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将颁奖 终审评委谈展望

2013年08月17日10:15  南方都市报
郭采洁 郭采洁
黄渤 黄渤

  明晚(18日),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将与您相约在泉州,共同见证三地华语电影在过去一年多创造的亮眼成绩。

  13年,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一路成长,记录着华语电影及华语电影人历年来的光影足迹。从2012年到2013年,华语电影迈步走出不同轨迹:投资和宣发不到3000万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在去年贺岁档中刷新一个又一个票房数据,以12 .6亿元内地票房漂亮收官;《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等国产影片陆续拿下数亿票房,有人认为中国电影导演圈面临重新洗牌,也有人为中国银幕数急剧增长而欢呼。不少人说,这是中国电影乃至华语电影最好的时代。但紧随其后,《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第一二部)组成的“富二代”迎来排山倒海的骂声,但一样收获亿元票房,《小时代》更掀起了超乎想象的争议,那些怀揣着“电影内容为王”信念的人不得不心生质疑,外界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电影观众群体年轻化的趋势。

  在本届华语电影大奖颁奖前夕,南方都市报采访了多位提名人和参与终审的重量级评委,听听来自三地电影人和资深观察者对华语影圈的这些新景象的理解。在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跨入第13个年头之际,谈谈自己对将来的展望。

  获提名人篇

  郭采洁

  ●提名:最佳女配角、观众票选最受瞩目女演员

  ●作品:《爱》

  “华语电影票房不断刷新纪录,中小成本电影也有好报,我认为,就好好享用难得的(票房)井喷现象吧!成熟的市场就该百花齐放!无论初衷是什么!到头来也只有好作品能穿越时空。票房奇迹是必要的强心针,让人不只做梦,还敢造梦。三地电影人,实践电影语言没有隔阂!从共同创作过程中,看见各自好的,吸取自己没有的。谈及对未来华语影坛,希望让世界想听我们说故事!”

  黄渤

  ●提名:最佳男主角

  ●作品:《杀生》

  “票房不是电影的全部。对这种类型片来说如《泰囧》,它其实是反映了我们市场对类型片、对喜剧的饥渴程度,包括其他的类型片。在成熟的电影市场里面,应该是有很多类型的。我们可能以前很缺少这种东西,而这又是观众非常喜欢的,所以就有了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再次明确了踏实做好类型片的重要性。”

  齐溪

  ●提名: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员

  ●作品:《浮城谜事》

  “华语电影票房高企,是好事。有票房说明电影产业有戏。我更希望有各种各样的观众,类型片、文艺片都有自己的观众群。也不能因为票房压力饿死类型片文艺片。反正观众的需求和开阔的品位是需要长期培养的。作为华语影坛一个年轻的参与者,我希望能作出一些贡献,比如有质量的表演和谦虚地为人处事,还有就是希望各种电影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也会为此有责任感地努力的。”

  程耳

  ●提名: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新导演

  ●作品:《边境风云》

  “我觉得票房好起来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这个市场本身已经放大了。我最近会准备拍一个新的片子,题材上我自己都没有特别设定,我还比较爱写剧本,所以还会自己当编剧自己导演。”

  特别提醒

  《华语电影20 12》电子版半价预售开始!中国最具专业性的电影评选──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一年一度的华语电影年鉴新鲜出炉!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影评人为您全面回顾2012年的华语电影。本书将于19日上午十点更新为足本。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之终审评委篇

  每年,华语电影传媒大奖都会邀请内地、香港、台湾三地评审对上一年当地公映的华语片进行投票讨论,前后需要经过初选、复审和终审三个环节。8月18日的电影传媒奖颁奖礼,除了星光熠熠的明星嘉宾外,背后劳苦功高的评审团部分成员也将到场。关于评审团内部火花四溅的讨论,我们先前已经曝光过(详情请见7月25日南方都市报娱乐版),这一回,诸位评审们将用敏锐的触觉和洞察力分享他们各自眼中的华语电影圈。你会发现,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居然能碰撞出那么多极其有意思的观点。    

  观察

  焦雄屏:观众群年轻化不等于电影就要一味迎合

  焦雄屏已经是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多届评审。她说,经常在内地台湾两岸跑来跑去的她,对于过去一年华语电影的格局变化有着很深的感触,她说:“以前我们在一个重点城市戏院,电影评价非常重要,知识分子和喜欢电影的人,就能发挥重要的影响性。但现在电影产业当中,戏院增加太多了,撑到三线四线城市,催生了新的电影消费观众群。

  因为这种大规模的产业上片下片制度,电影开始变成一个行销、宣传、公关在搅合的产物,本来是意见领袖的“公知”和一贯概念中的美学全都靠边站。以前大片是靠大明星和大资本,它博的就是大片的新奇感,现在连这个都不需要。炒作一些产品化或物质感或者某一个概念,就会像互联网病毒变成一个全国性的事件。但很可能就是华丽其表、败絮其中,《富春山居图》和《小时代》,都是这个典型。”

  “《小时代》像市面上的时装美容杂志,有一堆精美的印刷却缺乏资讯;《富春山居图》像路边摊捡来的集合很多阴谋的连环画的中间一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是焦雄屏对这两部电影的形容。从《泰囧》到《小时代》,在这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焦雄屏觉得这实际上经历着“巨大的质变”:“《泰囧》还会给你讲个完整的故事,它的完成度、表演、故事是合格的,但后面这几个片子感觉是公关、宣传、院线操控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相信传统电影价值观的人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就已经靠边站了。我希望公民力量再起,希望这个社会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沉沦下去。”

