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勇:发言很精彩,下面再请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发言。
胡克:谢谢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前面几位老师讲的我都是赞同。我现在钢的课题跟饶曙光老师有关,但是是另一个角度,我来探讨一下中国电影发展60年的前半期,50年代到80年代左右,苏联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我们知道苏联电影为什么对我们影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近邻,跟我们国家联系很紧的一个国家。再一个,我们曾经有一大段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跟他在思想体系上有很密切相关的国家。
我们从意识形态方面,在很早之前就接受了苏联的电影观念。往前推到30年代的左翼电影时期,30年代虽然放的苏联电影很少,但是实际上左翼电影一些主要人物还是受到了苏联电影的影响。再有,受苏联电影可能大家也忽略了一部分。在延安时期,延安时期演电影很少,但是演的都是苏联电影。我们所知道的《列宁在十月》,这些都是在延安演的。而且当时跟我们演的不一样是,当时电影很少,他们会反复看这些电影,电影的很多观念,思想会有一些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在建国,由于冷战的影响,中国参与到世界的时候也是一种全球化,但是那时候的全球化最大的特点是冷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你们研究电影的时候会发现,那时候苏联电影的影响比现在美国电影影响大得多。当时引进的就是苏联电影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我们可能会觉得我们自己好多电影是自己创造的,但是很多电影模式,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生产各种各样的电影,各种各样类型的电影,很多模式是由苏联确定的。比如说像战争电影、攻克柏林,丹娘这样的基本上确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农村题材觉得是我们自己创作的,但是当时的政府委员,乡村女教师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苏联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本。我们很大程度是在描摹这个摹本。我们应该承认当时的电影创造中断了和美国电影的联系之后是苏联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样式。
另外一些名作改编,托尔斯泰的,契科夫的,都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我们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电影的观念,以蒙太奇为核心的苏联电影观念。我们说的蒙太奇这个理论,表面上看起来是剪辑理念。但是在苏联是代表了一个核心思想,它把电影政治、文化和电影文化结合在一起概括。这套观念,对于我们早期的影响很深。
蒙太奇的观念在30年代就被引进了,一直被认为是我们的电影核心理论概念。这个概念一直是有影响。当时的蒙太奇观念是超越所有电影观念当唯一正确的,唯一应该信仰的一种电影观念。这种东西也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
我们说一些有潜在影响的,但是大家知道不是特别深的,就是我们现在很多改革开放的电影思想和观念其实来自于苏联解冻文学和解冻电影。60年代初期,当时的电影人从《第41》、《士兵之歌》等电影的艺术技巧上学了很多很多。因此才有黄健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小花》,借鉴了大量的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是从那些影片中学到的。
我们在文革中也进行了很大一部分电影的观念和艺术技巧的学习。这就是我们所在的电影资料馆,当时有放一些内部电影。内部电影当中有相当多的影片会在这个时期演。很多人,包括谢晋等等,他们涉及到样本戏电影的时候都会去学习《一年中的9天》这样表现大量制造原子武器,制造飞船的武器。这些影片我们现在学会了,其实那时候是跟他们学的。他们那时候已经做得很好了。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现在可能觉得苏联电影没什么影响。但是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苏联电影还是有影响的,比如说我们会看到一些描写战争,战争人道主义,或者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喜剧《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等等都对我们有一些影响。
