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独行侠》:看大片是怎样炼成的(2)

2013年05月21日08:58  新浪娱乐 微博

  “这个角色其实在之前的故事中都没有,是这个电影版本原创的,为的是给影片增添一些女性元素,也让故事变得更复杂,”露丝告诉我们,“她和独行侠的哥哥丹-里德还有个儿子,就是你们刚才看到的那个小男孩。”

  好莱坞钟爱英国演员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英国演员来说模仿美国口音是第一道关卡,而对露丝来说更具挑战性的是她还得模仿德州人特有的南方口音。“这其实对我来说不是第一次,之前在《欲望号街车》里我就用南方口音演过戏。”她说。

  没过多久,片场的演职人员开始再度调动起来(场务们则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下一场农舍内的戏即将开拍,遗憾的是由于农舍内空间有限,无关人员一律不得入内,我们的第一个片场探访也只能到此为止。这时,迈克尔和随行的迪士尼工作人员找到我,一会儿我将有机会和军火师哈里单聊。

  “他是台湾人,你们可以用中文爱聊多久聊多久。”迈克尔笑着告诉我。

  初访地狱之轮和中国伟哥

  回到大本营之后,我们终于有机会探索整个营地。这里的面积约相当于两个足球场,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负责服装、道具和演员化妆(主要为临时演员)的后台区,负责场景建筑设备、现场照明等大型器材的区域以及休息、餐饮和厕所的后勤区域。说到后勤,在片场这种类似房车的移动厕所有一个很好听的英文名字,叫“Honeywagon”,粗略估计营地里有不下50个这样的“蜂蜜车”。

  稍事休息后,迈克尔建议我们现在就去地狱之轮先睹为快,主要是因为现在那里正空着,没有演员也没有设备,加上天还很亮,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等晚上开拍后几百个人会涌入那里,加上天黑,你们能看到什么都不好说。”他说,“而且因为要拍摄,你们能站在哪儿不能站在哪儿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于是一行人穿过营地,步行了大概10分钟拐过一个山丘,眼前的场景让人恍如隔世。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不算宽敞的小径,两边排满了大大小小总共有约30个帐篷和展台,其中有占卜屋、杂货铺、类似马戏团的怪胎秀、杂技舞台、露天酒吧等等,小径的一头是一个真正的2层楼的房子,和周围的帐篷比起来可以算是个豪宅,而另一头则是一个被架在高空的一截铁路,形成了一个高达5米左右的巨大拱门,有趣的是这一截铁路的上面居然还有一个火车的车厢,当然是19世纪早期的那种。这个“拱门的边上”还挂了一个牌子,上面用粗犷的风格手写了“地狱之轮”(Hell on Wheels)几个字。

  整个场景看起来就好像是19世纪初的北京三里屯,当然要加上很强烈的狂野西部风格。再一次的,面前这个如此穿越的场景却和周围的环境如此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反倒是我们这些“游客”是现场最突兀的元素。

  这会儿的片场除了两个工作人员外并无他人,我们可以随意走动,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来观察细节。不得不说,好莱坞对于道具的细节追求名不虚传,诸如蜡烛台、酒瓶子商标、堆在角落里的原住民小饰品等在片中可能一晃而过甚至根本没机会入境的小东西都具有充足的说服力,所有进入眼帘的东西都没有道具的那种现代工艺的质感,仿佛它们都来自于某个博物馆。

  剧组的视效顾问马克-麦克里很热情地迎接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地狱之轮”的由来。“这个名称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当年在西部拓荒大举修建铁路的时候,这个类似移动马戏团的步行街会跟着工程队前进,因为修筑铁路的工人需要各种娱乐和消遣。”马克说,“这里包括怪胎秀、酒吧、小商店、占卜屋、药店、妓院等等,总之工人们在铁路上赚了钱,就在这里把钱花掉。小径尽头的那个大房子就是个妓院,在片中由海伦娜-博纳姆-卡特饰演的角色经营,不过她的戏份其实已经拍完了,妓院的主要内景并不在这里。”

