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Breaking News
导演:杜琪峰
编剧:陈庆嘉、叶天成 银河创作组
演员:任贤齐、陈慧琳、张家辉、林雪、尤勇
特别客串:任达华、邵美琪
类别:警匪/动作
片长:100分钟
出品:寰亚电影有限公司
摄制:银河映像(香港)有限公司
上映:2004年6月10日
故事:欲抢劫运超车的捍匪元带领同伙在街上与警方开火,电视摄制队不但拍下警队被元等人重创场面,更拍下一警员向元跪地求饶的画面并播出,立即令全港市民哗然,警方威信顿时荡然无存。为了重整士气,全港三万名警察誓要捉拿重犯元等人归案。并委任副指挥官Rebecca作全程指挥,Rebecca打算将整个行动现场直播,利用传媒一洗警队颓风。市民全都屏声静气,观看这场电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另一边,重案组督察恒一路追踪元至一幢大厦,此时飞虎队也将大厦团团包围。元在大厦内挟持一单元住户为人质,混乱中更引出另一伙藏匿在大厦内的来港执行任务的杀手春。元与春相遇并结下兄弟情谊,开始共同抗警,令警方行动连连受挫。但Rebecca却将片段抽起,报喜不报忧。由此元开始与警方玩起斗智游戏,将手机拍下的警方惨败照片通过网路发送至传媒,令警方大为尴尬,Rebecca被逼将先前的片段完整播放。Rebecca力劝元投降,但两帮歹徒联手抗警。混乱间,恒成功救走人质,但元亦炸电梯逃跑。Rebecca凭借被击毙匪徒的手机找到元,却被元挟持至一辆小巴直奔春计划的杀人地点替春完成杀手任务,却被尾随而来的恒当街击毙。第二天,电视新闻报道春在抢劫运钞车的时候被警方当场击毙……
人物介绍:
任贤齐饰元
被誉为香港警队的头号公敌,在闹市中发挥其凶悍本色,令警方威信全失。性格深沉,喜怒不行于色,而且足智多谋,带领一群亡命之徒在困兽斗中屡占上风。
陈慧琳饰副指挥官Rebcca
典型的驻办公室指挥官,初挑大梁为警队挽回声誉,于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手段企图挽回劣势;岂料却总被贼方占尽先机,而执行任务的恒却又拒绝配合,导致她两面受压。
张家辉饰重案组督察恒
一个尽忠职守的警察,性格冲动拼搏,不顾一切只为缉捕捍匪元归案。他不理副指挥官Rebcca的指令,认为行动胜于花招,两人经常发生冲突。
尤勇饰春
来港执行任务的杀手,巧遇元,二人惺惺相惜并一起抗警。性格比较内敛,重兄弟情谊。
林雪饰晔
夜班出租司机,独立抚养一双儿女,却在元与警方迂回中全家被挟持为人质。为人虽胆小、懦弱,却不乏乐观。
文/ 晃晃
看老杜的《大事件》,很容易让人想起“银河映像”当年那部极经典的《非常突然》,同样是警匪火拼,但味道却陡然变了。《非常突然》里那几个警察,一个任达华,一个刘青云,对立中有统一,属于审美互补(类似情况还比如《野兽刑警》里的黄秋生和王敏德)。相比之下,这回的警察就有点欠扁,陈慧琳、张家辉非但无法完成一个互补,反而全是一根劲,陈慧琳反复强调“这是一场SHOW”,张家辉就怎么打都不死,整个一铁甲威龙。如果深究动机,这两个警察“敬业”的背后,个人目的也很明确。据说,从前剧本的结尾匪徒任贤齐曾与警官陈慧琳有死前一吻,后被杜琪峰修改,现在看起来,这样的一个改动,与情与理都是明智之举。否则将不但肉麻,而且不合逻辑。
整个故事,是因为质疑警察而起,整部电影,最终却没有真正解决这个质疑。
的确,这一回警察被塑造的这样性情古怪、血肉单薄,是个躲不过去的大奇怪。那么,这回的剧本是否在人格造型上明显偏重塑造匪徒呢?我们来考察一番:任贤齐早年拍过几个造型很酷的MV,那股匪气被老杜捕捉到了,在这片子里调动的也不错,除了实在那口蹩脚的普通话,基本上算是成功。看来,在老杜调教下,领会了“真正的捍匪开枪是不眨眼睛的”这个道理之后,任贤齐对“匪”的理解也随之深入了不少。但是说实话,还欠修炼,杀气依然不足,甚至可能还不如那几个大块头的同伙看起来猛。另一个捍匪是尤勇,此人彪捍是彪捍,可惜怎么看都不像杀手,眼睛里的杀气恐怕还不如任贤齐富裕,倒是很像转业军人来港出差,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散得很。演员里表现最好的还是林雪,眼神、表情、小动作都相当生活化,当然这样插科打诨的角色,也确实比较讨好。
