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阿方索:太空站放了回力鞋

2013年11月19日11:02  南方都市报
导演阿方索·卡隆在天安门前留影。 导演阿方索·卡隆在天安门前留影。

  在《地心引力》中,中国的天宫一号、神舟飞船成为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最后的救命稻草。阿方索·卡隆和他的团队细心地建造了这个很多中国人都不太熟悉的太空舱,乒乓球、弥勒佛像、水稻、汉字……就因为这些,《地心引力》迅即和中国影迷拉近了距离。  

  影片与中国元素甚有渊源,今天又正式要在中国上映。赶着近期好莱坞电影明星频频访华的热潮,阿方索·卡隆导演也来到中国做宣传。11月17日,他踏足这片神舟大地。在开始车轮战的工作通告之前,阿方索·卡隆到访了哪些地方?哪些景致吸引他驻足观赏?请跟随南方都市报记者的独家镜头,一起去捕捉。导演说,他一直希望这部电影能早日在中国上映,“特别想看到影片最后中国观众脸上的表情。”

  导演对话

  看好了,他还在太空站放了双“回力鞋”

  52岁的阿方索·卡隆看上去依旧帅气挺拔,温和的外表下隐藏了让人着实惊叹的实力。从《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类之子》再到这次的《地心引力》,他都获得了赞誉和敬意。难得访华,除了游览感受一番帝都风情外,导演最重要的工作昨天(18日)才正式开始。昨天上午,阿方索·卡隆率先在下榻的酒店内接受了包括南方都市报在内的数家平面媒体的采访。看完《地心引力》,有人好奇中国的天宫、神舟缘何会成为“大救星”,有人对3D技术狂点赞,有人不满足故事过分简单,也有人从它引申的各种解读想到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方索都细细回应了这些话题。

  一枚彩蛋除了天宫和神舟,导演还把回力鞋放到电影里了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在片中,中国的天宫一号、神舟飞船拯救了女主角,让她得以重返地球。让中国元素承担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剧情设计需要还是说为了讨好中国观众?

  阿方索·卡隆(以下简称阿方索):早在剧本制作阶段我们已经把整个事件地图画好了,当然那会儿出现的太空站也就是哈勃空间望远镜,还有国际空间站,另外一个就是天宫和神舟了。那时好莱坞对中国市场还没有如此疯狂,但中国近年的太空技术的确是走在最前面的。

  南都:在中国太空舱里有很多细节的展现,这些中国元素是想象还是有专门的中国航天科技部分的顾问?

  阿方索:我们确实有顾问的,我们在太空站里想表现有人存在。还有一个细节,大概四五年前(中国)国内非常流行一款网球鞋(回力),我自己也订了一双,我把那个回力鞋放在里面了,但可能是机器摆位的问题,不知道成片有没有显现出来,但我确实是放在那里了。

  南都:如果你有机会去太空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阿方索:如果有机会,我想请求中国政府在下一次任务中把我送上去。如果真到太空的话,第一件事就是低头看一下地球母亲,看一下那些天地雨水,看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不像是在地图上,是被颜色分开的。

  一种质疑故事太简单?结局太光明?“这就是我想做的”

  南都 :对于一部重量级商业 特 效 的电影而言,90分钟的片长感觉短了点,这个片长有经过调整吗?

  阿方索:有一场戏确实没有了,但不是剪掉的,是没拍完,当时感觉到那么拍可能不实际。这个故事本身就是非常紧凑的,一起合作编剧是我的儿子(乔纳斯·卡隆),整个概念是他提出来的。这是非常紧凑紧张的故事,我们想给人突然一下进去,突然一下出来的感觉。我们希望观众完全投入于影片的视觉画面里。我们可以跟影片中的演员一起,共同感受这次旅程,跟演员感同身受。

  南都:这部电影在获得盛赞的同时,也有部分质疑认为故事太简单,结局太光明。你如何看待这种声音?

  阿方索:故事这么简单是故意的,因为我们就想做一个简单的故事,减少故事里的复杂元素。把故事元素简单化,观众才可以把自身的经历放进这个故事中。至于结尾,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整个结尾本来就是想这样的,这个角色重新脚踏实地在地球上。我不喜欢为了复杂、为了深刻让她死或者怎样,因为这是“重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将来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因为她降落在荒野当中。要是改了的话,那就是另一种故事,但那个故事不是我想讲的,如果要迎合那些不喜欢这个结局的人,这件事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南都:根据现有的科技水平,如果现实出现同样的事件,你觉得宇航员的存活率是多少?

  阿方索: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希望能忠实于现有的科技和物理原理,但可能里头稍微绕一点弯,不能百分之百符合现有科技,如果这个事情真的发生在太空的话,可能宇航员就活不了了。我们想讲一个幸存的故事,不管在太空,或者在海难或者是流失于荒野,所有幸存者的心理历程是非常相似的。

  一位领路人“很多人都说不可能,只有卡梅隆跟我说可以拍出来”

  南都:在技术上,你觉得《地心引力》和《少年派》谁的3D更出色一些?

