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的面子》目标票房:1000万(图)

2013年05月24日07:01  北京青年报
《蒋公的面子》目标票房:1000万 《蒋公的面子》目标票房:1000万

  一位理想主义的教授带领一群二十啷当岁的年轻学生炮制了一出理想主义戏剧:《蒋公的面子》。演出开始,就备受追捧。许多京城的文化人专程南下观戏,对编剧只是一名本科生这一事实错愕赞叹不已。这出戏一路从南京演进京城,所到之处一票难求。这出尚不能称完美的校园戏剧被主流戏剧界推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剧中除了戏中有史、史中有戏的巧思,对知识分子复杂心境的拿捏以及历史况味的营造,都足以让专业戏剧人汗颜。编剧温方伊说:自己父母一个出自清华、一个出自人大,一理一文,名校相轻的家庭论战时有发生,这或多或少给了她灵感。

  南大戏剧传统90年来未间断

  从1922年吴梅先生南归授曲到上世纪40年代的陈瘦竹,以至上世纪70年代末的陈白尘及三位高足,南京大学的戏剧传统90年来未曾间断,这不仅是综合类院校的唯一,更是中国高校的唯一。该剧导演、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教授说:“南大的戏剧传统确实深厚,前些年白先勇的《牡丹亭》来演出,我们昆曲曲社的成员还跟人家说你们哪儿哪儿唱得不对,应该怎么怎么唱。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像温方伊这样的本科生也常常会去拍曲。”

  《蒋公的面子》绝不仅仅是南大剧社第一出走向市场的戏,2005年在京演出的《人民公敌事件》以及2009年的《罗密欧,还是奥赛罗》,校园戏就已经开始对接市场了。去年因为《蒋公的面子》要去巡演,注册艺术硕士剧团时,吕效平竟然遭遇了相关主管部门找不到相关表格的尴尬。当时他对办事人员说:“这不是你们的问题,因为60年来你们没有办过这样的业务。”

  他讲自己要用文化帮助南大新校区所在地区的地产升值,让南大戏剧资源社区化,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剧团便顺利注册了下来。

  曾被“校园戏剧节”拒之门外

  5月21日,北京首演谢幕,吕效平登台感谢观众,讲述了该剧去年曾被“校园戏剧节”拒之门外的经历,观众席随之爆发出反讽的热烈掌声。后来有人说他是在发泄一腔怨气,吕效平心平气和地解释道:“人家淘汰我们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评选章程中写着要主旋律作品。我说那番话不是怨气,也不是受不得委屈,有人说我是‘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我只是想表达,艺术必须是艺术家个人的作品,艺术家不能沦为工具。”

  在吕效平看来,近些年戏剧之所以成为艺术领域的短板,正是因为政府的介入。“绘画和小说都是非常个人的创作,电影虽然不是个人可以完成,但资本的力量足够强大,唯有戏剧既无资本,个人也无力创作。”而在《蒋公的面子》中,吕效平着力想表达的正是当代中国高校生存空间与我们自己生存空间的对话,以及当代国家化戏剧与戏剧国家化的对话。

  回应钱学森先生临终前的追问

  《蒋公的面子》脱胎于南大中文系流传久远的一则轶事:1943年时任中大校长的蒋介石邀请三位教授吃年夜饭,想吃不想吃的都有难处,究竟是蒋公的面子重要?还是自己的内心和利益更重要?三位教授非常纠结,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复杂心态一览无余。

  编剧温方伊入校时间短没有听说过这个典故,被吕效平教授点题创作,经过历史考据后觉得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动笔直至完成后自我感觉挺差,问世后反响超乎想象。直到今天,她仍不敢想象这出“学年论文”竟然能够走市场。

  5万元制作费的小戏何以能以小博大?吕效平说:“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心里的想法。其实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东西都一样,就是钱学森先生临终时的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大学教育本应鼓励个性张扬和独立人格,而我们多年来的自由独立空间恰恰非常之小。”

  中国戏剧与世界的差距是150年

  虽然如今《蒋公的面子》的黑马姿态已无人质疑,甚至有人用“其撕毁了主流戏剧的面子”来形容这出戏带给当代中国戏剧的震撼,但吕效平却不止一次提到,“如果你知道当代中国戏剧的现状,你就知道这出戏在当代中国戏剧中少有的高度。但如果你知道世界戏剧的状况,你就知道它到底还是三年级本科生的习作。”

  在他眼中,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相距150年。“在国外戏剧的节目单中,编剧、导演一定是排在前列的。但在中国,放在前面的一定是策划、监制、出品等等,事实是,这些人也有理由放在前面,因为他们确实是‘主创’。几乎全中国的戏剧都要到北京来找创作团队,因此地方要靠作品来获得政绩,年轻人永远没有机会。有一次我在南京买票看了一出戏,当时售票的人都很诧异,竟然还有人来买票,看后我跟主创说,‘我是代表百分之百的票房在发言’。”

  坚持低票价对话今天的戏剧制度

  吕效平毫不讳言自己对《蒋公的面子》很有野心,目标票房是1000万,但有一点是他一定会坚持的。“去年在南京演出40场,场场爆满,有几家公司来找我们谈巡演,后来我选择了一家和我们观念一致的,就是坚持低票价,最贵的票不超过280元,大部分是一百多元。直到今天我们一场的演出费还是维持在5万元,所以长途奔波后利润很低,但我们就是想与今天的戏剧制度对话,不是老百姓不看戏,是没有好东西。”

  文/本报记者 郭佳

(责编: Louisa)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