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焰火之谜:怎么样才能成为大赢家?

2014年02月28日18:25  南都娱乐周刊
《白日焰火》剧照《白日焰火》剧照

  《白日焰火》在柏林包揽金熊银熊两项大奖,这让很多人相当诧异,有人说柏林不过如此,有人说这家伙真是幸运,但不管如何,把一部电影推到柏林最高领奖台,没那么简单。

  文_张海律

  谜题

  得奖前

  好多人甚至没看过这部电影

  2月13日,《白日焰火》在柏林的媒体场首秀,并没获得太好的排片优势。相较有着1600个座位的电影宫,附近CinemaxX7号厅603名的观众容量,实在太小。小一半的影院,倒没有妨碍各国媒体记者和影评人去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电影放映中,笑点本来就低的西方观众,也因开头不久廖凡饰演的张大力笨拙抓捕嫌犯的动作,而善意地哄堂大笑;电影结束后,有德国本地记者对影片的置景地哈尔滨产生了兴趣,“那个总在下雪的地方是哪?不怕你们怎么想,我就喜欢看反映中国阴暗面的电影。”

  其实,这个总容易被拿来与东野奎吾小说《白夜行》比较的电影,一点都不阴暗,甚至根本不太悬疑,不必担心观影时身旁的讨厌鬼非给你剧透。电影诚如导演刁亦男所说,“还呈现出很温暖人心的感觉,就像片尾大片天绽放的焰火,比夜晚的更美,更富有真正的希望,真正的温暖,真正的复苏。”当然,对那些总试图从故事、环境、配乐以及艺术性升华结尾里看出点隐喻的西方记者,只要是来自意识形态相异国度的作品,再是怎样漂亮地向黑色电影致敬,他们也会极度牵强地去和政治、社会扯点阴暗关系。

  所幸,在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并没有记者太纠结于隐喻。除了国际电影节中国导演“必答题”的审查问题,只另有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国女记者,针对桂纶镁扮演的冰美人吴志贞,好奇导演会不会借鉴了《聊斋志异》的故事?现场的刁亦男也被这个极有想象力的解读哽住一阵,才借着西方类型电影里常见的蛇蝎美人,去差异化地阐述这个角色。不过,现场问题不够多不够尖锐,也是出席发布会的记者人数有限所致,绝大部分时间段,多语种同传现场,都成了说着中文的自己人交流时间。不得不承认,即便此次电影节涌入大批华语军团,但除去好莱坞明星参演电影和主场作战的德国影片外,其余作品真的很难引起稍大一些的国际关注度。

  这也是《白日焰火》最佳擒获金熊后,西方媒体人大跌眼镜的原因,他们好多都还没看过这个电影的。

  场刊

  被《少年时代》甩出太远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同样是在2月13日亮相,比《白日焰火》早了4小时。耗费12年光阴,专注让伊桑·霍克和帕特里夏·阿奎特带着两个小演员,去表演、呈现成长历程的精雕细琢方式,实在太打动人了。也让大批还沉浸在这番“光阴的故事”中的观众,很难再去接着吸收下一部风格和气质都完全迥异的好电影。于是,赶场看了《白日焰火》的大多数人,或许只是赞美几句,“这部中国电影还不错,但金狮奖无疑已敲定了《少年时代》。”次日,林克莱特神片的口碑还在发酵,场刊《SCREEN》也为《少年时代》打出远远高于其他竞赛片的3.7分(满分4分),而作为华语竞赛片最高分的《白日焰火》也仅获2.3分。

  工作人员

  狂喜,却不得不谦逊

  当然,电影节颁奖从来就不是能够量化的奥运赛事,它只是为人们建立一种赌徒心态,让大家都去关注只有几个人拍板的结果。根据很多电影节的经验,影评人口中的最佳影片,很少能是评委会的最终选择。不过,《白日焰火》剧组也不敢就着这种“经验”而做过高幻想,当颁奖夜前被要求留到闭幕式上走红毯时,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这意味着至少能拿一座银熊奖。片方工作人员也在微博上流露着欣喜之情,却也谦虚地认为金熊还是拼不过《少年时代》。

