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长江七号》:华语商业电影史上的典范(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9:35 新浪娱乐
(三)高屋建瓴的导演功力 (1)导演视角的宽广和深入 《长江七号》的拍摄背景不再局限于香港,其实自从《少林足球》开始,周星驰()就已经逐渐淡化港片色彩了,他不仅仅是站到了华语片的视角和立场,而且影片更多的深入到作为一切核心的“人”的关怀当中。我记得著名音乐家谭盾曾经说过:最早从湖南到北京,通常会以湖南的眼光看北京,从北京到纽约,就会以北京的眼光看纽约,现在回来一看,才知道自己其实本该更早地以“人”的眼光看世界。周星驰,同样如此,他在目前的华语电影圈是为数不多的把眼光着力于“人”的电影人之一。因此,影片的港片气质也几乎在一夕之间荡然无存,这一点对于注重周星驰作品香港地域特色的观众来说也许难以接受,但是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周星驰在“模糊化人物背景”这一点上表现得既不生硬,也不造作。他所要抓住的只是那些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劳作的手、盛饭的铝饭盒、奔驰的蟑螂、饭后的水果、破旧的鞋子、苍劲有力的背影、成绩单、玩具、宠物狗、贵族学校、美丽女老师、单亲家庭、重复的教诲、美好的幻想……这些元素完全谈不上任何地域背景的表现,与以往以香港为拍摄地时注重的生活化细节截然不同,但是《长江7号》胜在以情动人,父子之间感情脉络的扎实描写弥补了整体生活背景的缺乏。《长江7号》也许表现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周星驰在有意识地减少港式特色的电影语言,而谋求更大众化、更世界化、更加人本化的表现方式。很多人看了之后,竟然慨叹周星驰敷衍了事,很伤心有这样肤浅的评论。这也许能解释《长江7号》的故事是何等简单,它就是一个童话,加上了周星驰一贯的小人物信念,是一部倾注了周星驰堪称大师心血的作品。周星驰作品的终极价值观显示出他多年如一日的这种悲悯和济世的情怀,难道没有人为此感动。 “北京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巡展”的宣传册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小狄这样的民工子弟)刻骨铭心地从这个城市的一个轻蔑的眼神、一句羞辱的玩笑中体会到了城市的拒绝与冷酷。这种落差注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隐患。真的难以想象,这个全国数千万的群体,生活在城市而又得不到城市的认同甚至受到排斥,面对长期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挫折,将会最终长成一颗什么样的大树。”周星驰的《长江七号》至少对这个问题提供了影像化、轻松式的解读,同时也在影片中寄于了太多令人温暖的期待。 周星驰作为一个导演在《长江七号》中透露出来的能力,除了他驾驭商业电影的娴熟程度,我相信还是他骨子里的社会责任感,那种爱心和励志的情怀,实际上就是每一个家庭需要寄托给孩子的这样的一种情怀。这个东西我觉得更重要。周星驰似乎是最没有什么压力的人,他创造的经典太多了。但是,这部电影让他快疯了,为什么是这部?这证明他太过投入了,他拍这部戏,无论是在技术角度还是电影所要传达的温情角度,都能够做到这样的收放自如,就冲这么一点,每个人都要向他特别致敬。做特效的大片拿着自己的投资,跑到欧美去给人家送钱,给人家机会培养队伍,你们几个高票房导演扪心自问,惭愧么?你们何时有此担当和胆识?是周星驰勇敢么?就他敢拿香港技术博取世界市场么?都不是,周星驰知道,如果香港和整个华语电影工业基础没有成长,那么以后我们还会有这个工业么?如果我们都拿出去,自己的人还吃不吃饭了?都说周星驰在商言商,一切以商业为出发点。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周星驰在默默的为华语电影工业铺设的道路应该是里程碑式的。他接过了徐克手中的几乎泯灭的火种,精心呵护将其燎原。我们不仅看到了“先涛数码”的成长而且也看到了“万宽视觉”的崛起。在《鲁豫有约》的录制现场,周星驰说:“能不能想一个不要特效的电影剧本?”万宽老总立即反对:“我们要吃饭。”多么直白而又无奈的要求。我相信这两家特效公司的老板一定是对周星驰又爱又恨,爱的是周星驰拿到了资金扶植他们成长,恨的是周星驰变幻不定、近乎苛刻的制作要求。他从来没有说我要为华语电影贡献什么,但是他的确为华语电影工业贡献了太多。 (2)血统纯正的商业电影出自谁手? 还不得不从文隽说起,他说如果周星驰要向斯皮尔伯格致敬,那么斯皮尔伯格一定说免了……。