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学术年会召开 电影人发出好声音

2012年10月29日07:27  京华时报
李前宽
王大方
赵卫防
杨真鉴

本报记者张沫摄

  10月27日至28日,以“电影:文化力和影响力”为主题的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此次年会为期两天,设有开幕式、主旨演讲、四场高峰研讨、三场圆桌研讨、三场学术沙龙等十场研讨交流活动。

  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对学术年会“走出博物馆,走进最高学府”给予了充分肯定。鲁炜在致辞中表示:“只有文化力才有影响力,只有影响力才有竞争力,只有竞争力,才谈得上软实力。”他就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电影和谐竞争力的发展提出四点意见,同时强调北京的电影创作应该以“原创、当代、北京”为核心关键词,打造出具有故事美、画面美、表演美、音乐美的电影品牌与电影精品。

  □开幕式

  热运行与冷思考结合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了前三届学术年会,在此基础上,今年又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了本届年会,回顾了中国电影产业在新世纪的新发展,共话电影的“文化力与影响力”。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担任议程主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丕民,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庞微,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导演丁荫楠,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导演李前宽,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电影基金会副会长翟俊杰,导演章家瑞等领导及嘉宾出席了活动。

  张丕民指出,中国电影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如何构建中国电影文化的现实问题,“真正在一线的创作者,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出现。因为他们热运行,停不下来。因为热运行,所以需要有冷静的思考。今天恰恰来了非常多的电影学术界方面的专家,就是这些人在冷静地思考中国电影的文化力和影响力。”

  他认为,本次年会应当打造出一条有效的、连接一线创作者与学者的通道,把热运行的创作与冷思考的研究真正结合起来,让电影人整体都能深刻认识到文化力、影响力的重要性,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影视作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鲁炜期待电影出精品

  鲁炜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力量,只有文化力才有影响力,只有影响力才有竞争力,只有竞争力,才谈得上软实力。

  他就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电影和谐竞争力的发展提出四点意见:第一,讲好电影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第二,强化科技的运用,提升中国电影的表现力;第三,深化合作,扩大电影产业的辐射力;第四,造就名家大师,增强电影精英的号召力。

  现场,鲁炜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们的电影人都在奔命。我为他们的奔波、为他们的辛苦而表示崇敬,有时候我挺欣慰的,有时候我又在想,你拍100部,没有一部在世界市场上能够打开的,这样的比例不是我们的初衷。我期待着精品,精品,再精品。”他强调,北京的电影创作应当以“原创、当代、北京”为核心关键词,打造出具有故事美、画面美、表演美、音乐美的电影品牌与电影精品。

  鲁炜表示,他天天都在为此思考和期待,“我就像一个服务生,在服务着一个贵宾,这个贵宾就是电影人。我天天在旁边转,你需要我做什么?我一怕打扰他,二又想做好服务。我天天战战兢兢,天天就想服务。我要的就一件事,两个字:精品。”鲁炜当众承诺,只要大家能有好的创意,拿出精品电影,他愿意为他们当服务生。

  □高峰研讨

  开幕式和主旨演讲后,主办方随即展开了四场高峰研讨,分别是——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叫座、叫好、叫响——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转型期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中外电影中的文化表达方式。

  电影:文化与影响力

  呼唤电影界的“莫言”

  在“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高峰论坛上,丁荫楠、李前宽、翟俊杰、冉平等嘉宾结合电影实践成果,把脉当下的中国电影,发出响亮的文化呼唤。

  李前宽认为,电影产业的上游有文化来引领,才能在下游体现出影响力,文化力与影响力相辅相成,二者合力方能造就电影的未来。国产电影必须根植在中国文化的土地,把文化传统吸取过来,同时要包容、吸纳,通过电影和世界对话。

  李前宽特别指出,电影说到底是人学,塑造人物形象始终是核心价值。李前宽表示,中国电影被认为没文化,原因在于在年产几百部的电影中,几乎没有能够让人叫好并且有票房的电影。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龚达发认为莫言获奖肯定了当代文学的价值,打破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古代文学的传统。而现在的电影和当代文学相似,都有些信心不足,报纸应该多出好的电影评论,促进电影发展。他说,只要不断跟过去的自己比,“电影界的莫言”会很快出现。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应该勇于“与狼共舞”

  在叫座、叫好、叫响——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高峰论坛中,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大方从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冲击出发,指出中国电影走出去要勇于“与狼共舞”,积极参与国际的竞争合作,整合国际电影资源来发展中国电影。王大方认为,中国电影既需要技术型综合人才,也需要培养电影大师,“如果我们有一批卡梅隆那样的人才,将来肯定会有大作品”。

  麒麟影业副总裁杨真鉴对中国电影现状较为乐观。他认为,好故事的核心在于文化价值的再造。中国电影应该在技术和与观众互动方面多加努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做出符合时代的电影,“即使不能超越一步,至少也要超越半步”。

  转型期中国电影文化传播

  无影响力文化则没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认为,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都应当被视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事业。他指出,中国电影对外文化传播,是伴随着武侠电影的发展出现的。总体而言,这种传播效果仍比较弱,没有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深度或者广度。

  导演金铁木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少。”他希望中国电影产业链上的所有人都能够对一部具体电影的关注既涵盖文化,又包括影响力,“有文化无影响力,则文化没有意义。有影响力无文化,这样的电影就是纯粹赚钱的商品”。

  中外电影中的文化表达方式

  让老外看懂中国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社会与经济研究所教授颜海平从中美的差异谈起,分析了电影文化表达的内涵。她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对于差异的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含量,在于这个民族对于世界的想象和主动介入。

  编剧、导演陈苗以自己在留学美国期间拍摄三部短片为例,分享了她对电影文化的观点。她认为在西方环境中讲述中国故事,存在着身份的表达问题,电影创作者需要思考如何用中国的表达话语,让外国观众看懂中国故事,这是中国电影文化表达的最终目的。

(责编: sisi)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