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新电影30年:台湾新电影导演群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2日11:13  南都娱乐周刊微博
    《儿子的大玩偶》电影主要参与人员,其中包括多位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骨干。左起:曾壮祥,侯孝贤,万仁,吴念真,小野,温隆俊,黄春明。图片引自麦田出版《翻滚吧,台湾电影》,照片提供:小野。     《儿子的大玩偶》电影主要参与人员,其中包括多位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骨干。左起:曾壮祥,侯孝贤,万仁,吴念真,小野,温隆俊,黄春明。图片引自麦田出版《翻滚吧,台湾电影》,照片提供:小野。

  他们为新电影涂抹更多光芒

  杨德昌和侯孝贤是新电影导演中被“高山仰止”的人物,但以下的这群人仍旧不可被忽视,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合纵连横团队作战,才造就了华语电影历史上极少见“抱成一团”的导演群体。

  文_落山风

  陈坤厚的新电影年表

  1983年《小毕的故事》

  1984年《小爸爸的天空》

  1985年《结婚》

  1985年《最想念的季节》

  1986年《流浪少年路》

  “老大哥”——陈坤厚

  因年龄长了十多岁,陈坤厚是新电影影人中的“老大哥”和精神领袖。新电影之前,他和侯孝贤合作的几部通俗爱情片获得票房成功。1983年他执导的《小毕的故事》是新电影的经典之作。因为曾是李行等大导演的御用摄影师,新电影的开山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由他的镜头来连接起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陈坤厚的电影多由文学作品改编,注重精巧的视觉效果,电影的气质也比较平整和顺。他的产量颇高,有时一年有两部作品问世。可惜在新电影时代结束后,他便转行做电视了。

  陶德辰的新电影年表

  1982年《光阴的故事-小龙头》

  1984年《单车与我》

  1986年《福德正神》

  已成传说——陶德辰

  与其说陶德辰是个传奇,不如说他是一个传说。他在新电影中地位崇高,因为他是新电影重要溯源之作《光阴的故事》的第一段《小龙头》的导演,他在营造台湾旧时代风貌与氛围上,颇下了工夫。可惜他后来的《单车与我》成为新电影票房惨败的“代名词”。新电影时代,电影人们为了节约资金,通常都互相帮忙串角色,陶德辰就出现在多部新电影中,比如《海滩的一天》、《鲁冰花》、《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等。后来他完全消失在台湾电影圈,反倒是那些他客串的角色,成为对他少有的影像记忆。

  曾壮祥的新电影年表

  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

  1983年《生命线》

  1984年《杀夫》

  1984年《雾里的笛声》

  实验风格——曾壮祥

  曾壮祥只在新电影时代有三又三分之一部电影,但其充满实验性的风格依旧让人印象深刻。《儿子的大玩偶》的第二段《小琪的那顶帽子》,他巧妙地将劣质高压锅爆炸,与小琪成年累月戴的那顶黄帽子的秘密被揭开的镜头剪辑在一起,两个“爆炸事件”叠加,产生强烈的映像冲击。而同名小说改编的《杀夫》中,他摒弃了感官刺激的噱头,把一部极为复杂而另类小说,改编成了一部控诉时代妇女遭受不平待遇的女性题材电影,引起轰动。

  万仁的新电影年表

  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

  1983年《油麻菜籽》

  1985年《超级市民》

  “政治家”——万仁

  新电影时代,对人性与社会的批判性最为深刻的当属杨德昌,但对社会下层人士政治诉求的观察与记录细致入微的当属万仁。万仁早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影艺学院电影系,回到台湾从“实验电影金穗奖”起步。在《儿子的大玩偶》的最后一段《苹果的滋味》中,这样的个人风格已经显露。电影中出现了台北违章建筑群的破败场景,被解读为“暴露社会阴暗面”。而片中被美国使馆车撞伤的建筑工人和他全家吃苹果的镜头,触痛了“国民奴性”的敏感神经,遭“中国影评人协会”发出黑函控告,而面临被删减的危险,这便是台湾影史上着名的“削苹果事件”。