  阿方索:不能说谁好谁坏,两种是不同的技术,都对3D技术进行了发展,但两部电影有一个相似的地方是,如果没有《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先生开启这道大门,我们是不可能完成的。

  南都:卡梅隆导演说“《地心引力》是影史上最好的太空片”,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阿方索:卡梅隆导演这么说我非常高兴。开始创作时,很多人说这么拍不可能拍出来的,只有卡梅隆跟我说可以拍出来的,但是需要发明自己的器材,所以在这个方面非常感谢他。

  第1站

  机场 12:45-13:10

  蓝天白云,准点降落,帝都当天太给力了。导演的航班于12:45抵达,15分钟后,南都记者已经顺利见到他本人。噢,墨西哥人太不怕冷了!感觉穿得有点太清凉了。

  第2站

  故宫 15:30-16:20

  故宫15:40就是停止入场的时间了!时间紧凑,正常要逛三四个小时的行程只好压缩到一个小时内了。

  在一名导游、两位保镖(一中一外)、三位片方工作人员以及跟拍机器的陪同下,导演游故宫迎来普通游客的一些注视。宫殿、石阶、图腾……碰到感兴趣的景致,他会拿个手机拍一拍,偶尔还要把镜头移向在跟拍的摄影师调戏一番。也许是职业使然,在拍摄时,还要摆个手势,分析一下现场灯光,“我站这个方向,那个(自然)光从这边打过来比较漂亮。”

  阿方索一路上问了许多个问题。“故宫是哪一年建造的”、“故宫在末代皇帝之后和新中国之间即军阀混战时,做什么用”、“每个宫殿做什么用?”、“当时有多少个人?”、“储秀宫住的是什么人?”……导游说这位游客问得比较细,是一个很细致的人。

  第3站

  观礼

  16:40-17:02

  距离降旗还有一点点时间,所以导演先在天安门广场上晃悠一圈,跟马路对面的Chairm anM ao(导演称呼)合张影,远眺一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16:57就到了降旗仪式。围观者众,导演即使是183cm的个子,也得时而踮脚看整个过程。

  当日难得帝都出现蓝天白云。阿方索导演对南都记者说,他对中国文化一直都很感兴趣,这是他第一次来这个国家,他说:“当我走出机舱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感觉太美妙了。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生机勃勃的文化,它不是留存在博物馆的文化,它是活着的。”

  “神器”揭秘

  正如卡梅隆所鼓 励 的 ,阿 方索·卡隆要拍成《地心引力》,必须要发明自己的器材。而剧组真的鼓捣出自己的“神器”,制造让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

  制造“太空”:巨大的、可以任意调光的灯箱

  片中的太空画面,绝大部分是电脑生成的。但常规的绿幕拍摄无法达到导演对运动长镜头的光线需求,加上演员如果花太多精力应付身体上的反重力运动就会影响面部的表演。于是,摄影师卢贝兹基和视效执导韦伯发明了一个大灯箱。外形酷似一个中空立方体,高6.7米,宽3.3米,箱子内部由196个面板组成,每个大概70厘米长,配备4096个LED灯泡,可以投射任何需要的光线或颜色并且可以在任何速度下改变。卢贝兹基举例:“如女主角布洛克吊在威亚上作360度旋转,实际上她只是站在灯箱内,灯光转动,是灯箱内的摄影机在‘天旋地转’;又比如,当你把镜头拉近至桑德拉的眼睛,有时你就能看到那里面有个地球在转动。”这里头还有机器人相机的功劳!鉴于这部“神器”过分“技术流”,咱们就先不费这个劲去解释它了。

  模拟“失重”:像控制木偶一样的“12线系统”

  对了,最容易想到的是在水中模仿失重的画面。但在演员在水中的表情与在太空中是截然不同,水中折射的光线也给后期制作带来很大麻烦,于是在水中拍摄的镜头只用于演员在太空舱滑行的动作参考。实际上,两位演员的绝大部分失重状态的戏是用“木偶原理”和最先进的电脑后期技术联合制造而成。这套装置叫做“十二线系统”,它用12根线连接演员身上的数个系点,可以推动布洛克灵活地在任何方向或角度向上或向下,给予其悬浮和支持。这套装置需要业界控制木偶最好的艺人加入。人偶控制艺人罗宾·姬佛说:“在木偶的世界,我们能够以优雅和有力的方式打破在地面上的物理规律,找到运动的自由,这是其他方法都不能做到的。” 采写:南都记者 朱燕霞 实习生 鲁雪婷 发自北京

(责编: 素雨)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