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大学季》:去上戏演部偶像剧

2015年11月02日10:22   娱乐专栏  作者:冷眼看电视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冷眼看电视

  第二季《一年级》开播了,却没成想,第二季从寄宿制小学一年级一下大跃进到了大学一年级,而且视角更加聚焦于表演专业的大一新生,所以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一档全新的节目,跟第一季的承接关系并不大。

  首播的成绩可谓十分喜人,也早早的被湖南卫视的宣传部门大肆点赞。全国网1.18,收视份额8.05,毫无悬念的拿下同时段第一,同时#一年级#话题也牢牢占据着微博总话题榜、综艺榜和疯狂综艺榜三榜首位,节目中的众人物也成功占据热搜前30名中的19席。

  节目监制夏青说,《一年级》其实是在湖南卫视扮演着一种“填补”的角色,即补全整个湖南台青春线受众的角色功能。去年的第一季实际上是延续《爸爸去哪儿》的萌娃战略,将学龄前儿童延长到了小学一年级,让两档节目互相借力,夯实整个平台周末档的年轻化基础。而今年将《一年级》调整为“大学季”,其实又是扮演了《爸爸去哪儿》和《变形计》之后的群体补充,将整个青春线填补完整,让整个湖南卫视“越成长越青春”的呼号更加扎实。

  从整个平台的大格局来说,《一年级大学季》的出现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是从《一年级》这个单一节目品牌出发,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可惜,也注定了《一年级》这天生的实验性气质会一直延续下去,只不过如果还要做第三季的话,又会拍哪儿的“一年级”呢?

  没有主线的学院派教学,何谈纪实感?

  先说这个学院派的概念。

  和众多挑选具有明星潜质的年轻人的节目不同的是,《一年级大学季》更加聚焦到表演专业,而且是将学院派的真实教学实行真人秀化的还原。

  比如《我看你有戏》中对年轻演员的挑选可能更多是一个筛选的过程,而并不是养成的过程。再比如《奇迹梦工厂》,虽然有养成的过程,但却是实践派的操作手法。再比如《星动亚洲》和《流行之王》虽然是明星养成类真人秀,但采用的是典型的韩国练习生制度,是娱乐圈的一种异国机制,除了猎奇心理的满足外,实际对选手自身的专业实力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提升。

  就好像节目中黄志忠和佟大为的一次“戏中戏”的争吵,就是针对学院派和实践派教学理念的争论。其实言语间透露出的,也就是这一季节目所要表达的,即通过专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纠正很多年轻人渴望一夜成名或者无底线炒作出名的错误观念,让浮躁的娱乐圈归于理性,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一年级大学季》的这种星素组合的学院派养成记,是全新的视角,是极具创新意义的真人秀尝试。

  另外,节目还抓住了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那就是艺术类院校的培养到底是怎样的?虽然最终只有上戏答应高度配合节目组,但是通过对这所国内顶尖的艺术院校的展示也能大致感受到我国艺术类院校的真实氛围。中戏、北电、军艺和上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培养明星的摇篮,尤其是表演专业毕业的众多学生已纷纷成为影视界的中坚力量,所以,对这类学校的教学进行全方位展示,也是满足了众人的好奇心理。

  但是从第一期的节目来看,上戏表演专业的课程教学还是显得有些蜻蜓点水,也可能因为是第一期,需要交代的背景过多,所以对该有的教学内容展示得并不那么充分。而且第一期就完成了一次甄别淘汰,一期节目包含了5天的试读内容,节奏过快,而且原本应该有的一条时间线贯穿却被拆分成了块状结构。夏青说,《一年级大学季》更像是架构类的纪实,不是真人秀,但是如此割裂感的纪实手法,很难让人抓得住故事脉络。

  是剧情偶像剧?还是纪实类真人秀?