  同是1983年,万仁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油麻菜籽》上映。这是一部“标准”的新电影,即讲台湾本土故事,又全新演义历史。同时,它也是新电影中杰出的女性题材电影代表。《油麻菜籽》将人物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叙事细腻,起点甚高。从1985年的《超级市民》开始,万仁开始了城市电影的探索之路,社会下层与边缘社会族群生存状况,一直是万仁致力关注的话题。

  张毅的新电影年表

  1982年《光阴的故事-报上名来》

  1982年《野雀高飞》

  1983年《竹剑少年》

  1984年《玉卿嫂》

  1985年《我这样过了一生》

  1986年《我儿汉生》

  人性之美——张毅

  张毅的特色是女性题材与文学改编,他的电影规整精巧,同时又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他和杨惠珊合作的《玉卿嫂》和《我这样过了一生》,是两人珠联璧合的女性题材巅峰之作,他导演的《竹剑少年》,也是新电影很重要的作品之一。很可惜,因为背负抛弃发妻的道德罪名,他过早地和杨惠珊离开了电影,却在琉璃艺术上再创奇迹。很巧,张毅的五年导演生涯,刚好就是新电影的五年,可谓同新电影“共存亡”。近年来张毅谋划筹拍杨德昌未完成的动画片《追风》,这是新电影人之间永恒友谊的写照与电影精神的延续。

  柯一正的新电影年表

  1982年《光阴的故事-跳蛙》

  1983年《带剑的小孩》

  1984年《我爱玛丽》

  1986年《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1986年《我们的天空》

  出镜最多——柯一正

  无论幕前幕后,柯一正都是新电影时代的最活跃分子之一。他是留美电影学硕士出身,回台后,先是和杨德昌一起拍摄了有后来的多个新电影人参与的电视剧《11个女人》,后来执导《光阴的故事》第三段《跳蛙》,开始形成他关注小孩与青年人的独特视角。他的首部剧情长片是张艾嘉策划并主演的《带剑的小孩》。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该片延续了他对成长的思索和对转型期青年心理的关注。同时,他高大俊朗的形象,也让他颇受新电影导演的青睐,主演过万仁的《油麻菜籽》和麦大杰、罗维明、李启华导演的《阿福的故事》。

  影评人评价

  灰狼 (台湾电影研究者,时光网、腾讯专栏作者,影评人)

  万仁:视野开阔的社会批判分子

  陈坤厚:传统而厚重的文化继承人,摄优于导。

  柯一正:导与演俱佳,多面手,风格化的追求者。

  张毅:古典化和女性题材的书写者。

  曾壮祥:他是新电影中最“视觉系”的作者导演。

  陶德辰:名门之后,新电影最早的策划者,形式创造内容。

  黄钟军 (电影学博士,影评人,专题研究台湾电影,曾为大陆赴台交换访问生)

  万仁:电影始终关注台湾政治、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台北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深刻批判台北这个“超级”城市的浮华与虚幻,呈现出来一个陌生的城市形象。

  陈坤厚:他是新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台湾电影最重要的摄影师和精神领袖。

  柯一正:在编、导、演等方面都卓有成就,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人物。

  张毅:关注女性命运,为台湾女性电影写下重要一页。

  曾壮祥:其电影的写实风格为台湾新电影奠定了未来的主题和风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责编: sammi)
分享到:
  • 新闻日本可能允许在钓鱼岛祭奠二战死亡国民
  • 体育奥运-中国代表团33位奥运冠军领衔
  • 娱乐萧亚轩与爱郎调情撒娇依偎柯震东
  • 财经今麦郎方便面被曝酸价超标 传曾遭查扣
  • 科技中拍协:浙江高院联合淘宝拍卖不合法
  • 博客重奖反劫机英雄引发质疑 谁是第一个汉奸
  • 读书庐山往事:毛泽东邀王光美游泳江青吃醋
  • 教育揭湖南24名高考状元现状:大多湮没无闻
  • 育儿幼升小逼高考:小孩水平达3年级 关注
  • 健康方便面酸价超标有何危害 被狗咬了怎么办
  • 女性秀场第一排的“时尚暗战” 女星蕾丝裙
  • 尚品型男超常规短裤搭配 催情酒与情欲无关
  • 星座测试你会被骗色吗 面相挑选富贵男
  • 收藏2元错版钞涨750倍 脸谱币上市3天抢断市
  •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