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华谊合作模式:让冯导品牌撬动海南地产

2013年12月27日09:49  时代周报
冯小刚与葛优 冯小刚与葛优

  《私人订制》首映当天中午,葛优吃饭时对冯小刚[微博]说了这样一句话:批评也好、骂也好、赞美也好,说好说坏,都是对这事儿操了心了。冯小刚后来琢磨,觉得“这是一个导演应有的心态”。

  冯小刚2013年贺岁片《私人订制》在正式公映前邀请基金经理和投资者看片,次日(12月18日)华谊兄弟[微博]股价跌停,19日再跌5.78% ,两日市值蒸发超过47亿。在华谊官方看来,两者是否有直接关系还有待商榷—类似情况的跌停也曾发生在《1942》身上。随之而来的如潮骂声,进一步影响了该片的口碑。很多人说“冯小刚这次是纯粹糊弄观众”,“《私人订制》就是抄《甲方乙方》”,“整部电影就是三个小品段子”。电影里的台词“成全自己,恶心别人”成了对冯小刚自己的批评。

  从1998 年的《甲方乙方》开始,中国内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冯氏贺岁片是中国多年来最受大众欢迎的电影,冯小刚本人也被冠以“贺岁片之父”的美名。这一次,靠口碑起家的“贺岁片之父”栽在了“贺岁片”的口碑上—尽管冯小刚说“甲方乙方当年被删的有加到《私人订制》里”。

  “影评出来,有人说这部电影非常垃圾,有人说在电影院里睡着了。我相信可能的确会有人睡着,但肯定是以偏概全了。作为导演要尊重市场,尊重观众的各种声音。我觉得葛优的那句话,对我来说特别好。”在12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私人订制》的路演现场,冯小刚开门见山,更似在说服自己。

  “屁股决定脑袋”

  “12月19日《私人订制》的首映零点场,取得1100万票房—此前最高的《画皮》点映数据600万元左右,创下了华语片首映全新纪录。今天上午《私人订制》的上座率是30%,过去一般美国大片上午的上座率是15%。这也说明经过了昨天晚上,一些观众看完后迫不及待向朋友推荐了。”冯小刚迫不及待地“汇报”成绩,试图扳回一局,他甚至忘了主持人问他的第一个问题。

  一旁的葛优则为老搭档帮腔,“贺岁片就图一乐呵。把电影看得简单一点,高兴就行。不高兴的、像我这样失眠的,在电影院能睡着也不错”。

  常常“创造票房纪录”的冯小刚正处于自己的“镀金时代”。冯小刚电影是华谊影视业务的“中流砥柱”,其个人薪酬也在数年间水涨船高。将由他执导的马年春晚,也被认为是“被人们认为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届春晚”。

  《私人订制》原本同样备受期待。

  有媒体称“华谊被资本扯掉了底裤”。但就在“看片会”前一天,资本市场其实对《私人订制》寄予厚望。多位电影圈及资本市场人士对电影的票房预期均在10亿元级别。12月6日至16日,华谊兄弟累计涨幅逾30%。

  《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牛文文在微博上评论:“听说,《私人订制》排了68%的院线时间,所以肯定票房过N亿;还听说,这电影的植入广告收入已经超过电影制作成本,所以未上演已赚钱—一个产业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它的末日也就不远了。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大公司大明星的居高临下,看到他们对商业模式和收入的精细娴熟的操作,唯独没有观众。”

  也有鸣不平者。影评人周黎明[微博]是为数不多者认为“《私人订制》瑕不掩瑜,主要是因为它的批判现实性。事实上,我是在别人对他批评声越来越大时,才开始慢慢喜欢上冯氏作品的,因为我觉得,他的喜剧是装的,笑料背后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他”。他的评价随即引来了网友的口水围攻。

  曾执导讽刺电影圈内事的《疯狂的导演》的宋阳则对“电影植入过多广告”表示理解。“导演很多无奈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有时屁股确实决定了脑袋。其实导演也讨厌植入广告,但这是市场经济。而且我可以跟你说,多数广告合同都会注明各种要求,比如在某某时间要出现多长时间产品,并且出现关键词。合同就是这么写的,导演不执行,制片人和出品人都不干了。”