  媒体

  忽然意识到重要性

  与此同时,电影节赞助商的几位中国工作人员坐在休息间里,还聊着“听朋友说《白日焰火》是个大烂片”。接着,廖凡影帝的消息传来,休息间的职员们哑口无言……

  几个小时后,各奖项获胜者纷纷亮相记者会。林克莱特非常大度地表示自己只是热爱拍平凡人物的电影,“而拍电影从来就不是一项竞赛。”刚开始,还有中国记者面对外媒祝贺时,纷纷为《少年时代》鸣不平,但又旋即意识到《白日焰火》的大获全胜,更有决定性意义,它对缩在边缘的中国独立电影太重要了!刁亦男和廖凡捧着金银双熊压轴登场,“不好意思,我还没回过神来。”没有一句话的官方概述性解释,只有状态非常舒服的失魂出窍。

  规则

  怎样才能成为大赢家?

  《白日焰火》在柏林包揽金熊银熊两项大奖,这让很多人相当诧异,有人说柏林不过如此,有人说这家伙真是幸运,但不管如何,把一部电影推到柏林最高领奖台,没那么简单。

  采写_本刊记者 刘倩 张燕

  营销方式 并不想做独立制作

  据该片营销方光合映画副总经理郑玲和本刊记者介绍“该片在剧本阶段时导演找了很多大公司想进行合作,从他想找大公司合作来看,这个片子并不完全冲着文艺的调调去的,导演在拍两部电影之后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平衡商业性,他想注入更多的商业元素,并不想做独立制作。”在接到《白日焰火》这部片子的宣传时,其实是在项目的前期,光合映画并不知道影片会送去柏林,更无从知道得奖。所以前期是牢牢做好电影的品质感包装,包括受好评的预告片、海报都是“磨”出来的。“对营销公司来说,能参赛柏林并且获奖是好事,但是我们更在意是自己本职工作有没有发挥最大效力。”郑玲说。中期影片成型后,对品质有了评估后,光合映画就与片方做好了两套营销方案,一个是参展柏林,另一个是不能参展柏林。郑玲告诉本刊记者:“参赛柏林后,我们信心还是比较足的,认为入围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对电影的营销是从影片宣布片子入围柏林电影节开始正式启动,有质感的海报、预告片也在电影节期间陆续发布”。

  电影节方向 为什么选柏林而不是戛纳?

  《白日焰火》的监制沈暘主要负责电影的海外发行和电影节事务。她告诉周刊记者,因为刁亦男此前的作品《夜车》在法国有不错的反响,所以最初剧组是计划报名戛纳电影节。后来考虑到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全部是大片的天下。“柏林,或许是一个好的契机。”知道电影选择了柏林,戛纳电影节方面还特别遗憾。

  沈暘至今记忆犹新,接到入围通知的时间恰好是冬至,当晚十二点左右,柏林的电话来了,“从此以后,每天晚上要处理一堆一堆的文件。”沈暘觉得,必须要在去柏林之前就确定好电影的海外发行公司,因为这会对影片在海外的宣传、包括在电影节期间会对评委的影响都会产生意义。因此,冬至过后,沈暘便开始积极主动地寻找海外发行公司,2014年1月15日,柏林电影节正式公布入围名单,“立马有四五家公司写了邮件给我。”最终,剧组还没有到柏林,便确定了由Fortissimo来进行电影的国际发行。Fortissimo帮助剧组做了电影节期间的宣传策略,电影节期间,《白日焰火》成为最忙的一个剧组,有国际发行、国际公关,也有国内的宣传。因为电影放映接近电影节后期,市场相对人气减弱,针对这个情况,Fortissimo公司临时问组委会要了两场市场放映,口碑相当好,在影片全球首映前,已经卖出四个国家和地区,获奖后,在三个小时内,发行公司收到超过16个国家和地区的购买需求。迄今为止,这部电影的海外版权卖出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宣传力度 比同期华语片大很多

