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星: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3日10:53  新浪娱乐

  张建勇:下面请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周星:我们在电影节设立这样一个讨论单元的时候,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投新中国60年这样一个时缘。更多的是中国目前的状况,有这种可能或者是有这个信贷可以静下心来考虑过去被多少忽略的,整个60中国电影的状况。

  我要发言的题目是“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

  在中国电影的太和表现方式在今天的角度来说已经比较丰富了。在这种丰富的当下回顾60年中国的电影发展历程一直有许多的问题在这里盘旋。如果说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还在唯恐入世造就了狼来了外地侵吞本土的恐惧。在不短的时间了,电影创造拼命在追求生存,为了生存保障。没有条件看中国电影自身的独立性,当今的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文化自觉和受众拥戴,可以,也应该放慢一味追逐西方的步伐,开始深市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60年这样一个关口,论经济实力,我们国家在金融危机当中可以说保持了全球最高的增长率,在文化投入上也能得到持续的保证。市场的立足,我们已经不太担忧电影的市场转型,电影的院线化和收益判断投入产出的认知已经成为一个大局,甚至所有人的投入里面都有一些忧虑,但是这是一个现实。如果论文化子爵的话,国家已经意识到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依存市场改革基础已经在比较成功的推进改革的步伐。受众而言,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近期的数据,今年1—2月,全国主流院线是9.96亿,国产片达到7.91亿元,占79.4%。从受众的情况来看,1—2月总的观众数是3259万人次,国产片的观众占2604万人次,占了将近80%。我想受众拥戴的角度来说,国产片的受众感知,影响力大幅提高。

  我主要想说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具备一些条件来思考60年中国电影的自身发展问题,包括中国电影以什么样的样态最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时候会影响到将来电影的发展。如何判断60年创作的得失,如何期盼长远的发展。

  如果说在电影中,过去对于美学形态的判断,已经久已忽视,因为今天看起来,我们也在谈市场,对于中国电影美学形态忽视有其理由。因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没有生存的要以没有条件探讨生存。但是随着现在的市场电影市场格局的建立,我们确实又要反过来讲中国电影的艺术生存提到议事日程上研究。研究中国电影60年中多种形态的单主义丹楹,单主义是我们经常站在单一的角度,比如说模仿外来影像的角度,或者是推崇技术至上的角度,这些之间的得失都可以成为我们判断60年以后的发展的重要依据。

  就新中国电影60年而言有不同阶段的划分,比如说前40年的电影,文革时期的电影,改革开放电影,新世纪电影,以及放映角度,第4代,第5代都跟历史有关系。但是就美学而言,我可以分成两部分。新中国电影前30年可以看成是一个单纯,单一个风格形式的时期,不管包括文革这样的特殊时期电影都是简单,单纯单一的时期。无论是早期的激情浪漫,还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还是文革的反电影时期都在不同层面显示这一形态的单一性。后30年,复杂丰盛的美学逐渐的占据上风的时期。主要是站在60年中国电影的角度,这个差别的界定是为了从宏观上看待这个差异的时代,认识到不同历史背景和观念认识的影像创作还有怎么样的得失相间的美学要求。

  这是我的基本切入点,用了一个简单的东西梳理自己对中国电影60的划分。

  前30年的中国电影整体显现出单一性,单纯性。那时候的电影无论是陌生还是成熟,单纯是情感的单纯。那种情感的单纯无论是褒贬,影像的表现却很单一。就此描述而言似乎那时的缺陷十足,其实不然。新中国前30年的影像世界,客观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影像世界和那时的人的世界一样,爱憎分明,思想意识被教化所趋同。即便那时候左的东西也是属于单纯的教化所灌输而导致的,使得那时候的创作多半显得透明,简单。灌输在其中的理想化的时代激情色彩非常明显。

  即便我们从政治上判断电影是这样的不足,但是和我们今天一些影像的复杂性相比,它的透明度,它的通透的激情是非常明显的。是在那个时代简单中试图求取复杂,但是精神生活的单纯性的长处和短处造成就了前30年新中国电影的创造,都笼罩在一个审美的氛围当中。这个审美不见得是对错。尽管存在也存在着偏执的单一,但是可以在其中找多一些汇集了单纯的艺术创作。对于单纯的追求显示了艺术时代的风格。单纯在美学形态上来看,必须要承认这点,它具有独特的影像风格。

  比如说《早春而云》的,单纯至今还值得称道。一种单纯性会显示那个时代的时代风格。因为这个影片里面审美趣味的单纯。《我的一辈子》当中的单纯性至今值得神往。那个时代可以从年轻人简单性的单纯,《青春之歌》,单一指向里面也不乏动人色彩。应该承认它相比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是那样一种形态。《林则徐》这样的我们会把表达看得比较珍贵。整个看起来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整个创作的精神时代是空灵浪漫的,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

  很显然,单一,单纯的不见得是创作的大敌。站在整个电影史的角度来说,艺术创作角度来说不见得是创作的大敌,却可能是艺术的终极追求。由此而论,在后30年的创作当中被人们普遍叫好的佳作,仍然延续着单纯的情感要求《城南旧事》等等,证明了一种无论是什么样的境地当中的单纯,似乎在跨时空当中都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环境逐渐的消失,单一的环境由于市场化的到来,政治形态的变化已经消失。市场功利越来越主张创作。我们想说在美学追求上,空灵,单纯的心境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要想想从奶油小生的出局就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的巨大。

  改革开放30年创作的复杂性必须要认同,这些影像世界多元复杂日见明显,但是在创作的关键形态上,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在建国前30年的创作,几乎阴天看起来可以简单一言就可以看出来它具有前30年的影片,可以说很容易的看出前30年的标签。我们要说后30年,复杂是后30年的总体色彩。复杂性的高扬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一种必然。

  我主要是描述这样一种感知,站在大的文化和审美形态来看这样的变化。总体思想是想说明,就美学形态角度来看,从单一、单纯,到复杂性的演变是中国电影60年的时候,很难说那时候的单纯就一无可取,也很难说现在的复杂就多么值得珍惜。实际上美学的变化很难简单的评判。谢谢。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电影节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