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中译《指环王》)三部曲导演彼得·杰克逊精心打造的电影《霍比特人:意外旅程》,同样改编自著名英国文豪托尔金的经典作品,上周上映以来获得无数“魔戒”和托尔金粉丝的热捧。然而同样的气势恢宏的作品,却也遭到一些原著粉丝质疑:太黑暗、暴力,影响了原作美好童话的特质。
原作明快亮丽的童话风格被改趋近暗黑
《霍比特人》的作者J·R·R·托尔金是英国天才的语言学家,牛津大学默顿学院英国语言与文学教授,他也是1919-1920年牛津英语词典的编委。而为全球粉丝所知的还是他以瑰丽的想像和精深的语言,以一己之力为英语世界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神话体系,创作一系列中洲史诗,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霍比特人》和《魔戒》。《霍比特人》是早一点的作品,正如粉丝所说:“没有《霍比特人》也不会有接下来的传世巨著——《指环王》,此书是铺垫,是开启现代魔幻小说之门的先驱。”
“为了和《指环王》三部曲史诗风格保持一致,《霍比特人》增加了更多严肃灰暗的成人色调,其中更是充斥着众多割头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暴力场景。托尔金本人经历了一战,想必他本人最不愿看到清新幽默的童话寓言《霍比特人》加入太多的暴力与战争场面,以如此成人化的视角体现。”有原著粉丝在网上直言。
此次世纪文景版本的译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吴刚,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认可:“原作是童话色彩很浓的儿童文学经典,书店里卖也是摆在儿童文学展台,应该说《霍比特人》是托尔金奇幻和魔幻文学的处女作,已经具备一点魔幻文学的品质,但并不黑暗,暴力,是比较光明和纯粹的。”据悉,托尔金的这个故事版本不为出版而写,最初因为一张白卷而写下这句不朽开头的他,只是念来愉悦自己的几个孩子,却不想愉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一天,身为牛津教授的托尔金正给学生的考卷打分。忽然看到一份白卷,便在上面信手涂鸦道,“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促使托尔金开始创作这部作品。)而当年出版社负责人曾表示被自己孩子的兴奋劲所打动——孩子的眼光是正确的——于是这本书出版了。托尔金塑造的霍比特人这一种族俨然孩童们的化身。他们天性乐观、纯真善良,最令孩子们感到亲近的是他们的身高相差无几。
《霍比特人》小说只有薄薄的一本,却要三集电影,很多人对此有疑惑。吴刚说:“从目前的第一集来看,电影导演是准备将其纳入《魔戒》乃至包括《精灵宝钻》《未完的传说》的整个中洲神话的大体系下来看的,因此《霍比特人》原作内容上的不足,将由《指环王》系列中来不及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来填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将使整个中洲世界在更多细节交代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真实丰满,其副作用就是对《霍比特人》小说原作明快亮丽的童话风格改动较大,更趋近《指环王》的暗黑风格。”
有趣的是,吴刚透露,当初《霍比特人》一书刚出版,就有人质疑托尔金这部作品黑暗和暴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接受度增加,《霍比特人》反而被认为是明快亮丽的风格。“托尔金的作品不是刻意营造暴力的类型。”
“《霍比特人》不能说成是《指环王》的前传”
很多宣传口号上,将《霍比特人》说成是《指环王》的前传,吴刚表示提法不够准确,容易引起误导。
“在豆瓣里,曾看到过有一位读者这样对小说《霍比特人》作出评价:‘(托尔金)学人家写前传,却写出这么幼稚的东西来’。然而真正的托粉当然能明白这种评价的荒唐。”《霍比特人》是托尔金出版于1937年的文学作品。由于出版后的热销,托尔金应读者和出版商的一再央勉,开始动笔撰写包含霍比特人的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作品主题一再深化,于是一写就是十几年。故而小说《魔戒》第一部、第二部的首版时间是1954年,第三部是1955年。“所以,无论把《霍比特人》说成是《魔戒》的前传,还是把《指环王》说成是《霍比特人》的续集都是不准确的,都会因此而遮蔽这两部作品的部分价值。从小说的角度看,对这两者的正确描述应该是:《魔戒》是借用了《霍比特人》中的部分人物,情节上有一定的连续关系,但格局与风格都是与后者截然不同的一部作品。”
J·K·罗琳说:“《哈利·波特》写到最后一卷时,我仍然坚持认为自己不会超越托尔金,他的作品里有全新的语言和神话,而我的魔幻世界里没有这些东西。”《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去追赶托尔金,他是真正的大师。”
这是他们对托尔金的客气之词吗?吴刚说:“从文学史上的价值而言,《霍比特人》比《魔戒》更高一点,因为它是后来魔剑奇幻文学种类的最初的源头,它让托尔金在文学史的地位站好了,别人就是写得再好,也无法超越。但并不是说他文本本身的价值永远就天下无敌,我想罗琳和马丁有客气的成分,因为从文本的价值来说,应该是有可能被超越的,包括哈利·波特,也是见仁见智的。”