  在柏林电影节期间的《白日焰火》作为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自然要加重宣传,片方请了专业的公关公司,衔接片方与组委会的联系以及协调国外媒体的采访安排。国内宣传方这边做的更多是将在柏林电影节发生的事很好地向国内媒体传达,覆盖演员采访,于是在国内门户网站对于柏林电影节的呈现上,确实《白日焰火》的宣传力度要比另外两部同在主竞赛单元影片《无人区》和《推拿》大许多。

  柏林偏好

  “发现导演”

  柏林电影节虽然起源较晚,但其在艺术上对先锋导演以及电影新思潮的勇于接纳,让柏林电影节在2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与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并驾齐驱,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罗德·夏布罗尔这些当时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发起人,都是柏林电影节的赢家。对于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这些柏林的宠儿而言,欧洲电影的新思潮曾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最初创作,为此他们大胆告别中国电影传统守旧的讲故事方法,兴许让柏林觉得既熟悉又惊喜。

  新导演拿金熊几率

  1988年以来27次柏林电影节,其中最大奖最佳影片金熊奖获奖者,新导演(三部作品以内)的获奖次数为12次,占比例为44%

  华人评委“照顾”几率

  1988年以来27次柏林电影节,其中华人担任评委(或主席)的人数达20人,共17次,占比例为63%

  华语电影获奖几率

  1988年以来27次柏林电影节华语片入围主竞赛单元次数达23次,得奖次数为20次,获奖几率为87%

  华语面孔

  对于新视野的偏爱在柏林电影节中显而易见,自《红高粱》在柏林大放异彩开始,因为国内没有分级制度,逐渐成气候的中国年轻电影人似乎也找到了展现自己的平台,为中国电影献出金熊的柏林自然成为中国电影人的福地。从此,几乎每一年中国电影都和柏林电影节有着割舍不断的缘分,柏林早就成为中国电影人最好的朋友。

  华人的柏林主竞赛单元轨迹

  1988 张艺谋 《红高粱》 最佳影片

  1989 吴子牛 《晚钟》 评审团特别奖

  1990 谢飞 《本命年》 杰出个人成就

  1991 田壮壮 《大太监李莲英》 特别鼓励奖

  1992 张曼玉 《阮玲玉》 最佳女演员

  1993 谢飞《香魂女》最佳影片 李安《喜宴》 最佳影片

  1994 吴子牛《火狐》 特别推荐奖(摄影)

  1995 萧芳芳 《女人四十》 最佳女演员 王颖 《烟》 评委会特别奖

  1996 李安 《理智与情感》 最佳影片 严浩《太阳有耳》 最佳导演

  1997 蔡明亮 《河流》 评委会特别奖

  1998 (未得奖)

  1999 (无入围)

  2000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评审团大奖

  2001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评审团大奖 林正盛《爱你爱我》最佳导演

  2002 (无入围)

  2003 李杨《盲井》 艺术成就奖

  2004 (未得奖)

  2005 顾长卫《孔雀》评委会大奖 蔡明亮《天边一朵云》 最佳艺术贡献奖(剧本)

  2006 金培达《伊莎贝拉》 最佳电影音乐

  2007 王全安《图雅的婚事》 最佳影片

  2008 王小帅 《左右》 最佳编剧

  2009 (未得奖)

  2010 王全安 《团圆》 最佳编剧

  2011 (无入围)

  2012 卢茨《白鹿原》 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

  2013 (无入围)

  2014 刁亦男《白日焰火》最佳影片 廖凡《白日焰火》最佳男演员 曾剑《推拿》艺术贡献奖(摄影)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编: 云会)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