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路边野餐》的人有晕车的感觉?

2016年07月20日 09:49  娱乐专栏  作者:娱乐八卦阵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娱乐八卦阵

  八哥今天不搞笑,只是要认真的给你们扒一扒最近这部很神秘的电影---《路边野餐》,无人气鲜肉,无人气导演,无人气排片,甚至还傲娇的宣布仅上映10天,欲看从速。

  这是一部文艺片,也有人说,这是另一部《百鸟朝凤》,但是导演说,我们不会跪求排片!

  在这个得票房者的天下的时代,这个89年的导演,为什么敢这样的豪迈?说白了,作品撑起了他的腰杆。

  说到作品,先来说说他本人,毕赣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也许感到陌生。但八哥敢肯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会了解这个1989年出生的贵州导演。毕赣不是科班出身,他在本科的专业是电视编导,毕业后做过婚庆公司,考过爆破证,《路边野餐》差点成为他的告别梦想之作。

  让毕赣爱上电影的影片是《导盲犬小Q》,喜欢小动物的他被深深打动,还因此拍了第一部短片《老虎》。毕业后,和朋友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条件下,拍摄了短片《金刚经》,获得了2014年香港短片录像节评审团大奖。

  同样的,《路边野餐》没在国内上映前,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大的好评。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上首映后,主流的外国媒体,统统对这部片给出了极高评价。

  这张图里出现的媒体有:美国的《综艺》、《好莱坞报道》、《纽约时报》,法国的《电影手册》、《正片》,以及英国的《银幕》。不难看出,这又是一部国外肯定的文艺片,但却是国内萧条票房的代表作。

  随着《路边野餐》在台湾造成的轰动效果,毕赣的诗集《路边野餐》也在台湾上市,摘抄两首如下,感受一下这个年轻导演的文艺气息:

  许多夜晚重叠

  悄然形成黑暗

  玫瑰吸收光芒

  大地按捺清香

  为了寻找你

  我搬进鸟的眼睛

  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

  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误解照相术的年代

  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

  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

  再来看看这个影片,说到影片,就想到质量,好的作品没有票房,但是却有口碑。

  豆瓣评分如此之高,相比同期上映的票房超高的影片,貌似《路边野餐》更胜一筹。

  一般来讲,文艺片的评价都会存在两极分化。

  长镜头的批判:

 

  对导演和影片的大加赞赏:

  影片的无聊做作:

  怎样的评价都有,其实这也源于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剧作本身的表达内容。

  《路边野餐》是前苏联科幻小说家斯特鲁加茨基兄弟在1973年创作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后来被塔可夫斯基改编成了其名作《潜行者》。毕赣对于《路边野餐》的命名是对塔可夫斯基的致敬,他在访谈中坦言《潜行者》是自己电影创作的启蒙之作。实际上,《路边野餐》和《潜行者》有着许多的相似处:主角都展开了一段对过去的精神漫游;这种精神漫游,其实是对但丁《神曲》这一母题的延伸,看似是在探索异境,实际上是主人公对自我对记忆的一种回溯;电影都通过诗歌起到了结构上的衔接作用等等。

  有人说,《路边野餐》的剧情很难理解。其实不然,《路边野餐》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主角陈升,曾因为帮兄弟顶罪而入狱,他不仅失去了青春,也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而当他出狱时,前妻已经病死了,家人也对自己很冷漠。一位老医生托他转交一些信物给她年轻时的爱人,于是陈升踏上旅途寻找那个已经病入膏肓的老人,而他也走上了一段时间之旅,仿佛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电影在开头的时候就用一段《金刚经》的文字为电影定下了基调,其中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是对电影中的那段梦境中三重世界重合的最好注解。

  尽管票房垫底,毕赣似乎并不介意。他透露,自己的下一部片子已在筹备中,最快8月份就开始改剧本,依然走文艺路线。“如果有导演走过很多艺术的阶梯,最终只是为了拍一部卖座的商业大片,那说明他心底其实就是想拍那类片子。换作是我,我会继续探索艺术,它才是我要的那个。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路边野餐 电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