我非常怀疑他的出发点,不知是讽刺挖苦还是奚落嘲笑。幸好,周星驰和我们都习惯了这一切。其实周星驰自己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致敬”的事情,有什么作品是献给自己心中的偶像的必要么?都是给观众的,观众喜欢才是拍摄电影的初衷。那些所谓致敬也只是媒体热炒以及发行公司包装的概念而已。说白一点,在“抄袭”争议的问题上,被称为“智商最低群体”的发行公司想不出什么比“致敬”更好的词汇来诠释周星驰对斯皮尔伯格的敬仰与偷师,说是“恶搞”似乎又不能冠在这个华语影坛的大师级人物身上,说“抄袭”又败坏了喜剧之王的名声,势必伤害到自己的投资回报。因此,“咻”的一下“致敬”就来了,好无聊,但是一点都不好笑,只能说他们对于周星驰本身的无知。至于他们无知到哪种程度,我就不必再次拿周星驰以往的电影一一注解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致敬”这个词基本上也和“抄袭”变成了一个意思,而周星驰自身完全不能理解这个词汇在大陆语境下的含义。总是被一些居心不良的记者绕进圈套。不过他的诚实让别人无话可说“《长江7号》虽然和《功夫》隔了3年,但其实没有筹备3年这么久,中间两年我偷懒,把时间浪费了。在我看来一年一部电影是个很合理的时间,好电影就是能卖钱的电影。对不起,这个标准听起来很庸俗,但是在电影院放的电影,只能用商业的标准去衡量。” 《长江七号》是一部商业血脉比较纯正的贺岁电影,这种血脉是那种含有过多个人表达情怀和貌似商业的导演的作品所不具备的。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无能的小人物周铁,自己不能完成的梦想需要下一代小狄传递下去的故事。“传递”几乎涵盖了这部电影的根本出发点,与观众心理上契合度无疑远远高于《集结号》和《投名状》(blog),似乎更加符合一个和平年代百姓真正需要的精神以及娱乐诉求。这部电影所倡导的价值观才是真正主旋律的价值观。不是说爱国就是主旋律,爱的含义有多种,但是核心就是爱。我想一个不能好好正视爱的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永远强调宏大和变形的爱,实际上并不符合主旋律的真正要求。我想我们的国民更加需要这种传递爱的载体吧。在这一点上《长江7号》默默的在把这个要素加进了周铁、小狄以及“七仔”……角色的思想当中,传递给每一个家庭。 我们需要这样的“小电影”,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古今战争或者其他纯粹显摆主角的电影,我们今后的电影产业走向什么地方,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现在证明近几年所谓的大片,那些玄幻色彩浓郁却无法看到老百姓心里的电影,是多么地可笑。浪费了那么多资源以后却仍然不能唤起中国电影下一代对电影的思考和贡献,那就是失败。而周星驰正好有这个能力和胆量,挑战了现在日益低迷的电影业,为其新的拓展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就好像当年卓别林开创的无声电影史界,小人物的鼻祖。 我不得不承认,周星驰电影中的真、善、美地诚意表达在整个华语电影界应该是高处不胜寒的创作人之一了。第五代导演们的集体透支,以及信誉透支之后的迷惘和无奈,第六代导演大多还是在挖掘非常态的人性、从更多反面揭露和昭示社会的病、人的病,但是真正从正面,从积极健康一面出发的创作人有几个?成功的又有几个?我所说的“血统纯正”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为什么周星驰说那些简单的东西不好拍,拍好了更难。周星驰的主旋律是从小人物的视界出发,周星驰对于小狄的说教也是那么的朴素,不吹牛、不说谎、不打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不就是你我的父母说过的吗?《长江七号》表达的一个重要道理那就是“贫贱不能移”,面对“很黄很暴力”大片电影圈,正面树立积极人生价值观的作品若不是落入窠臼,便是苍白无力。当中国人在翘首仰望着美国人那些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人观念的寓教于乐时,能够在华人的影片中看到这样的创作理念,我们何尝不能赞赏和欣慰?我们现在才发现,做了最平凡的事选择了最普通的路,反而是选择了最少的对手,我非常难理解为什么大家不敢认真一点有诚意一点做“主旋律”。说实话,“主旋律”的不是不多,能及《长江七号》者的确寥若晨星。作为一个观众,我多么希望中国电影界这样的星辰多一点,再多一点,哪一天满天繁星,“星爷”便可退休了。
【长江七号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