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影视独舌
2013年4月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7.26亿的票房成绩和第33届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殊荣收尾,让赵薇赢了个大满贯的同时,也让青春片走进观众的视野。
可在《致青春》之后,大陆似乎再拿不出一部口碑票房兼具的青春片。
关于大陆为什么拍不出好看的青春片,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大陆青春的实际情况,不足以支撑起好看的青春片;大陆学生功利而辛苦,不符合小清新的特色;国产电影制作水平本身有限,整体环境都是如此,不仅是青春片。
强者只为成功找原因,弱者才为失败找借口。
青春不局限于小清新,拼搏和遗憾也很青春
大陆的学生,给人的感觉总是活得辛苦,显得很功利。大陆学生的青春,总是和考试紧紧联系在一起,分数很重要,排名很重要,学习很重要,其他的在学习面前,似乎不太重要。学生时代总是被一场考试分割,考之前,似乎是地狱;考完了,也不全是天堂,取决于你考的怎么样。
初三生,在家长和老师“上高中就很幸福”的白色谎言中陷入憧憬,却不知道,高中意味着更厚的作业本和考试卷;高三生结束高考,成为准大学生的,以为自此走上了人生巅峰,并不清楚前方的路依然很凄迷;大学毕业生,带着对学生时代的眷恋,和社会生活的期待,夹杂点莫名的彷徨,五味杂陈、一步一回头的离开了自己的母校。这就是绝大多数大陆少年,整个学生时代的完整历程,精准度和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时间差不多。
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被美誉为“象牙塔”,一墙之隔,校园内外两重天。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总有巨大的落差。
这样来看,似乎我们的青春真的乏善可陈,没有一个好看的青春,怎么能够拍出好看的青春电影?换言之,物质的匮乏,注定精神必定贫瘠吗?但事实恰恰不是这样,沙漠里长出的绿植,即便观赏性不高,生命力也感人。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限的资源是大陆学生面对的实际情况。我们大部分人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所以必须勤奋努力,有时甚至显得功利。我们想要活得清新有一定的难度?可是没有任何一条规定讲明,青春必须定位在小清新。有一个为自己理想不断奋斗的青春,有一个起早贪黑不浪费时间的青春,有一个略带遗憾但十分充实的青春,不更像青春本来的样子吗?
所以,我们的青春片为什么不好看,答案呼之欲出。
真实的不圆满KO臆想的浮夸华丽
不符合现在的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仅凭拙劣的模仿,夹杂着点虚无的想象,伴着对自己青葱岁月的模糊印象,拼凑出一个感动自己的故事,就是大陆青春片给我的印象。青春不应被臆想和浮夸掩盖本来的简单模样。
好的故事必须真实,或者让人感觉到真实。因为只有真实,才能让观众产生同理心和共鸣感。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中柯景腾(柯震东饰)和沈佳宜(陈妍希饰)的故事,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我们的高中时代。“三好生”沈佳宜,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集老师的夸奖,同学的歆羡、异性的爱慕于一身。柯景腾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隐藏着男孩子特有的青春世界,小机灵里隐隐的带着点傻气。
同龄的女孩儿,总是比男孩儿成熟,所以年少的爱情,总是简单的甜蜜夹杂着数不清的小误会,结局不一定圆满。柯景腾告诉我们,爱一个人就是:如果她愿意,就执子之手,但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就让最能给她幸福的人与子偕老。
曾也是年少无知的少女,躲在被子里看《悲伤逆流成河》,还不敢哭出声,因为怕被家长发现。看《夏至未至》,一直幻想香樟树究竟是什么样子,傅小司这样的男孩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小时代》系列伴随着整个青春,成为难得的闲暇时间里最宝贝的东西。
被搬上银幕的《小时代》系列,毁了青春的感觉和记忆,留下满屏的铜臭味。书里的顾源,切断家里的经济来源后,为了攒够给顾里买手机的钱,偷偷吃了一个月的泡面。蛮霸的顾里会给顾源买馄钝。银幕上的顾里,妆容依旧精致,气势还是逼人,除了郭采洁的口音,也符合人物原型。但当顾里说出: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不论在造型上做多少努力,改编后的精神世界,崩塌了整个人设。
没看过原著的观影者普遍看不懂剧情,好好的四个人说掐架就掐架,说和好就和好。不知道为什么就分手,没看出他俩互相喜欢,只看出剧情跳跃的像刘翔跨栏,一会儿一个坎儿。很多人都嚷嚷着让小四把电影票钱退换。但是,也只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抚慰自己受伤的小心灵。
小四已经尽力的做到接地气了。只不过这样的生活太遥远而且太少数,超出了大多数人想象的局限。郭敬明的才华,不会局限于穷尽想象力的奢华外表,他还试图写实的折射现实中的爱情,只不过,一个本质属性是想象的世界包裹着现实的内核,怎么想也觉得缥缈。书的存在本身就是想象,即使是写实;电影则一定要触碰到观众的神经。因为我们更愿意接受,能够理解的真实与不圆满,也不愿穷尽心思追逐臆想中的浮夸与华丽。
主旋律不囿于爱情,成长更能夺眼球
