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金庸剧的弹幕时代

2014年12月11日09:35   娱乐专栏  作者:影视独舌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影视独舌

  于正版电视剧《神雕侠侣》已在湖南卫视钻石剧场开播。有些事如大家所料,网络上下一片吐槽。也有些事不如大家所料,就是收视率不高,网友狂欢没能勾引乌央乌央的观众入场。金庸剧,不管是于正版的,还是华策版的,享受的待遇越来越等同于春晚,动辄得咎,好评阙如。

  (1)收视

  于正这些年纵横江湖,在骂声中挺立不倒,靠的是收视率打底。虽然他也有很多剧收视惨淡,什么《像火花,像蝴蝶》《赏金猎人》《王的女人》,个个都大倒热灶。但也的确有很多剧收视滚烫,什么《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宫锁连城》,次次锁定漂亮数据。

  电视台的家是由广告商来当的,广告商从来不看品质,只看数据。任观众嬉笑怒骂,任同行鄙夷唾弃,有收视率在手,于正就可以随时嘚瑟。至于美誉度这件事,命里无时不强求,他倒也想得明白,为了收视率高走,不惜自家添柴增添谈资。看《神雕侠侣》引发的如潮恶评,你分不清哪些是片方在自黑博收视率,哪些是网友忍无可忍的激扬。

  然而这次还是有些不一样。《神雕侠侣》的捡骂功夫是一流的,可是创造收视率的本事暂时还是末流的:索福瑞50城收视率开播当日是0.613,到第二天成了0.569,标准的低开低走。这个成绩比不了暑期的大热之作《古剑奇谭》,也比不了蹉跎三年才上档的《风中奇缘》。也就是说,于正小朝廷的基石松动了,他赖以笑傲风霜、抵挡批评的盾牌裂缝了。虽然这只是首周成绩,但水位定在了洼地里,想掀起泼天大浪谈何容易?

  (2)槽点

  我们小时候,金庸剧是神迹一样的存在。打得人目眩神迷,爱得人牵肠挂肚,侠肝义胆得人热血沸腾。如今俱往矣,金庸剧已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成了搞笑的道具。看看《神雕侠侣》开播后,观众说了些啥:

  1,小龙女奔放直白,不再端师傅的臭架子,在过儿面前撒娇为业。有网友调侃:还能再浪点吗?杨过也不再执弟子礼,据说是这样向姑姑放电的:上午想两百次,下午想两百次,晚上还要想两百次。也不怕姑姑喷嚏打死。

  2,黄药师与弟子梅超风来了一段师生恋。政法大学的教授泡学生出了人命,北大副教授睡留学生出了丑闻,怎么黄药师还敢玩师生恋?梅超风跟了师傅,陈玄风的个人问题如何解决?

  3,杨过与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完颜萍、郭芙、郭襄,甚至包括李莫愁,都有挑逗与暧昧戏份。有网友感叹说:“其实于正心里最想拍的还是《鹿鼎记》。”

  这些听着还像那么回事吧,这可是海量吐槽中能选出来的不多的几条严肃批评。剩下的就全是对小龙女容貌的嘲笑和对李莫愁姿色的垂涎了,“配角令主角失色”是客气的说法,“秒成渣”是标准的说法,种种逆反思维同时也侮辱人格的说法层出不穷。

  原先的观众就是好,默默地创造收视率,再烂的剧也把话憋在肚子里,记者想写个批评稿还得拉七大姑、八大姨来冒充普通观众,甚至干脆自己心里左右互搏后出稿。现在倒好,观众没有一盏省油的灯,个个都是遣词造句的好手,都以品鉴别人的相貌为荣。这说明,电视剧观赏已进入弹幕时代,你设不设吐槽屏,我都要犀利点评,反正论坛、贴吧、自媒体,不愁没有发难的阵地,只要有三分损人的才华,便能传向四面八方。

  (3)浪潮

  此前,武侠剧在内地有过三次大的浪潮。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时代真的变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香港TVB开始大规模拍摄金庸剧,周润发演过令狐冲,刘德华演过杨过,梁朝伟演过韦小宝。1985年,以黄日华和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为龙头,香港武侠剧大规模流行于内地。内地观众虽已经过《霍元甲》和《武松》的洗礼,但还是被博大精深的金庸和狂放不羁的古龙所吸引。从省台到市县台到工厂里的闭路电视,靖哥哥和俏黄蓉的爱情,韦小宝和康熙帝的故事,小鱼儿和花无缺的恩怨,故乡相处流传。金庸小说和武侠剧,成为了时代的胎记,也成了很多人抹不掉的记忆。

