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流下的是什么眼泪?

2015年06月24日09:24   娱乐专栏  作者:一把青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一把青

  在谈到自己的同志身份的时候,蔡康永在综艺节目的录影现场落泪了。 

  观众觉得愕然。出柜14年,与男友情感稳定,《康熙来了》里,拍档与挚友小s也没少调侃他的“娘”和“对女人不感兴趣”做为话题。可是这一次,他不再标志性地抿嘴微笑,不置可否地一笔带过,而是深有感触地关注起“出柜以后怎么办”这样的沉重问题,他说,因为自己走过这条路,经历过重重的打击,所以不确定,艺人承认同性恋者身份后,面对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自己是否有能力伸出手来帮助对方,换言之,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有足够的话语空间,有充分的“做自己”的低气。

  娱乐新闻转述这单轶事的时候,大多撷取蔡康永长长一段自白中最扎眼的一句“我们不是怪物”,言下之意,在主流价值的刻板印象中,同性恋者依然“是怪物”。这其实是件颇为吊诡的事情:一方面,“基情”、“卖腐”成为娱乐时代的一大趋势,腐女盛行,百合玻璃cp,另一方面,在戳戳点点“谁谁谁是gay”的时候,广大“基情”次文化的享用者们,还是放不下内心对于这些所谓异端的不认同感。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也是在《康熙来了》中,嘉宾李敖对蔡康永说,“你看你是不是跟白先勇一个毛病,讲话爱摆兰花指”,暗指两人的同性恋者身份,并动用了“毛病”一词,可是说这话的李敖是什么人呢?这位所谓的文坛怪才,在将近七十岁的年纪交往十七岁的中学生女友,现任太太视而不见,婚外情闹的满城风雨。一样是属于传统婚姻道德框架之外的亲密关系,却没有人用“毛病”来形容过李敖,反过来,这个爱以风流才子标榜自己的男人斥责蔡康永,倒成了一件理所应当,看起来没什么不妥的事情。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为同性恋者辩解,常见的一套说词是“他们爱的是对方的灵魂,只是碰巧它生在了一个同性的躯壳里”,事实上,这件事情说来复杂,绝非是一两句心灵鸡汤可以解释的清。稍具专业知识就会了解,其背后涉及的,是一整套的性别操演,包括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认同等庞大复杂的关系,前些日子李银河公开与女出租车司机的恋情,就为大众狠狠地科普了关于sexuality与gender 之差异的这一课。

  身为当事人,蔡康永毕竟是个老江湖,他流下的眼泪,一定不是源于他个人的不被社会所理解的艰辛,独善其身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格言人人心知肚明。更何况,“理解”的名义之下,来自社会的误读也难免会成为另一重负担,例如前些日子,中国七对同性恋者在洛杉矶完婚,就有人评价“很可贵,但这种小众的爱好还是不值得鼓励”,试想,就如李敖口中的“毛病”一样,倘若集体婚礼的主角换成男与女,还会有人会用“爱好”,来形容一场精心筹备的婚礼吗?

  凡此种种,背后都是父权制中心主义的宰制,它植根于社会深处,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生活艰辛,相对于蔡康永,还有许许多多与他相似的性小众群体成员,都不会有他这样抒发自我的可能,甚至无法拥有选择“出柜还是不出柜”的权力。进一步来说,在更大的视野上,性小众群体,不仅仅有同性恋者,更包含着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跨性别者),每一个身份与名词之下,都是无数个活生生的独立人格,而对他们来说,都能够坦率“做自己”的唯一前提,大概就是性别认同多样性的社会风气。

  所以说,蔡康永的泪水,在真情流露之余,绝对不是无助与委屈,更不是为了唤起主流的同情。而更像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希冀,带着些悲壮的色彩。这样的希冀具体是怎样的呢?也许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尊重其他人生活的方式,而不是将边缘人推向更加边缘的位置上去,主流释放善意,不再拿着道德的枷锁扼杀小众群体存在的自由。

  这样的希冀,不仅对于蔡康永和同性恋者来说是这样,对于性工作者来说是这样,对于主流之外的许许多多声音来说,其实都是这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蔡康永 出柜 同性恋 同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