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池》导演孙渤涵:草根导演怒上

2013年09月18日18:30  综艺报
《一座城池》 《一座城池》

  文/王玉舒

  因为《小时代》和郭敬明[微博],网络上热闹一时的口水战让很多人“躺着中枪”,比如韩寒[微博]和孙渤涵。至于韩寒,几乎每一次郭敬明有点儿什么风吹草动,总有人会生拉硬拽上他:而孙渤涵,则是因为他执导了根据韩寒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座城池》。该片将于9月18日登陆影院。

  草根导演

  “那些事其实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咱们还是多聊聊我的电影吧。” 31岁的孙渤涵看上去比同龄人多几分成熟与从容。“端过盘子砌过墙,卖过保险卖过唱,摆过地摊甚至卖过女士内衣……”没读过大学的孙渤涵干过的工作,多得连自己都数不清,对于“那些年”他用一句话来总结“干过很多事,但没有干过一件坏事。”

  17岁应该是在象牙塔享受着美好的校园时光,而考上大学的孙渤涵却选择“混社会”。他说自己的青春就是“打架、看书、听摇滚乐”。当时弃学的决定让家人急疯了,父亲扬言不读书不给一分钱,孙渤涵揣着自己兜里的几百元“体己钱”踏上了“不归途”。

  孙渤涵在离家4年后成为一家商场的部门经理,并拥有两家服装店,“月收入2万多元”。但他认为“年少得志”往往不是什么好事。他开始过着一种内心膨胀,甚至几近无聊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看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将他“救赎”。“我完全被这部电影击中,开始自省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他最终做了一个比17岁那年更疯狂的决定——卖掉服装店,辞掉工作,跑到北京,当起“北漂”。

  与韩寒的那些事儿

  如果从别人那里听到孙渤涵的故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努力、执着、乐观”等字眼,但当活生生的“草根翻身记”摆在记者面前时,却多少有“失真”之感。2011年香港亚洲电影创投会上,关锦鹏[微博]曾宣布要将韩寒的小说《他的国》改编成电影,但之后便杳无音信。而同样是那时候拿到韩寒另外一部同名小说《一座城池》电影改编权的孙渤涵,则率先把影片推上大银幕。

  很多人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导演万分好奇。但孙渤涵对此事的描述只有一句话:“整个过程挺顺利也挺容易。”看到记者脸上略显失落的表情,他又补充说:“我和韩寒都是年轻人,他可能比较认同我的想法,就把版权卖给了我。”不像之前谈起17岁时的滔滔不绝,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他显得相当淡定:“真的没有太多故事发生,如果实在好奇,我可以编一段让你很入迷的故事。”话已至此,记者只好作罢。

  因为韩寒,电影《一座城池》不免会被人拿来与郭敬明的《小时代》做比较。但相较于郭敬明对《小时代》的力挺,韩寒对《一座城池》始终保持沉默。 “我们很清楚,从宣传的角度,应该向看重韩寒的人强调‘韩寒’和《一座城池》,但要让韩寒本人站出来大声吆喝,并不现实。” 该片的发行及宣传方剧角映画创始人兼CEO梁魏表示。 而孙渤涵则认为“韩寒能把他的小说改编权交到我手里,已经是最大的支持了。”

  对话孙渤涵——80后导演该站出来了

  《综艺》:为何想把《一座城池》改编成电影?

  孙渤涵:近几年国内电影产量不断提高,而电影的类型却都差不多。两年前我开始尝试从青年作家的小说那里寻找灵感,偶然看到了《一座城池》这本书。这本小说的人物、情节设置、讲述方式等方面几乎是为我要做的电影量身打造的。整个小说,包括其中每一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均符合我对电影的想象。我想办法找到了韩寒,然后就获得了电影改编权。

  《综艺》: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哪些改编和调整?

  孙渤涵:小说《一座城池》的主题其实更多的是对民族劣根性进行赤裸裸地展示。而电影《一座城池》,更多专注于对80后一代的性格成因和人格缺失进行深入探讨。

  《综艺》:为何想要去表达这样的主题?

  孙渤涵:社会变革、教育制度、生活环境、父辈的价值观遗传等,这些造成80后这代人的人格在形成过程中有先天的缺失。他们中有很多人,表面上看是一个成年人,其实内心根本就没有成长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不在如何抱怨和改变外界与别人,而在于自省。现在这代人中拥有自省能力的人太少了。

  在电影《一座城池》里,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城池,它冰冷、坚硬,防御能力非常强,对外面的人来说看上去很危险,但住在这里面的人会觉得很安全。现在人和人之间,心和心之间,每个个体之间都有严重的隔阂,互相之间没有信任。当然,我会把这些隐藏在电影中,不愿意看到这些的人,会觉得这是一部好玩、开心的电影。其实,观众有这一瞬间的满足就可以了,我不想在电影中有太多生硬说教。

  《综艺》:你如何定位这部电影的类型?

  孙渤涵:一部商业娱乐电影,但会比其他电影多一点人文思考。影片与喜剧或一些常规的类型电影又不太一样,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气质,很难用哪种成熟的类型去简单概括它。

  《综艺》: 预告片最后打出“9.18怒上”,“怒”做何解?

  孙渤涵:主要是受网友启发。当时做观众调查,在回答“想不想看这部电影”时,答案有期待、想看、不想看……还有“怒看”。我看到这个

  词就乐了。它表达了一种非常直接,非常饱满的情绪。此外,80后导演该站出来了,都30多岁了,市场要允许我们去表达对电影的新想法。

  《综艺》:对年轻的创作者来说,你觉得现在的市场环境更好了还是更严峻了?

  孙渤涵:更严峻了。现在大多数的资源和资金掌握在60后、50后一代人手里,我们之间有很明显的代沟,比如去与他们谈投资很难。如果现在80后这批导演还不站出来,就没有机会了。再过10年,等90后一代人起来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市场环境和创作环境就会比现在好很多。而且到那时候电影的资源和资金大多数掌握在70后一代人手中,与90后一代人的意识形态比较接近,更愿意帮90后一代。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