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战争是为了“娱乐”

2014年12月03日18:02   娱乐专栏  作者:昆明影视频道   我有话说

 

  文/麦克疯

  《狂怒》的宣传口号是“近三十年最好的战争片”,这让我想起了《龙虎门》上映时号称自己是“十年无法超越的动作片”一样,本身是一种不可厚非的宣传策略,却很容易引导观众将其与旧片进行分解比对,如此一来就容易杯具了。如果以好莱坞巅峰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的剧情铺排、人物描写、战争场面和思想高度去要求《狂怒》,不免会让人失望,因为《狂怒》毕竟是一部小格局的片子,和《红色机尾》一样讲述的是局部战争,准确来说,影片里对于反战的阐述是要大于一切视觉上的东西的。

  如果单论电影本身,《狂怒》其实有一个非常扎实的剧本,人物描写和细节表现才是大卫·阿耶真正想要的。首先是皮特带领的坦克小分队,就像好莱坞战争片向来追求的人物刻画一样,每个人几乎都有非常鲜明迥异的人物个性,尤其是片中几个驾驶着坦克车的老兵油子,他们身上拥有着平凡人性和战争魔鬼性质结合起来的东西。像拉博夫饰演的“圣经”一方面有着信仰宗教的自我救赎,一方面在祈祷着能够顺利“干掉敌人”;而片中皮特要求新兵蛋子诺曼将德国俘虏枪杀的情节,很明显来源于《兄弟连》……尽管这些设定显得有些俗套,但在助推反战的命题上,效果还是有。

  其实对于我来说,本片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大卫·阿耶的“战争临场感”设计,本片的主要视角是通过新兵诺曼展开的。这是一个在战场上没有太多作战经验,甚至连枪都拿不稳的菜鸟角色,而正是他对待战场上爱情与友情的单纯反衬出了战场上的残酷冷漠和无情。他所遭遇的一切经历都在摧残着他的人生观,这一点设定和美剧《太平洋战争》中斯莱治这个人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过大卫·阿耶还是为这个人物保留了他人性最简单质朴之处,尤其是结局设计,更为战争发动的讽刺增添了神来一笔。

  当然,感觉大卫·阿耶还是想在《狂怒》中展现出更多思想和内涵的,但这毕竟是一部商业电影,还有更多视觉冲击力的东西需要体现,于是大卫·阿耶放大和夸张化了电影的战争场面。如片中几场谢尔曼战车对决德国虎式坦克的战斗戏份拍得紧张刺激,但战斗画面实在效果太过,子弹痕迹更像是激光对战,若以现实军事角度来看,这些场面还有许多硬伤,譬如坦克毫不考虑掩体和偷袭战略,完全靠坦克子弹横飞硬碰硬的打法一决胜负,而最后一场戏里坦克分队的牺牲也显得有些刻意……考虑到这都是为了提升本片的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也就只能理解了。

  其实以类型片导演来说,大卫·阿耶算是小众导演一类,他的前作《破坏者》以动作片类型将个人哲学和叙事方法囊括起来,虽然突出了个人风格,但在口碑上却不尽如人意。或许也是因为这点,大卫·阿耶在《狂怒》中尝试了更多向主流类型电影靠拢的元素,像片中的坦克正代表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甚至将它符号化了,这其实和《环太平洋》中一个国家派出一个机甲战士作战没什么分别。仔细想想,想要在好莱坞站稳脚跟是要以娱乐作为电影基础的,只有满足这一前提,作者电影才具有走下去的意义。

 

  (声明:本稿件为K5特约作者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冒用必究!昆明影视频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狂怒 布拉德皮特 战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