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剧社五位社长聚演《乌托邦小镇》

2013年05月13日09:12  北京青年报
《乌托邦小镇》 《乌托邦小镇》

  《乌托邦小镇》在台阶上都坐满了观众的蚌湾剧场登台,惜字如金的台词、画面感极强的形体传递出强权、暴力,陈腐的传统以及阴暗人性的轮回。剧中五位主创分别来自1994级至2000年级北大中文系、法律系、历史系、西语系和国际关系学院。其中两位博士、一位硕士。更巧的是,他们都曾是北大剧社社长。

  “给我一张车票,到乌托邦镇,去哪儿 ?乌镇。”导演王润在创作之初写下的一句话成了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乌托邦小镇》的结尾。这个单元被艺术总监赖声川[微博]称作“有可能产生戏剧未来”,共有十二支参赛团队,《乌托邦小镇》的主创最为特别:他们全部来自校园戏剧的“乌托邦”—— 北大剧社,不仅学历最高且全部成员均为非职业。

  五位主创 均是北大剧社历任社长

  前天下午,《乌托邦小镇》在台阶上都坐满了观众的蚌湾剧场登台,惜字如金的台词、画面感极强的形体传递出强权、暴力,陈腐的传统以及阴暗人性的轮回。剧中五位主创分别来自1994级至2000年级北大中文系、法律系、历史系、西语系和国际关系学院,其中两位博士、一位硕士,巧合的是,他们均是北大剧社不同时期的社长。

  年前的一次聚会有了“永部落幕剧社”的名字、试试看的心态向乌镇戏剧节提交了剧本大纲、意外中选,一切就如戏剧节的口号一样“如梦、如幻”。真正开始创作却有些不知所措了,成员各自都有工作,集中排练很难凑到一起;没有排练场地,只能在导演王润家的客厅将就;组委会发来舞美技术图,竟然没有人能看得懂……

  成员来自不同单位 排练时间依然难凑

  由于最初并没有剧本,创作方法是每一个人先谈自己的乌托邦理想。王润说,“提起‘乌托邦’,大家的理解不尽相同,最终我们统一在基于理想、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思路。”根据组委会的要求,手电、水盆和收音机是规定道具,椅子自选,演员也是用这几样道具分别做训练,然后再以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推进,而剧本则是以场记的形式记录整理而成的。

  在报名参赛的五位主创中,导演王润是《北京晚报》的资深记者、演员高山是法律出版社的高级策划编辑、孙柏是人大文学院的副教授、魏然是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费溢群是优酷土豆集团无线业务高级运营总监。幕后团队中的形体指导周颖从美国回来后就是全职妈妈、剧本执笔赵嘉则是《环球企业家》杂志的执行主编,两人也都是硕士。

  排练最为艰难的时候,中国儿艺的导演焦刚给了剧组莫大的帮助。王润说,“在学校时,由于不同的院系课程安排和学习强度不一样,排练时间很难凑到一起。现在依然是这样,不过纯粹的初衷、丰满的表达并没有变,如果说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大家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在安定医院建组 英达和撒贝宁[微博]均在其中

  在剧组主创的手机中都存着这样一张建组照,照片中的成员在校时间居然横跨了30年,地点竟然是在安定医院。这次体验生活,曾经的北大剧社成员——1979级心理系学生英达和1994级法律系学生撒贝宁均在其中。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两人最终没能全程参与。

  1998年,即将毕业的1994级社员在师兄英达的执导下排演《保尔·柯察金》。那时,《乌托邦小镇》的主创均在其中,演出谢幕时那张年代感极强的合影成了很多人挥之不去的念想。15年后,《乌托邦小镇》首演谢幕时,叫好声与口哨声包围着舞台上的每一个人,台下的亲友团足有二十人之多,他们都是北大剧社的历任社员,有的甚至从美国、香港等地赶来。昨天,很多人因周一要上班都赶回了各自的城市,不过大家相约,“如果有可能,每年都要做个戏,不为参赛,只为聚人气。”

  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