的小型监狱,这所监狱由修女监管,我是第24号囚犯。

  尽管我那一脉同气的胞妹每个夜晚都站在监狱窗外与我相携作伴,但我无法自已的顾影自怜。没有什么比被剥夺自由更引以为耻。

 左图:牢狱中,索菲娅·罗兰曾致信给意大利共和国当时的总统佩尔蒂尼

  牢狱生活度日如年,我尝试着读书、烹饪和记录日记来打发时光。

  我仍然保存着那本红色笔记本。翻开内页,一种不同寻常的悲愤填膺充斥在字里行间。30年后重读日记,我依旧能感受到当时的恐惧无助因而不寒而栗,而这种切肤之痛无所不在、无法抹煞。

  星期日

  日复一日,11天慢慢爬过。完完全全的与世隔绝,悲伤与忧郁让我难以承受。所有的变化不测让我无法置信,没有比这更荒诞不经了。

  失去自由就像坠入地狱。所有盘亘在脑际的念头是出狱后你能畅所欲为,做你想做之事。你变得愈加自我。

  那些本来允诺援手、救难解危的道义之交到头来背弃了信用——诸如此例的事在意大利已经不足为奇。无辜之人却遭遇无须之祸,多么习以为常。

  失去自由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就像是一块浮木,唯一的结局即是被人弃如敝屣……每个人都对我虎视眈眈,即使是最微小的手势,他们也会紧追不放、大加鞭笞。

  星期二

  惨不忍言的夜。又一个犯人因为自残送进了医院。我无法入眠,各种零零琐碎的情绪萦绕在心头。

  星期三

  思考、阅读、抒写、观察。我安慰自己,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情绪低落时,我尝试种种积极的态度来心回意转,避免陷入绝望。

  星期四

  我目不交睫,睡卧不宁。昨天晚上,我借着空想来安慰自己:这是我最后一次关窗;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钥匙插入锁扣而相伴随的金属铮铮声;这是我最后一次在牢床上入寝。而到了今天,我再次回到原点,不得不一再抓住荒唐的想象来聊以自慰。

  我小心翼翼的环顾四周,好记住所有的微末细节。橙色的衣柜、两张铺着军用毛毯的床、容积狭小的脸盆。如果我仰头探望,可以捕捉一尺蓝天。

  星期五

  我想,锒铛入狱应该是任何抱屈迫从之人,都不堪忍受的深重责罚。

  星期六

  最后一眼回顾了这间使我忍辱偷生足足17天的炼狱。在向修女做完最后的道别……我疾速的转身奔走,将这个盈满了苦楚与创痛的世界留在了身后。

  6月5日清晨6点20分,我离开监狱后,将在罗马母亲的家中完成余下的监外服刑。牢狱生活让我瘦瘠骨立、万念俱灰,但也因此愈加明了入世的一切。

  ○○ 偷心情圣?白兰度只是个悲哀的小男人 ○○

  为了伟大的查理·卓别林(CharlieChaplin,*注:著名喜剧演员、导演、制片、编剧、作曲家),我安心乐意的愿为他诵读电话簿。当他邀请我与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注:著名男演员马龙·白兰度)一起主演他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香港女伯爵”(A Countessfrom Hong Kong)时,对我来说,就如同长久以来跷足而待的美梦——终于成真了。

  左图:罗兰与马龙·白兰度;右图:罗兰与查理·卓别林

  1965年拍摄启动的第一天,我早早到达了片场,心中默记了所有台词、潜神专注做好准备。然而,当第一幕开拍后,我的搭档却失踪了。

  “你知道白兰度去哪里了吗?”卓别林询问道。

  “我不知道,查理。对不起!”我略显尴尬的回答。不知为何,事情的演变一部分让我引咎自责。当我站在这个活着的电影传奇面前,我难以忍受居然有人少条失教、显见不敬。

  卓别林于是静默不语,憋气窝火的样子十分骇人。他不停地踱来踱去,又像个父亲一样,每隔3分钟就要皱皱眉头,低头扫视一眼手表(*注:将卓别林比作计算孩子回家时间的父亲)。