青春不是只有爱情,甚至大部分人都没有爱情,当绝大多数青春电影都以爱情为主线的时候,也时不时会怀疑自己的青春,难道被狗吃了?事实上,青春的主旋律从来都是成长,爱情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插曲,毕竟,修成正果的是少数,而在银幕上,这样的几率为零。
《匆匆那年》中方茴(倪妮 饰)终究没有跟陈寻(彭于晏 饰)在一起,虽然爱的刻骨铭心。《同桌的你》里周小栀(周冬雨饰)最后嫁给的也不是林一(林更新 饰)。《左耳》里的李珥(陈都灵 饰)也没有和许弋(杨洋 饰)终成眷属,黎吧啦(马思纯饰)香消玉殒于一场车祸。“流产、车祸、难到老”成为影片的标配,剧情越来越走向狗血。银幕上爱的死去活来,留下的却是一连串的教训,成长就是教会你不要胡来。
聚焦于大陆高校中“特殊群体”的《少年班》,主要讲述了五位“天才少年”被神秘导师选中,组成“世界数学大赛”攻关小组,早于同龄人开始苦乐交织的大学生涯。本以为这部带着浓浓大陆气息、专供中国特色的影片,会独家呈现一个真实的少年班,但还是高估了影片的实力。孙红雷、周冬雨、董子健等组成的超强卡司,无法弥补影片落入爱情窠臼带来的落差;爱情线遮住了成长线的脉络,换汤不换药,自然难买掌声。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起承转合要合情合理。青春是明媚中带着点忧伤,而不是暴力中夹杂着猖狂;青春是青涩中透露一点早熟,绝不是冒失交替着莽撞;青春是慢慢的试错然后成长,而不是疾风骤雨一夜成人。青春是含蓄中带着点傻大胆,却不是赤裸裸纯熟的套路;青春的美好在于意料之中带着点意想不到。青春不是只有爱情,比爱情更重要的是成长。
剧情雷同无新意,写实才是硬道理
我们的高中就是像《青春派》里讲的那样,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五点起床12点睡觉是正常的作息时间,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因为提高一分,你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想象一下,就是咱们的操场全占满人。这些话,就是我们老师的原话,一点不夸张,一点也不好玩,但是看的人莫名的有一种钦佩感,每一个人都在电影里找到了当年的自己,觉得那时候怎么那么威武。
《青春派》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脂粉和造作,没有踏入残酷青春的老路,但有生动风趣的细节,暗示了现实的残酷,这就是大陆学生的青春,艰辛苦涩、透露着一点无聊,但却在为自己的明天切切实实的努力着,我们回头看,也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2016年4月上映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同样是这样。我想学的专业,可能不是母上大人所希望的;我喜欢的男孩子,往往没被了解就被否决;为了维持在老师和同学中的优等生形象,我背后付出的艰辛没有人看得到,我从来都没有任性的资本。也有同龄人跟我不一样,他们不用每天学习,和分数较劲,他们的朋友和我不同,他们的世界离我很远,但是,他们属于离经叛道行列,是被批评的对象。
我们的青春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美好,想谈恋爱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想做自己但是没有勇气;想变得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根本无能为力,反而让自己痛不欲生。年少的我们都曾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长大以后才发现,唯一被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这就是我们的故事,单调但不无聊,独特但有它的味道。
我们的青春从来都不乏善可陈,相反,恰恰鲜少有人,真正去讲述青春的故事。记得13年我在西安读大学的时候,文渊楼206一个两百人的大教室上公共课,一位免费师范生做presentation时候,突然发问:XX同学,如果我每个月只有800块钱,你愿意跟我走吗?女主角自然是羞红了脸,整个班级的气氛活跃的爆炸,老师是人民大学的博士后,主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脸茫然的问: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吗?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显得有点简陋,但却是大陆式的浪漫,我想跟你在一起,但是我先问你,是不是介意我可能会很穷。世界上甚至找不到两篇相同的叶子,又怎能要求青春,有相同的路子。最真实的样子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马不一定是白马,白马却是马
一位资深摄影师90年代来到大陆工作,20年的工作经历,对于大陆的偶像市场,他说:大陆的偶像剧,就是抄别人的,结果还没抄像,别人一看就知道,你们的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对于青春电影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我们由抄别人的改成互相模仿。
国产青春片不是虚幻的可笑,就是现实的可怜,因而处境可悲。对青春的缅怀,是对一个时代的眷恋。年少的模样或因不同的国家、地区、文化截然不同,台湾就是生产小清新,美国就是追求自由和个性,大陆则永远都在奋斗。但是,马不一定都是白马,白马黑马却都是马,多变的青春有不变的内核,这种共性一如人性,是相通的。能解救国产青春片困顿处境的,恰是写实主义这个点金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