  从这个解释来看,地狱之轮的准确翻译应该是“轮子上的地狱”,拓荒时期的美国西部远离现代文明,可以说就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社会,想象一下这里挤满醉醺醺的壮汉、各种连体婴、阴阳人和侏儒,还有衣着暴露的妓女,加上他们会跟着铁路的轮子迁徙,这个名字到的确很生动。不过据马克说,关于地狱之轮的真实详细记载非常少,也找不到什么照片,因为那个年代在这个环境下不会有个书生或者摄影爱好者突然出现在这些人群中做纪录,牛仔们也无法拿出手机玩自拍,“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浮夸,但电影都要对这些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戈尔对影片其他的场景都有很强的掌控力,但他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来打造地狱之轮,”马克向我们解释,“所以我们可以随意发挥,但前提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做到符合那个年代的特色,你们看到的东西都是专门为了这个影片做的。”

  一个细节很好地反映了剧组对于细节的执着,在小径尽头我看到了一个卖中药的棚屋,当年在西部修筑铁路的有大量华工,这显然是剧组不会忽视的元素。棚屋的所有道具都充满清朝时期的中国特色,坛坛罐罐上都用繁体中文标明里面放置的材料,其中大大的“壮阳”二字格外显眼。我的同行们对这些中文显得很好奇,纷纷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听到我的解释后,他们称之为中国伟哥。虽然手写的繁体中文和古汉语已经显得非常地道,但并非没有瑕疵,在一个横向写的标签上,“寿茶”二字是现代的从左往右写,而不是右向左。不过这对于以往经常用一些乱码来代表中文的好莱坞来说已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错误。

  服装的学问和彪悍的晚餐

  天色渐晚,迈克尔带着我们返回营地,并介绍我们认识了剧组的服装设计潘妮-罗斯女士,这位来自英国的大姐负责了所有《海盗》影片的服装设计。潘妮告诉我们她为《独行侠》设计并制作了约600套衣服,分别给92名有台词的演员,平均每个人大概有6套衣服。

  “服装的管理也是个很大的挑战,”她说,“特别是在这个影片恶劣的环境下,衣服的磨损率极高,一般来说这都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一件服装道具的损坏都要报告给折损部门,这样将增加额外的成本。所以我带了几百个线团、纽扣等材料到片场来,我的助理就负责随时为磨损的戏服修修补补。”

  除了这600套亲自设计并制作的戏服外,潘妮还租借了1200套戏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如果有时间我当然想每一套都自己设计,但这根本不可能,所以背景演员和远景角色的戏服都用租借的。”她说,“租借一套花费300美元,而我自己做一套则要花费500-600美元。”

  潘妮的另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随时为临时变更的想法做准备,很多时候戈尔会在现场对一些服装不满意,或者要求更换颜色等等,这对于服装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节约成本也想尽办法,”她拿起手边一定19世纪时期常见的女性礼帽,“比如有一次戈尔对这顶帽子的颜色不满意,他就要求换一顶。但我们所做的是,把帽子拿回帐篷,用染料把它从黑色染成了棕色又拿了回去,他就觉得好多了。”

  即使是投资过2亿美元的大片,钱也得这么一分分省着花。

  服装同样要讲究时代的准确性,因为即使是19世纪,服装的风格也是逐年演变的。“人们对于西部牛仔的都有很深的传统印象,但其实深蓝色的牛仔裤是里维斯先生在1880年才制作的,早期美国政府一直用在囚犯的身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平民化,”她看看四周,几位男的同行差不多都穿着深蓝牛仔裤,“现在深蓝牛仔裤已经无处不在。但在影片中你绝对不会看到。”

  对于其他的平民或者达官显贵、原住民的服装,潘妮表示她研究了大量的史料和照片,不过这工作依然不轻松:“因为拍照片的时候,人们都会盛装出镜,我们需要知道平时他们都穿成什么样。怎么才能看起来真实自然。另外就是多样性,你不会看到有两个人撞衫的情形,在有限的时间内制作600来套要体现出真实性、多样性的服装并非易事。”此外,潘妮还为影片中出现的大量华工制作了戏服,“他们的其实相对简单,因为华工们来到这里后穿着的是他们传统的衣服,而且之后的100年时间里也基本没什么变化。”

  说到服装设计,当然不能不提演员中的潮人约翰尼-德普,潘妮表示,德普参与了大量自己“戏服”(汤托赤裸上身,所以主要是形象设计和饰物)的设计工作,事实上他是设计的主导。“德普在设计方面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潘妮说,“我们绝对不想让汤托变成一个马背上的杰克船长,德普是一个演什么是什么的演员,他的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编: 应声虫)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