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专栏作家)
在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
看《道士下山》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疑惑,一直在心里徘徊,小道士何安下,自从下山之后,陆续拜了好几位师父,这样有没有问题呢?看多了武侠小说,对武林中的师徒制度,多少有点了解,师父师父,是师也是父,未必要从一而终,也总得保留一点忠诚,而这部电影里的何安下,却一直在忙着拜师父,尽管他每次拜新师父的时候,老师父已经去世了,但这样倒头就拜,还是让人有点不安。
因为,《道士下山》的关键词就是“师父”,原著作者徐皓峰的武侠小说关键词,也是“师父”。尽管从小说到电影,有了许多改动,但“师父”是灵魂人物这一点,却没有被身兼编剧和导演的陈凯歌改掉。“师父”是故事的灵魂,是情节转换的关键,找师父拜师父,在师父那里有所学有所得,是故事的核心推动力。
徐皓峰的小说,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蔚为壮观的“师父史”,主角的行动,汇成一句话,就是找师父或成为师父。《逝去的武林》是师父的故事,《大成若缺》、《国术馆》是师父的故事,短篇小说《师父》更是师父的故事,他担任编剧的《一代宗师》也是师父的故事。这师父可能是一个传授技艺的人,也可能是传递某种信念的人,甚至有可能是流经我们生命的一切人和事。师父影响着那些懵懂少年,点醒他们,给他们提醒“初心”所在的位置,让他们沿着一个方向执着地走下去,去经历,去观察,投身生命中的一切爱与痛,直到他们自己成为师父。
“师父”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这荒莽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没有主见的孤儿,就像一出生就被扔在道观门口的何安下,面带懵懂,苍白地嬉笑着,需要用知识去填实内心的空洞,需要观念去调整自己摄取营养的方向,需要一剂定魂药,一根定海神针,师父担当的,就是这个任务。《逝去的武林》中,徐皓峰说:《逝去的武林》中说:“拜师傅,就是在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
师父仅仅是师父么?从师父那里接受到的,仅仅是一点技艺一点主见么?师父还是生命体验的延续者,和历史记忆的传递者。在接受采访时,徐皓峰曾说:“武术学的并不仅仅是武术、技法,还包括武德。武术其实是把几千年的中国人的道德文化进行了高度提炼。”他还说:“东方人没有教堂,武馆就是教堂。”武术界的师徒制度,其实是中国人特有的历史记忆传递方式,甚至有可能是一种宗教,所以,徐皓峰还说:“武侠的魅力之一,是里头有中国人的样子”。
电影《道士下山》非常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美丽的场景,有点异世界气氛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对那些生命过客的书写,更是笔笔精到,是他们,让何安下再度上山,真正成为何安下。至于备受诟病的过于奇幻的打斗场景,在我看来,或许恰恰是优点,因为,少年何安下的漂流,就要用奇幻的方式进行概括,才不落俗套。
而看电影的人,还在找师父的奇幻漂流中,这个动机,驱使我们走下去,穿山过海,和师父相会,或者和成为师父的自己相会,就像茨维塔耶娃的那首诗:“我将迟到,为我们已约好的相会/当我到达,我的头发将会变灰/是的,我将被攫夺/在春天,而你赋予的希望也太高了。/我将带着这种苦痛行走,年复一年,/穿越群山,或与之相等的广场、城镇。/我将行走,在灵魂和双手之上,勿须颤栗。”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