  45分钟晃过,马龙满脸春风、滑着舞步猝然现身了。他忘乎所以的模样看起来就像是一朵新鲜原生的雏菊,或许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羁行为。

  卓别林慢慢地走近他,神色严峻而决然。他将白兰度从头到脚细细打量了一番,眼神中未有流露一丝一毫的怜悯。

  “如果你明天、后天或是大后天依旧迟到,那么,就我而言,你现在就可以离开片场,永远不要再回来。”卓别林郑重的宣告。

 图:罗兰与卓别林在“香港女伯爵”伦敦的新闻发布会上,1965年11月1日

  白兰度就如一个漏了气的气球,气势一泻千里。他喃喃的致歉,垂着头走入拍摄镜头。当他尝试吐出第一句台词时,居然语塞结舌。他的声音,就如他的傲慢无礼,瞬时一起消沉瓦解。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马龙·白兰度)再未迟到,但紧张局促的拍摄气氛一仍旧贯。不久,我就发觉他原是一个消沉悲观的人,时常将自己沉浸在烦扰与病态中,然后慢慢的吞噬着他的才华与健康。

  电影开始拍摄作业时,他(马龙·白兰度)还保持着“白兰度的风度”——魁梧奇伟的身段与潇洒英俊的轮廓。然后,他突然决定只进食冰淇淋。理所当然的,他的体重骤升,这样一来,他在剧中的角色不得不做出折中改动。

  没有最麻烦,只有更麻烦。他(马龙·白兰度)不断的惹是招非,不遗余力的破坏我们的工作关系。有一天,当我们在拍摄一组浪漫场景时,他出其不意的对我上下其手。

  就像猫咪竖起尾巴摆出临阵架势,我扭转身,尖声尖气的朝他吼道“你敢!你再敢动我看看!”

  当我将自己最尖刻锋利的一面示人后,我忽然意识到:实际上,白兰度是一个多么渺小、没有侵略性的人,他看起来倒反而更像一个受害者。当然,他对我再也没有动手动脚、逾越规矩。但就我而言,也愈感困难去走近他的世界。

  ○○ 奥黛丽·赫本的食量 ○○

  1957年的某一天,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注:著名女演员、慈善家、人道主义者)邀请我与卡洛前往她在瑞士的休假小屋共进午餐,小屋山高坐立、可俯瞰镜湖。

  跨过一条雪道,我们来到了童话仙境里的小屋。

  奥黛丽与她当时的丈夫梅尔·费勒(Mel Ferrer)居于其中。室内清一纯白装点,尤其明亮晶灿、清朗秀丽。

  奥黛丽也身穿一件纯白的洋装,白色的餐桌上摆设着几簇鲜花与许许多多的蜡烛,高雅的情致不可胜言。

  “我喜欢享受清静、幽美的环境。”她坦然道。

 图(由左至右):奥黛丽·赫本与罗兰夫妇;罗兰诞子祝贺信,来自著名女星琼·克劳馥(JoanCrawford);男演员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写给罗兰长子基比的便签

  我们愉快地畅所欲言,她领着我们参观了屋内的陈设。然后我们坐在餐桌旁等待开饭。

  首先端上来的是开胃菜:莴苣叶和新鲜奶酪卷,上面淋上少量的糖渍覆盆子。下一盘菜是可以一口咀咽的酥卷。

  当佣人开始拾掇碗碟,奥黛丽起身离席。

  然后,奥黛丽带着她那轻柔细腻而又精致完美的笑靥,宣告道“我饱了!”

  于是,我们的午宴结束了。出于礼节,我随声趋和道“我也吃饱了,食物非常美味可口!”

