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枫还是走了。如果对整个事件的本质做个概括的话,那就是:一个34岁的年轻生命突然夭折了。
回想过去的一周,高枫的病情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北京某报曾发表评论称“明星病危约等于娱记‘节日’”,此言绝对是对某些媒体和娱记状态的真实写照!众多记者过去的一周在协和医院A级一病区“蹲点”,拼命炮制各种“猛料”,有对病情和某些隐私的猜测,有
对陈芝麻烂谷子琐碎旧事的开采……规模称得上铺天盖地,言辞更是不乏溢美之处,唯独缺少理智与冷静。
最令人费解、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从高枫入院之日起,绝大多数媒体都是用“娱乐新闻”版面围着高枫事件转。
普罗大众站在圈外,出于对高枫真正的关心也好、出于对娱乐圈的猎奇也罢,他们的想法和疑惑,在传统媒体上再次缺席。
娱乐圈怎么了?文艺界怎么了?明星们的身体是否都那么脆弱?这几个问题也许是许多人在听闻这一事件时的第一反应。其实,在这个众目睽睽的圈子里,有那么多的常青树,历经风雨,榜样般地立着:且不说巴金、文怀沙都已经百岁高龄,当34岁的高枫在病床上吹着呼吸机的时候,北京人艺十几位七八十岁的老艺术家正在舞台上排练他们新近就要推出的剧目。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那么,“死去何所道”呢?无论是七年前的张炬还是两年前筠子的去世引发的震荡,很快已经过去。这也让我相信最晚在高枫的葬礼之后,人们会逐渐淡忘过去这一周所发生的事情,阵痛和冲击可能很快就消失。很多年轻人还是会对自己的生命进行破坏性的开采和挥霍,他们还会头照摇毒照吸酒照酗。
高枫在34岁的年纪突然夭折,至少应该给我们一点启示,这就是无论你是谁,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更加健康。
这就是高枫事件为我们敲响的警钟。文/王磊[原载于《北京电视周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