  大家都说观众群体年轻化,焦雄屏认为电影仍应具有引导性,“网络时代年轻人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有自己的愤怒与忠诚度,但因为他们的文化历练不够,文化比照值不够,消费经验不够。我觉得有发言权的大小问题的。文化是心灵上的东西,公众意见很重要,这将来是牵涉到整个社会文化教育程度的问题。”

  石川:不能爷爷拍电影给孙子看

  对内地华语电影圈的风云变幻,在石川看来,电影商业市场的主力军已经在朝着年轻化的方向转移。“一个代际的更替慢慢显现出来。”这个代际更替不仅仅表现在徐峥、赵薇等新导演的崛起,还同样表现在《小时代》带来的年轻观众群体的变化。“中国电影市场面临重新洗牌,不管是导演创作主体,还是作品类型。前几年很明显感觉到主打是动作片,如甄子丹前几年的《叶问》。这两年就是青春、爱情、偶像,青春现实题材。这就能看出很大的问题。未来的张艺谋是谁?领军人物是谁?现在很难说,要靠时间来验证。冯小刚50多岁,张艺谋都60岁了,不能爷爷来拍电影,孙子来看。现在主力观众都是年轻人,80后都老了,90后成主力了。50后拍电影给90后看,这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吗?主流商业片的导演一定要年轻化。”

  在石川看来,内地一批成熟大导演即使保持创作,产量也不高,应该考虑移居幕后担任监制类型的工作,“可以像香港那些大导演一样,给年轻人担当监制,多给那些年轻人机会。香港一些大导演几乎全做过监制。我呼吁内地大牌导演多做扶持年轻人的工作。”

  陈志华:内地导演和北上香港导演都找到些出路

  评委陈志华看到了香港电影人在做了超过十年合拍片之后开始有成果,“过去十年,香港演员导演北上,一直在磨合。他们一直在做实验,到底怎样才可以既迎合内地市场,又保持自己擅长的,然后回到香港,观众也能接受。我觉得今年看到了结果,如王家卫《一代宗师》,杜琪峰《盲探》和《毒战》,《毒战》是有趣的,完全没香港资金,但制作是香港团队。香港电影人开始摸出一条路,怎样拍出我自己擅长的东西。譬如《激战》也让我很惊喜。导演如何将一个故事移到南方,在澳门发生又用了合拍片的规范,做到自己擅长能发挥的故事,这是好事。固然内地导演开始转新题材,同一时间香港导演也在找一些出路。”

  展望

  焦雄屏:在灰色空间获取利益的“本土创作”就不好

  “比方说,今年入围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麦兜当当伴我心》,有给我惊喜。原来通过麦兜真的是看到香港大众文化某种活力,可以看到代表香港很本土的价值。我觉得大华语产业的崛起,会在香港、台湾、新加坡产生两种创作形态,一种是赶紧向大华语区投降,争取内地的市场,因为大家都很有分享的意图和野心。另外一种就是反正我也抢不过,那我朝着本土(发展)。香港的“朝着本土”有很多不好的方向,比如说色情、暴力,反正放弃内地我就拍一些内地过不了的电影,从这样一个灰色空间获取市场利益。《麦兜》不一定有很大的内地市场,但是它把很多有香港特色的香港文化发挥在里头。台湾有些电影走民粹方向不同也不错,当然也有很不好的,无厘头的、只讲台语的、只用一些台湾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的生态词、粗口,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有的朝着本土发展就丧失了美学或者文化观瞻,这种我们就不喜欢。”

  石川:主流观众人群变化,中国电影只会越来越俗

  中国电影票房如今动辄过亿。石川认为最大推动力是市场的规模比五年前十年前要大。而北上广城市等中心地区的电影市场已基本饱和,二三线城市银幕数开始迅即增长。“观众人数增长是随着银幕数增长的。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空间主要是二三线城市,所以未来的增长趋势决定了中国电影主流观众的口味,跟白领精英不太一样,越来越草根化。像《泰囧》、《小时代》这种电影会越来越多成为市场的主力。直白地说,中国电影只会越来越俗。这是市场发展的格局决定的,跟创作本身没有关系。整个华语电影格局应该形成互补的局面。内地市场要做大,银幕数要增长,观众数要扩大,很简单,现在全国2800个县级市,只有十分之一有电影看,百分之九十的县级市看不到电影,先做大再做强。香港电影是找到自己新的身份和角色定位,一个是在内地商业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成为华语电影走向国际口岸和先锋。台湾电影,作为港台华语片的补充,自身的样式类型应该更丰富。”

  陈志华:寄望香港电影题材更多元化

  “虽然最近《狂舞派》呼声高,它是小成本制作、纯粹香港资金,但还未到看到可以开启新局面的趋势。我寄望香港电影能有多元化的题材。香港电影相对于内地和台湾的不同就是,内地电影可以完全以内地市场做支持,人口够多,市场够大。香港电影一直以来,很难纯粹由香港本身支持来考虑,要考虑其他地方能否接受。香港导演需要做好的事情如何可以在考虑外地市场的同时也守住香港的风格。”

  焦雄屏:台湾著名电影监制、前金马奖主席、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

  石川: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电影学博士。

  陈志华: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电影文化中心(香港)顾问委员会成员。

  B01-02焦点

  采写:南都记者 朱燕霞 实习生 鲁雪婷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