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辛弃疾这句词里,我们为曹文轩教授说的80后作者作品“秋意太重,满纸苍凉”找到了先例--原来宋朝年轻人也有“秋意写作”的“时尚”。
不过,不论哪个年代,“秋意重”,都只是或多或少的一部分人。其实按年龄分文学上的派别,看起来有点儿像中小学生数学竞赛。80后大多数作者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受
前人影响较重。对于具体作者而言,也许他受70后作品影响多,也许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也许受西方18、19世纪影响……写作风格自然都有所不同,视野也不同。也许80后写的比50后还“老气横秋”呢。
作家梁晓声说:“过早的走进人生的秋季,是伤害一个人的写作才华的。”我却不认同。写作需要激情,秋意同样也是种“激情”。摆摆颓废苍凉的姿态,在许多人眼里是最时尚的,就当是写作练笔也好,反正写作的路还长着呢。对于人生经历尚浅的80后作者尝试各种方式,在写作上放大各种心理感受,也许出于内心也许出于形式,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当然心灵如果真的完全荒芜了,是写不了东西的,这另当别论。
按年龄分,我也算80后作者,我也承认有时自己的写作忧伤。说80后作者强说愁,倒不一定是“强说”,人是情绪化的,谁也不是对方,谁知道到底有多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年轻人的愁,虽比不上经历了人生大风大浪后回顾人生愁苦的极致,但年轻人也有喜怒哀乐,写作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心灵的宣泄,忧伤沉重流向笔端,留给内心的也许就全是轻松快乐。写作往往爱“生活在别处”,现在年轻的时候,向往深刻;也许将来尝尽许多人生苦难后,开始描绘欢乐人生。
不过忧伤不代表颓废,也不见得是秋意重。写忧伤的人,也一样有良好心态。写作是私人化的,我所说的也只是我的特例。谁也代表不了我,我也无权代表任何人。
在我看来,无限憧憬未来的年轻人遇到现实的不如意,豪情壮志一下子化为无有的强烈的落差,既而沮丧反叛,导致了种种情绪都是很普遍的。颓废情绪的蔓延,这不光是80后的问题。也没什么可焦虑的,乐观再乐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80后的现在进行式就是青春,秋意只是小插曲。
80后的许多朋友都常常担心,80后的一些作品给社会带来的印象,会造成对整代人的不良印象:另类,愤青,滥情……许多舆论也在忧虑国家未来栋梁何在。其实,每个人都有眼睛,看得清身边发生的一切。看多了武侠小说的人也不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在打打杀杀,看多了80后作者颓废作品的也不会以为80年代这批人,都如此不堪、垮掉。其实,主流都在阳光的生活,认真的工作学习,忙碌而沉默。历来只有非常态的声音才更能引起关注和争议,独特性才能吸引人也是不争的事实,勿把文学当现实,就行了。
想到多少年后,回过头来看我的这篇文章时,也许会为自己的幼稚而汗颜,可是,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呢?
喜怒哀乐,都见证着青春的存在。悠晴(北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