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古琴主题展开展(组图)

2012年11月16日10:51  新浪娱乐 微博
主办方表示,他们试图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主办方表示,他们试图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王鹏先生向记者介绍这次的展览 王鹏先生向记者介绍这次的展览
  不同于以往图文介绍性质的展览,进入展厅,展板、说明文字都不见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派的片片竹林粒粒散石   不同于以往图文介绍性质的展览,进入展厅,展板、说明文字都不见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派的片片竹林粒粒散石
  深入展厅,一个名为“冰河世纪”的小厅格外引人注目,几块圆润黑亮的鹅卵大石散落其间,其中最大一个藉为琴台。   深入展厅,一个名为“冰河世纪”的小厅格外引人注目,几块圆润黑亮的鹅卵大石散落其间,其中最大一个藉为琴台。

  新浪娱乐讯 1977年,NASA“旅行者”号宇宙探测器携带着一张“地球名片”飞向浩瀚天宇,向未知递上地球友善的微笑,这张“地球名片”上记载着地球和人类的基本信息,以及27首能代表地球上丰富多彩文化的乐曲,其中,代表中国悠久文化的古琴曲《流水》赫然在列。

  古琴,一件不少中国人几乎不认识的乐器,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听过的乐音,一页几乎快被人们遗忘的文化史,却是早已印刻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当洪水猛兽般的大时代不可避免地以席卷一切的力量滚滚向前,几多人能够哲人般地逆流回溯,求索从前。当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复印机生产着便捷快速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守望者是否还能为差异化拼抢一席之地,抑或毋需如此惨烈亦可保持中国人自己的生存哲学?

  2012年11月9日,“无痕——当代琴人生活美学与生命态度”在国家大剧院[微博]东展厅开展,展览试图从当代琴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不同于以往图文介绍性质的展览,进入展厅,展板、说明文字都不见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派的片片竹林粒粒散石,“曲径通幽”之感油然而生。穿过“竹林”,视线豁然开朗,幽然处一派曲水流觞,好似《兰亭序》所言“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正厅中央,一把仿“太古遗音”琴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那把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献音全球的古琴,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的琴声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把琴是仿“太古遗音”的师旷式古琴,两肩圆鼓,似满月,又称月琴式。黑漆,大流水断纹,桐木制。背面龙池为圆形,凤沼为长圆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四字。

  另一把琴“无痕”亦引人注目,此琴式系王鹏先生创作。颇有仲尼式变体之感,意以正音正心,借儒家“中和”之意化为“无痕”之剑,方为舞剑、抚琴之所求。此琴的制作采用古法“八宝灰胎”之方,偏古铜色彩,使之具有斑驳苍古的青铜质感。其造型、线条内敛,圆中带方,曲线变化于毫厘之间,其艺术手法具有大胆落斧、精雕细凿之妙。音色苍古,刚柔相济,具金声玉振之韵。展览即取此琴之名。

  深入展厅,一个名为“冰河世纪”的小厅格外引人注目,几块圆润黑亮的鹅卵大石散落其间,其中最大一个藉为琴台。展厅无水,却似闻潺潺之声应和苍远古琴之韵,正契合旅行者号“地球名片”设计者所言,古琴声是“人类意识与宇宙共鸣的冥想曲”。

  展厅的隔断也颇具意境,白底纸质上绘有《梅花三弄》图,图中,古乐谱如同一朵朵的梅花,在高山流水间静静绽放。

  作为背景音乐的古琴乐曲让观者步入其间便觉意境幽深,白诗云:“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据介绍,此背景音乐是展览策主办方、著名古琴艺术家王鹏先生专门为此次展览所创作。

  古琴上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古琴,原称琴或七弦琴,又有绿绮、丝桐等别称,是中国保留古代音乐风貌最多,且深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乐器。作为“琴棋书画”中的“四艺”之首,古琴艺术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故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之说。古琴音乐在绵延未绝的悠久历史中,独立构建了一个以演奏传承为中心的包括琴人、琴曲、琴调、琴律、琴制、琴歌、琴韵在内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古琴艺术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成为文人音乐的代表。

  “浓艳悦耳,世人多喜;淡泊宁心,知者自得”,古琴之韵正如古代文人,向内不向外。洒脱如竹林七贤,“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其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不为金钱,不畏权贵,甚至可以舍生取义,正是古琴“知者自得”的境界。

  不得不提,古琴之身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一张典型的古琴的基本长度是3尺6寸5分,代表一年的365天;琴身上有13个取音的徽位,代表着12个月和一个闰月;琴身由两张木板相合而成,面板圆,底板平,一阴一阳,象征“天圆地方”;琴有琴额、琴项、琴肩……象征着人身,一琴之中,天、地、人三才具足。琴的两个出音孔一方一圆,各叫“龙池”、“凤沼”;琴首垫弦的隆起叫“岳山”,琴底栓弦的短柱叫“雁足”;琴有七根弦,除了宫、商、角、徵、羽五音各与“五行”相对应外,另有两根弦一“文”一“武”。小小的一张琴,仅从其形制上就包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精辟理解与高度概括。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古琴之声亦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精髓所在。正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统体现。

  古琴的前世今生

  一千七百五十年前,也就是公元262年,夏,西晋,洛阳。一位叫作嵇康的旷达名士,因其不掩好恶得罪权贵,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洛阳东市刑场准备行刑。三千名太学生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然而晋王司马昭岂可为之动摇。行刑之际,嵇康提出要弹琴一曲,于是,死寂的刑场上,一曲绝世《广陵散》铺天盖地。弹毕,从容赴死,是时,嵇康三十九岁。

  千年太远,遥远的绝响在极少数人的心头震颤,《广陵散》早已无迹可寻,传统文人也不见了踪迹。然而人们还是没有忘记这段文人精神的佐证,以及古琴即便死也仍然坚持的“哀而不伤”。因为这种情愫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穿透腠理、浸渗肌肤、深入骨髓。

  历史车轮滚滚,中国艺术也经由全球一体化而产生了新的奇幻炫彩,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淡褪,这是历史的必然,无所谓好坏。然而,存留千年的古琴因中国浓厚的精神土壤而仍旧活跃地生长,只是形态已有所改变。文化的守望者们正在用当代艺术诠释传统古琴文化精神,“无痕——当代琴人生活美学与生命态度”就是一次集中体现。

  主办方表示,他们试图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传达出传统文化精神和当代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无痕”地契合,甚至可以演变成一种新的当代艺术形式这一重要讯息;同时这样的艺术形式将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为传统非遗项目营造出更大的生存环境与空间,使传统艺术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

  漫步展厅,忽感白居易“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的意境,的确,这正是中国文人对生活、生命、生存基本态度的真实写照,无论古,哪怕今。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