  其实第一期的整体感觉更像是一部有剧情设计的偶像剧,尤其是画面的构图、灯光的打法、人物情感线的设计和段落剪辑的手法,都像极了一部青春偶像剧。

  总导演徐晴说“这是一部完全没有剧本的真人秀节目”,但是从首播来看,剧情设计还是非常明显的,跟监制夏青描述的纪实感有着很大差别。

  比如宋妍霏和赵顺然的CP明线,俩人的微信对话,赵顺然被甄别后宋妍霏的过度伤心,赵顺然的不辞而别,宋岩霏满校园寻找,这都是按剧本设定的人物关系严格执行的。还比如佟梦实和袁姗姗的CP暗线,虽然这有些牵强,但是从佟梦实单独送礼物给袁姗姗,再到袁姗姗哭着让佟梦实在学生手册上签字,这条线的设置也是痕迹非常明显的。而这两对CP线的剪辑手法,也完全是偶像剧的剪辑节奏。所以整个节目给人的感觉就是:走,我们去上戏演一部偶像剧吧!

  可能唯一值得称道的设计就是那场黄志忠和佟大为的“戏中戏”,用一场激烈的冲突表演,让学生知道表演课中情绪的把握,台词的准确运用的技巧等,应该说这是典型的真人秀设计。而这一段恰恰成为了整期的高潮点,也是真人秀应该呈现的节奏,运用“戏中戏”的场景设计,激发出其他人的真实情感,这一点的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

  另外,还有两场真人秀的设计。第一就是袁姗姗的“卧底学生”,打探学生们的性格以及基本信息的收集,这是一个趣味性的设计。另外一个就是霸道学长的介入,不断用言语激发几位旁听生,通过整个过程观察大家的性格特点。痕迹虽重,但效果尚可。

  从人物塑造来看,通过戏剧冲突的设置,成功的塑造出了一个人物群像,重点人物的性格都在第一期中有所展示,尤其是佟梦实耿直冲动、佟大为的严肃、黄志忠的气场、袁姗姗的亲和鬼马最为突出。

  但是真人秀和偶像剧的手法夹杂而出,不免让人感觉有些混乱。有时候会觉得像一群演员在出演一部发生在上戏的偶像剧,有时候又有明显真人秀的戏剧冲突。但从逻辑来分,纪实感的节目是生活逻辑,真人秀的逻辑则是戏剧逻辑,是有明显差别的啊。

  实验性创新还能怎么做?

  首先是多视角真人秀的实验创新。其实这是冷眼君的一个老观点,去年第一季时就曾提出过。当然从实际操作来说有些难,第一季中两位老师和36个学童,人物众多,但是第二季的大学季,人物更精确,所以多视角的观看完全可以尝试。

1

  所以节目会有一版电视播出版本,然后在芒果TV设立专区,增加不同人物的视角版本,比如“佟大为视角版本”、“佟梦实视角版本”、“袁姗姗视角版本”,这其实是对节目的设计要求更高,重新剪辑出每一条视角主线的故事逻辑,是节目在技术层面的一种创新。

  其次就是做成记录片,将观察纪实性做到极致,而这也是最开始冷眼君会觉得从单一节目品牌来说《一年级》会有些可惜的原因。什么意思?先回到第一季,其实当时的实验感还是很强的,通过观察纪实,对36个一年级新生进行真实的观察和记录,而如果要做到极致,其实可以尝试将重点的几位新生进行长期的记录观察,真实的一直记录下去,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再到初中,一群普通孩子的真实变化,他们的成长记录,其实是一种时代的缩影,很多社会性话题都会得以展现,是纪录片的一种做法,当然节目名称可能就不能继续叫《一年级》了。

  《一年级》是一个具有很大创新空间的节目品牌,从新一季的效果来看,通过真实的学院教学展现一个特殊群体的真实状态,还是非常有看点的。但回到整个节目的剧情设计上来,节目的编剧应该内容更加明晰,强剧情感和纪实感的冲突如何解决,如果解决了,第二季《一年级》也就基本清楚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一年级大学季 袁姗姗 佟大为 一年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