这样看,这《大事件》似乎也并无稀奇,几个角色先天就稍显扁平,演员在表演上又拿捏的并不完全到位,我们为什么还要看?确实,一部电影剧本已经有了漏洞,演员又不够饱满,成也败了一半,杜琪峰的压力应该是很大的。但老杜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依然非常令人钦佩,对影片整体的控制(包括演员)也比较有效,而且致关重要的一点,节奏掌握的很好,相当紧凑,音乐也棒,所以,整部电影虽然艺术性不足,但还是很有娱乐性,很过瘾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剧本(否则好莱坞也不会那么着急把改编权买去):捍匪和警察在大街上枪战,一个警员举手投降,媒体曝光,群众哗然。警方为了挽回局面,决定以牙还牙,要把缉捕匪徒的全过程现场直播。很快,警察把这帮匪徒包围在一栋大楼里,媒体蜂拥而至,好戏开场。更巧的是,在警方搜索这帮捍匪的过程中,惊动了藏匿在同一栋楼里的两个杀手,阴差阳错,他们竟然和那几个捍匪不期而遇……这里有多组复杂的矛盾,警察和劫匪,警察和杀手,警察和媒体,警察和警察、劫匪和杀手,劫匪、杀手和人质……这次突发事件,可谓矛盾重重,且互为因果、不可调和,特别是强调了媒体的参与性,也就是说警方和匪徒都在受到现场直播的影响,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互动。比如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警方为了向公众炫耀战绩,在电视上播放了机动部队将匪徒逼入一户住宅的镜头,匪徒在看到这段明显具有倾向性的录像后,马上通过互联网发布了通过手机拍摄的警察被炸场面。这样的设计,使影片拥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包装。奥利弗·斯通早年那部惊天动地的《天生杀人狂》也有类似互动(好莱坞大片里常有这样的情节,典型的还比如《生死时速》、《现场直播》等),现场直播的界入,直接影响了事态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觉察到,在《大事件》里,杜琪峰不仅反映了媒体对警方(政府行为)的监督,同时也似乎有意在龃龉媒体,因为它们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充当的是一个被利用的角色。
抛开一部电影的成败不谈,这可能才是杜琪峰所谓“大事件”背后的大事。
最后,我们必须说说那个此前被大肆炒作的开篇长镜头,毕竟在港产的警匪片中使用如此漫长的长镜头(8分钟)太不常见,这恐怕也是杜琪峰想通过《大事件》完成的重大技术(美学)尝试之一。香港街巷狭长,充其量比较适合像德·帕尔马《蛇眼》那样跟拍的长镜头,此前,大家都认为《大事件》的长镜头会采用类似的处理方式,没想到杜琪峰要求的是一个更为立体的造型,这大大增加了这个镜头的设计和操作难度。因此,最终我们看到的这个长镜头,似乎并非无懈可击。但是,我们应该理解老杜选择这个跌宕起伏的长镜头的真实用意,它首先是强调了现场感,其次,它在一开始就造成了一个全能的旁观视角,这和这部电影整体的追求是吻合的。因此,即使是有再大的瑕疵,我们还是要为老杜这个“胆大包天”的镜头创意起立鼓掌——任何对香港电影成长有价值的探索,我们都应该感谢,并且鼓励。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新,那就是老杜追求的准纪实风格,这也是《大事件》比较突出的特色之一,纪实的最大优势,是它能够紧紧地把握住观众,让你不分心,让你更投入。它很可能还呼应了某种(商业片)潮流,类似好莱坞电影也有不少,其中最新锐的比如去年的《电话亭》。
总之,这是《大事件》,好看、过瘾,可能就已经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