即使如此,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向10岁的小记者诚挚地推荐托尔金的故事:“当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正一头扎进《霍比特人》还有《魔戒》里。它们不只是冒险故事,更教会我人们如何互动,以及人有善恶。”美国每年销售的大约一亿本平装书中,就有四分之一可以追溯到托尔金的作品。有很多粉丝曾问为什么托尔金会写出这样的作品,曾翻译过托尔金作品的台湾译者邓嘉宛,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她说托尔金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自己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儿子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一战中失去了高中时期最好的两个朋友。战争,或说善恶之间的惨烈争战,托尔金在他的中洲神话里反复纠缠了一辈子。
托尔金像曹雪芹一样写诗歌
电影中的谜语太少,诗歌体现不完整是此次网友争议的焦点。虽然有粉丝笑谈:“谜语问答有点像赵本山的智力题,太搞了。”认为会让整个作品在紧张的状态中,显得有点搞笑。
对此吴刚解释剧中和主人公猜谜语的咕噜,本身在原著中并非双面性格,人格分裂,他就是要吃掉男主人公,但为了和“指环王”中的人物相对应,而选择指环王中的人物,“原来的争斗,因为考虑到本身的双重人格,出来的效果是有点搞笑了,其实本身还是蛮紧张。”而本身谜语部分,是全书最受小孩子喜欢的内容。“我给我的双胞胎孩子讲述,他们最喜欢的也是这个部分,有些谜语比如鸡蛋、风,这些就跟咱们中国的传统谜语一样,在英美几乎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内容,所以他们会感觉很亲切,这一章‘黑暗中的谜语’在儿童文学中是经典的段落。”小说有9个谜语,电影中只用了4个,“但原著中每个谜语之间有很多心理描写,确实是看不见刀光剑影的生死交锋,仿佛心里有个秤砣压下。”
而对于诗歌,吴刚说:“托尔金本身研究语言学,主要研究北欧古代的神话,而且对英国古代诗歌很有研究,他在书中写的古代英雄体诗歌,就好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里的诗歌一样,曹雪芹诗歌写得非常好,而且林黛玉的诗歌就是她的风格,就连贾环也会有专门展现他而写的打油诗,托尔金也是如此,十几段诗歌有的是非常古朴的,有的非常逗乐,就好像矮人们包围在树上没办法跑了,半兽人的诗歌就唱道:树上傻鸟被烤熟……读者看了很好玩。”
被指是“洋西游记”
《霍比特人》的电影档期巧合碰上周星驰的“西游”,有粉丝说:“‘洋西游记’我想就可以涵盖了。只不过一路不是师徒四人,而是14人而已”。
“事实上,托尔金的魔幻小说以前就被拿来与中国的《西游记》对比。”吴刚说:“而且和《西游记》很像,托尔金的这两部作品在美国是必读书,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也是。只不过‘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唐僧收服之后,后面情节起伏趋于平行,是娱乐的,孙悟空的本事没有再变大,一直在不停地打,仅有几场感情戏,包括三打白骨精那段还是涉及到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其他性格没有发生特别新的变化,不像前期的大闹天宫反映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后面就没什么,包括很多人在讨论他发现妖怪是菩萨身边的各种(旁系),他在感情上似乎也没有微词,精神上也没有幻灭,是很机械的,当然各种妖怪的造型和武器都很特色,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对于他的性格变化的轨迹就终止了。相对来说,《霍比特人》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
谈到现代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吴刚说中国近作很多,“但有一个倾向,就是商业社会的消费主义的影响,商业气息很浓厚,技术流,出来设计战争的,脑子里在想怎么改成电影和游戏,夸张地说战斗力,必杀技,但这些东西,就像衣服一样是外在的,不能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跟人物性格成长没有多少关联。《霍比特人》里主人公是探险的故事,但同时也是成长的故事,一个本来胆小怕事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有气魄和责任,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而我们的作品很多没有写出魔法的精神。”
托尔金1972年去世后,他的很多其他作品陆续到2000年才被整理好发表,世界各国他的粉丝购买各种译本来纪念他。吴刚说:“很多人想知道他的地位,我觉得跟金庸的地位相似,金庸是现代武侠小说风靡中文读者,当然金庸是不可能拿诺贝尔奖的,因为他们写的都是类型小说,就像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一样。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求知是人的本能,人天性探索未知,对别人的文化多一点了解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