  实际上,我仍旧饥肠辘辘。我们回到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马上给自己做了一个三明治。

  ○○ 妈妈咪呀!我与奥马尔·沙里夫的美食竞赛 ○○

  当奥马尔·沙里夫(OmarSharif,*注:埃及演员,代表作“日瓦戈医生”)与我共事时,惊喜层出不穷,我们曾PK举办了烹饪大赛。回忆往事,那些美味佳肴依旧使我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奥马尔精力充沛、妙想天开。我们出生在地中海的对望海岸——他诞于埃及,而我生于意大利。——但我们对煮食、香料与菜色的专情执着,却是惺惺相惜、意气相投。

  左图:奥马尔·沙里夫与罗兰合演《西部往事》;右图:《时尚芭莎》1965年12月刊

  回到1967年,片场餐点的口味差强人意。事实上,当时在罗马,我们的午餐供给常常是一个“焦黑的盒饭”,里面包着变质发馊的三明治。

  有一天,奥马尔用他那美丽深邃的黑眼瞳打量着我,深深的叹了口气。“怎么会有人愿意吃这些垃圾?现在我真想尝一口妈妈下厨的茄子!”

  我抚掌大笑,回呛他“那是你没尝过我妈妈的厨艺!她下厨的茄子才是全世界最可口的珍馐美味!”

  “哦,不,索菲娅,”他反驳道“说到茄子,没有比赛分不出高低。我妈妈的厨艺才是无可比拟!”

  “要打賭嗎?”我不置可否的回道。没过多久,奥马尔将他妈妈从埃及大老远接到罗马,事先并没有向我吐露所以,只说是母亲因为思念前来探视儿子。

  当她(奥马尔·沙里夫的母亲)刚一抵达,奥马尔马上立下战书“妈妈,下周我们要与索菲娅、索菲娅的妈妈、剧组成员一同晚饭,您要不要露一手绝活,下厨烹些茄子给他们咂嘴?”

  奥马尔的母亲看待这项任务无比的郑重,很快就考察摸清了市场每个摊位、菜蔬的良莠品相,在这里看中一个茄子,在那里再买进一个——当然,食材的挑选尽可能精益求精。

  至于我的母亲,妈咪娜(*注:索菲娅·罗兰对母亲的昵称)因为长居罗马,说服她参加美食大战根本不费吃灰之力。

 左图1:镜框里索菲娅·罗兰与母亲萝米尔达·维拉妮(妈咪娜)的合影

  比赛当晚,我们提请两位大厨准备菜单。我们甚至还组建了一个临时的评审团——但是,比赛风云变幻,赢家选择难分高低。

  母亲们茄子干酪的烹饪法近乎相同。不管是意大利或埃及美食,入口即融,松脆的外皮挑逗着你的味蕾。过去,我们在片场日复一日的食用变质生硬的三明治,而如今美食当前,我们简直狼吞虎咽、朵颐大嚼。

  最终,经过陪审团长时间的舌战辩论,沙里夫夫人以微弱的优势取胜。但妈咪娜毫不气恼,因为,她已经交到了一个新朋友。

  ○○ 时尚界的王中之王——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

  电影与时尚的范畴息息相通,互为影响。理查德·吉尔(RichardGere,*注:美国男演员)深谙此道。他在电影“美国舞男”(AmericanGigolo)中从头至脚身穿阿玛尼时装,第一次将阿玛尼时尚王朝引荐给世界。实时1980年,从那时起,好莱坞与阿玛尼唇齿相依、再也无法分离。阿玛尼持续不断的为明星打点衣装、喜闻乐见的迎来一批接一批新客户。他慷慨好施,对新一代的设计师同样拥护相迎,接待他们在自己的剧场发布时装首展。

  我第一次见到阿玛尼还是在巴黎,他当时为尼诺·切瑞蒂(NinoCerruti,*注:意大利裔时装设计师)工作。他英俊秀颖,有着一双锐利湛蓝的眼眸,而他的存在让你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当他还年轻时,原本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在一次军事休假中,一个不期而遇的机会喜从天降,意大利文艺复兴百货公司的服装部聘用了他。

  图(由左至右):曾与男星加利·格兰特发展出一段情愫的罗兰;加利写给罗兰的信笺

  除了年龄(*注:实际上,罗兰与阿玛尼两人皆是1934年生),在很多方面,乔治与我行合趋同。

  我们都热爱工作,我们都从闭塞不安的性格经由反复的打磨淬炼,适应蜕变为自信、不卑不亢的平和态度。尽管收载成功,我们依旧保留了心灵层面的一部分内向,与其结识一大群泛泛之交,宁愿交结几个知心贵友。我们还一样的固执坚持,对于自己设定的目标永远奋起直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随声附和、假意奉承——我们同样的鄙夷不屑,能够置身事外就尽量置身事外。生活中,我们冷静洞察,时刻鼓励自己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寻幽入微。或许,这就是我们莫逆情谊的秘密之源。