  “像冯导这样的大导演,或许几百万的植入广告他还有选择的权力,因为同等价格竞争较多,如果遇到千万级的广告植入,或许他也没有了选择的权力。”宋阳对时代周报记者补充道。

  冯小刚-华谊模式

  华谊最赚钱的电影大多都来自冯小刚,虽然口碑遭遇滑铁卢、股价动荡让王中军所料未及,但从商业角度考虑,《私人订制》实际并未让人失望。

  在今年11月上海的一个广告行业论坛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时代周报记者查询上市公告中,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的名字分别为“王忠军”、“王忠磊”,华谊未回应两人是否改名)便表达了对《私人订制》吸金能力的厚望。正是这次的发言,引发了舆论中“《私人订制》广告植入达8000万”的说法。

  根据时代周报记者记录,王中军当时的原话是:“《私人订制》的植入广告创造了所有电影的最高纪录,之前我们有一部电影是8000多万现金的植入,而这部戏已经超过那部戏了,这个数字我们团队说别说,希望还是留一点空间。我估计未来(想)要更多的钱(广告)吧。”不过华谊兄弟集团公关负责人曹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华谊官方并未披露过《私人订制》植入广告收益,具体数据应以今后公告披露为准”。

  回溯过往的冯小刚电影,《手机》植入广告获利仅700万元、《天下无贼》达到4000万元、《非诚勿扰》时已高达5000万元。《私人订制》植入广告包括剑南春、红牛、珍爱网等十多个品牌,广告数额或将创下冯小刚个人导演作品的新纪录。

  与此同时,华谊授权北京卫视在2014年1月推出一部名为《私人订制》的大型季播电视真人秀,据悉第一阶段总中标额超过1亿元,其中冠名权售价4500万元。此前王中磊称,除了收取授权费外,公司还将参与节目收益的分成。

  众所周知,华谊以影视业务为主导,根据华谊2009年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在电影业务方面,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电影,在报告期内累计实现票房分账收入18896.50万元,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华谊兄弟坦承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2010年,《唐山大地震》上映25天票房便破6亿,同年12月22日上映的《非诚勿扰2》有一半票房算入2010年。据当年媒体信息披露,华谊兄弟2010年的票房纪录为17亿元。2011年全年,华谊卖得最好的电影依然是上一年末上映的《非诚勿扰2》,国内票房为4.7亿元(并不全部计入当年收入)。在冯小刚几乎缺席的局面下,根据华谊兄弟2011年年报显示,“电影业务收入下降67.02% ”。

  冯小刚与华谊的合约也体现了其非凡意义。冯小刚是华谊签约导演,与大多数导演与华谊的合约不一样,冯小刚算华谊的员工,只给华谊拍电影,而且不管有没有电影出来,他都要从华谊领工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影视制作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像冯小刚这样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是影视公司的“核心产品”,华谊用这样的合约确保了对冯小刚作品的所有权。如今,这一模式被其他影视公司效仿。“比如光线跟宁浩工作室签约,无论宁浩是否有作品,光线每年都需要向其工作室支付500万元。”他说。

个人片酬涨了50多倍

  冯小刚与华谊的合作模式是五部电影一个合约。最新的“五部约”从《1942》开始计算,冯小刚本人确认“还有三部没有拍”。此外,在华谊每年投资的非冯小刚电影作品中,冯小刚至少要在其中一部中署名艺术总监或监制。

  为华谊创造价值的数年间,冯小刚自身的身价也水涨船高。1997年拍摄《甲方乙方》时,葛优片酬60万,冯小刚片酬只有葛优的一半,但在固定片酬加票房分成模式下,他最终拿到117万;《夜宴》和《集结号》都带给他上千万的收入;《唐山大地震》拿下6亿多票房,冯小刚拿到了创纪录的6000万。15年间,其片酬涨了50多倍。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编: Zan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