我们实际上关于新中国电影研究还是有很多课题可以做的,而这些课题通常会被我们忽略。为什么忽略?实际上是我们会受政治思潮的影响。自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整个的改革完全超越了苏联。我们的改革的深度、广度要超越苏联很多很多。但是我们要承认改革开放,我的一个观点,我们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一些思想并不是从78年开始的,实际上对于中国来说,从建立新中国开始就面临着两条道路,一条是改革的,对于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的道路,一条可能也是受苏联影响,受政治运动影响的这么一种道路。这种左的和右的两条路线在新中国一直是延续,到了文革的时候,实际上是左的路线推到的极端以后出现了文革。这套左的东西给我们现在一个启示,我们如果不希望走到文革那个极端,我们就应该继续进行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对左的东西,它的诱惑性,它好象更有民主主义这些东西对一般的普通的青年学生是有极大的吸引力的,但是毕竟在实践上给你一条死的胡同。所以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才一直能够抵御极左的影响,是因为有了文革的经验。
我们如果在研究电影的时候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苏联整个的电影观念和整个的电影思想,或者是整个的电影路线,整个的电影创造的影响。
张建勇:下面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讨论。我对刚才两位发言补充做一点补充,这两个发言更好是一个对接。饶曙光老师一个是的建国初期,我们如何抛弃了好莱坞,胡克老师讲的是我们如何选择了苏联。这其实就是一个十分密切的相连的关系。
对好莱坞的抛弃,饶曙光讲的是对的,新中国一成立以后直接面临的就是思想教育的问题。好莱坞的电影普遍被认为是宣扬了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在艺术形态里是作为对立的一面。好莱坞的电影正是在新中国的销声匿迹是1951年10月底。也就是当时的抗美援朝之后,上海电影放映工会发出一个倡议,抵制好莱坞电影,以此倡议为由头,新中国彻底的杜绝了好莱坞电影。一直到80年代初整整30多年的时间没有引进国好莱坞的电影。
对于胡克老师的补充是,作为我们被当作新中国的第一批译制片基本上都是苏联电影,是1949年译制,其后一直大量的译制的苏联电影。从修正主义以后没有放映。其实到了60年,61年还是有苏联电影放映。文革结束以后,当时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内部观摩片里面大量的是安排的苏联电影。而且我记得是84年高校老师暑期班集中放了一批解冻电影《雁南飞》《第41》,《伊万的童年》都是在那个时候放的。
从头来看这个历史的话,不要说第3代,第3代是深受苏联电影影响。当时新中国成立以后,导演学期会就是学习蒙太奇电影理论,主要看的电影,观摩的电影就是苏联电影。所以当时的导演都是一笔一划描摹出来的。今天的很多电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苏联电影的影响。比如说51年的《钢铁战士》一开头的镜头都是和《攻克柏林》一模一样的。
今天我们来讲第4代,他的艺术素养里面是三个方面构成的,中国文化、苏联电影和欧洲及纪实美学。50年代那一批电影,后来大量看的电影,在电影学院当时也是作为教材。
周星:我非常赞同尹鸿老师的观点,不管是他对十七年还是改革开放开始的记忆的遗忘和当代人的陌生化的忧虑,以及他提到现在这段,我觉得有条件开始回归来看那时候的创作。我想说的问题是包括是你对十七年大家庭,集体记忆,集体归属的创造,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包括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倡导的话会有多少呼应?
你刚才还提到了改革开放那段出色的电影对现代年轻人记忆的锻炼,你觉得这些东西拿出来对于当代的年轻人会不会有多大的呼应?
如果我们赞同更多是怀旧的形态,可是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怀旧。
尹鸿:这也是我很困惑的,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集体主义可能它会有不同的内涵。那个时候是以革命作为集体主义的内涵。但是中国过去的古代是有两个东西,比较中西文化的时候,总是说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西方是个体主义者。其实中国很多时候都不是集体主义。为什么西方人会认为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者?我认为中国是家国集体主义,以家和国为中心的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有很同内涵的,今天我觉得中国太没有集体主义,大量的人就会觉得比较苦闷,特别没有依赖,学校学校没依赖,社会社会没依赖。虽然物质生活过得很好,但是还是很痛苦。这种状态我觉得可能它她们要找到一台价值系统把大家搁在一起,心里有一些安定。但是可怕的是这个系统又变成家庭主义和国家主义。家庭主义会直接带来个体和个体的关系破坏。80年代我们都以说家里有钱,有权是耻辱,都觉得要靠自己打天下。现在的社会完全变了,现在的社会做什么事都是要靠关系,我觉得这对社会有非常大的伤害。中国人现在为了家族关系可以牺牲一切价值观,这非常可怕。民主主义的非理性状态很可怕,所以我觉得这种鉴于一种符合现代需求的集体主义,我觉得要重建人道主义的旗帜。
现在讲的科学价值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吗?应该可以找到更多的力量来表达共同的意识形态。当我国也没想好,但是这是我的一种自我反省。我觉得再这么下去,大家互相都没有一个共同点,过去我们说到一起可以热情澎湃,现在说的除了工资就没有可以热情澎湃的东西。这是当老师的共同焦虑,共同想的事。有时候会讲这些东西,会和同学讲,真正讲人道主义,讲以人为本,我还是觉得很能共鸣的,同学还是会被感动。所以我觉得大家是有这种需求的,只是没有找到一种共同的方面放到这个平台上。以后我们的电影史也可以做这些。讲80年代电影的时候感动我们的不是技术,而是影片里面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