  十多年后,TVB再次成建制翻拍金庸剧。这一次在内地大火的有三部剧:古天乐和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黄日华主演的《天龙八部》,以及陈小春主演的《鹿鼎记》。“神雕”主打一个“情”字,“天龙”主打一个“义”字,而韦爵爷主打的当然是一个“混”字。投资仍然不高,制作仍然简陋,武打也失去了最初的魔力,但这一轮金庸剧赶上了最好的年华。说起来,金庸小说虽然八十年代就畅销于内地,但内地第一套正版金庸全集直到1994年才由三联书店推出。这套精美图书热销的同时,金庸的庙堂地位也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认可。在金庸流传最广、声名最盛之时,上述三剧从1996年演到1999年,不可能不创造收视奇迹。

  金庸剧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浪潮实际上是连着的。在黄日华和陈小春制造的热浪未退时,大胡子制片人张纪中启动了内地版《笑傲江湖》,并一连制作了7部金庸剧。内地版跟港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有了充足的预算和真实的山水。公允地说,由黄健中导演,李亚鹏和许晴主演的《笑傲江湖》从制作和气象来说是武侠剧的一次飞跃,然而他们遇到了怀旧的观众和开放的网络评判语境。

  观众既已接受了港版的嬉闹、煽情和草根叙事,便不会再接受第四代导演的严肃、内敛和历史叙事;他们需要出离于现实世界的江湖范儿和武侠味儿,而不是一板一眼的现实延伸和政治寓言。雪上加霜的是,新世纪以来网络勃兴,网民全员转化为评论人,谁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跟谁急,谁都有一套吹毛求疵的过硬身手。于是,《笑傲江湖》成了“瞎熬糨糊”,《射雕英雄传》成了“弱智青年成长记”。直到《天龙八部》上演,张纪中才开始得到观众认可。一方面,张纪中的团队已在大制作和武侠情怀之间找到平衡点,另一方面这个剧的选角堵住了所有人的嘴:萧峰、段誉、阿朱、阿紫、神仙姐姐颜值爆表,形神兼备。然而,口碑登顶之时,也是关注滑落之日。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大胡子版金庸剧逐渐远离舆论焦点,武侠剧这一类型也彻底边缘化。

  金庸剧三次极盛于内地,然“成人童话”毕竟是童话,不可能长久吸引成年人,其超自然武力、小儿女情愫和偶像色彩更合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于正工作室和华策影视又开始连篇累牍翻拍金庸,瞄准的正是老观众的儿孙辈。于正版完全不考虑金庸作品的文化底蕴,一律改成“玛丽苏”式的言情故事,配以华美的服饰和艳丽的色彩。华策版走的是性价比路线,演员和制作上能俭省决不铺张,只要能借重金庸的威名,卖得一个中档的价钱便是胜利。

  于正的上一部金庸剧是《笑傲江湖》,骂归骂,收视成了。华策的上一部金庸剧是《天龙八部》,骂归骂,收视也没成。现在,于正版的《神雕侠侣》正在火上烤着,而华策的《鹿鼎记》也即将在几家卫视开年。要问这两部剧的前景怎么样,三个字:不乐观。

  原先的武侠剧是全民宠儿,不惜重金打造,现在基本上成了粉丝游戏,小本经营。老观众一去不复返了,新观众变心也很快。有了《仙剑奇侠传》和《古剑奇谭》这等仙魔剧,武侠剧里的武力指数和炫目程度都弱爆了。如果在颜值上再有个闪失,结果就是灾难性的。而《天龙八部》和《神雕侠侣》恰恰在王语嫣和小龙女这两个花魁上出了问题,不悲剧又何为?

  你不让人家赏心悦目,你也甭想顺心如意。观众就是这么任性,现实就是这么绝情。

  文/李星文

  【影视独舌】

  由资深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资深媒体评论家宋子文加盟,提供深度的影视观察和产业剖析。高冷、独立、有料,是我们的追求。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是我们的服务。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神雕侠侣 金庸 于正 小龙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