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亚平:中国电影全球本地化的60年及价值取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3日10:53  新浪娱乐

  张建勇:下面请中国艺术研究中心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研究员发言,大家欢迎!

  丁亚平:准备的题目和饶曙光主任和胡克老师讲的论题有点联系。我提出的是中国电影全球本地化的60年变局及其价值取向。

  全球本地化又称之为球域化,这是借鉴了一个社会学上的概念。这个学说是美国的一个学者提出来的,他反对将全球性文化和地方文化看作是绝对对立的两极。我理解这样的话用白话理解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用这个来看60年的中国电影可以认为电影的全球性与地方性,电影的引进和输出是融合是互相影响的,是互通促进中国电影文化的同质的和异质性发展互为补充的。

  中国电影的全球地方化一方面主导了60年中国电影的生产方向,又渗透到60年中国电影的生存方式,创造条件以及生存的各种空间。有人说没有语境就不能产生语意的空间,电影的语意是在三条主轴上得以体现的:世界与作品、作品与创造者主体、作品与观众。

  这三条轴线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构成,变化,体现了全球地方化这些演变的框架。通过全球地方化,60年中国电影在电影美学、电影工业、政治,三个层面上建立了一个系统,构成了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个整体,或者说这样一个动态系统都是由社会生活时代建构起来的,反映了电影和世界环境,或者说世界中国这么一种关系的解释或者是理解。

  我把全球地方化,60年的发展分为两大时期:

  第一,建国到77年,新时期。这是国家话语选择阶段。

  这时候电影的引进选择作为一种被建构的意识形态。十七年和文革时期可以理解为是对美国、西方电影有一种特殊的规定,甚至是剥夺。对于苏联电影,尤其是61年之前的苏联电影是一种较多的引进。这时候贯彻了一种比较明显的,或者是主流的官方意识形态,更多的是从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去。

  最近读一了个博士生的论文,其中引述了很有意思的资料,他专门是做十七年苏联译制片的研究。其中说到,1950年11月,12月北京16个影院搞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电影宣传月。这里讲到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张家小孩跟妈妈要钱说你给我500万,我去电影院里面看电影。把妈妈说学不都不上了?不给。他爸爸说电影也是书,给他钱。今天看电影对他是有好处的。当时的电影是一种政治教育,当时的电影业界对于苏联电影是一种学习苏联的重要工具。

  在电影界学习苏联是一种盲目性的,十七年放映日本、捷克、法国、意大利的电影也有,但是主要还是苏联影片。最高的票房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这样的电影。十七年当中800多部引进影片当中苏联占了50%,还有30%是社会主义国家电影。这些电影都被定义为革命国家的文艺,是在一种特殊的语境空间中间作为一个不是很中性的语汇来理解电影的。

  文革电影主要是阿尔巴尼亚电影、朝鲜电影、越南电影。随着电影语境的逐渐扩大,电影成了全民的参与,短期内进入了关于一种某种意识下的狂欢。这可以讲是中国电影全球本地化,或者新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脚步,最初是在国际获奖,和亚洲国家合作,特别是第5代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国世界化的脚步加快做了重要的贡献和作用。他们的一些获奖影片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有助于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

  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拓了中国大片,也拓展了中国电影国际化市场的空间,让中国电影进入西方市场,院线观众的视野,推动了国际电影市场对中国电影的高度关注。海外市场已经成了国产电影的推动渠道,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重要贡献。

  在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应对当中,我们的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某种意义上都预示着中国电影全球的地方化进程有了一个更大的空间,机遇。

  第二阶段,这两个转化完成,市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的方面,使中国电影的新身份有了更大的,更多的确认。  

  在全球本地化的过程当中,中国电影也在走向开放,从而由一个侧面彰显60年中国电影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然也有很多问题。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电影节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