左图:著名摄影师理查德·阿维顿为索菲娅·罗兰执镜,为《Vogue》取稿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在乔治之前,我曾欣赏、合作过多位设计师:活力充沛的埃米利奥·舒伯特(Emilio Schuberth,*注:意大利那不勒斯女装设计师),为我设计过多套红地毯走秀礼服;才华横溢的瓦伦蒂诺(Valentino Garavani,*注:意大利时装设计师、Valentino品牌创始人),我穿着他的杰作走过了峥嵘岁月,他为我设计的一些礼服我至今爱不释手;女帽设计之王让·巴塞(JeanBarthet,*注:法国女帽设计师);还有皮埃尔·巴尔曼(Pierre Balmain,*注:法国时装设计师)为我的电影“百万富翁”(The Millionairess)设计的戏服;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克里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加(Cristóbal Balenciaga,*注:法国设计师、巴黎世家品牌创始人)。但是,置身于乔治王朝就好像着陆于风暴之眼,静默其中而超然物外。穿上他的衣服我感觉安安心心,这种时尚感超越了哗众取宠的盲目迎和、亦不会随波逐流。

 图:深受时尚界宠爱的偶像索菲娅·罗兰

  乔治的服装线条融入了难以言喻的生动灵魂,你只能惊叹“不可思议!”——仅此而已。这样纯粹的独创力,造化、奉献于生活。菲利普·布洛赫(Phillip Bloch),这位好莱坞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曾经嗟叹道“当你穿上阿玛尼的服装,富足美好的振奋感你会习以为常。你根本不需要对镜端详:就像套上合体的白手套,阿玛尼的衣服总是称体裁衣,与你安安合适。而且,始终将你的美丽曲尽其妙的淋漓展示。”

  乔治向我们尽情尽致的传达何为“经典”、“简洁”与“自然”:通过他独到灵巧的心思、对细微末节的敏锐观察、大师级的执持驾驭,它們才能信手拈来。他更是把对生活的热忱,投注升华为对艺术的执着。

  我所言一切真实不欺。但乔治王(乔治·阿玛尼)还带给我一件额外的礼物——罗伯塔(Roberta)。

  出生、成长于锦天绣地。生为阿玛尼的侄女,罗伯塔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惊才风逸、有着天生的时尚感。每年总有两三个月,我会开车从瑞士出发,人在米兰的罗伯塔总是真心实意的欢迎我的造访。我们一起浏览最新一季的时装系列,经过反复推敲,从中选出最得我心的设计。我们常常在阿玛尼饭店共进午餐,周围有鲜花、巧克力糖果与香槟环绕。我们坐在最偏僻的角落,拿班作势,恣意嬉戏,就好像两个小女孩冶容改扮成闱秀淑女。

左图:索菲娅·罗兰与乔治·阿玛尼;右图:索菲娅·罗兰与罗伯塔

  有她作伴,周遭的一切其乐无穷,就像所有最纯熟成功的娱乐一样,可以亦庄亦谐。

  “我喜欢你的项链,罗伯塔!”我赞赏的低语道。

  她二话不说,马上摘下项链,轻柔温情的戴上我的脖颈,就仿佛为皇后加冕。每一次我动身离开米兰,身边总有她馈赠的手信:一件首饰、一件大衣、或是一条围巾——它们象征了我们的友情,情同一家、形影相随。

  图:步入中年的索菲娅·罗兰

  注:前文导读中索菲娅·罗兰的口述部分,来自过去采访视频的听译,并没有收录在“昨天、今天、明天:我的人生”一书中;正文部分,为方便读者阅读、避免繁琐,也没有逐句逐段的直译,而是跳跃式的选译、复写。

  选译/撰述:Archie;图片source:传记、杂志扫描,个人藏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索菲娅·罗兰 回忆录 巨星 时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