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新京报》文娱时评专题 >正文

评论:唱歌需要“在别处”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6:36 新京报

  如果我说许巍是一个以个人气质而不是以具体音乐取胜的歌手,不知道会不会招来人们的反对之声。

  但以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控制力来看,只有那张《在别处》是让人们耳朵真正为之惊艳的,到后来的《那一年》以及《时光漫步》,许巍招牌式的“忧伤”力量就开始“蜕变”,进入“元素半衰期”了:感觉泛滥缺乏锐度;歌词苍白不知所云;旋律和配器方面也缺少
专业要求和真正的想法……其实类似这种灵光一现、后劲不足的情况,内地很多歌手都遇到过;但如果把这问题的原因简单归于商业社会的冲击或者音乐理想的倒退,那是陈旧而不负责任的论调———歌者最初的出发点和对音乐的理解才是导致“蜕化”的最根本原因。

  我们都说“歌以咏志”,这句话里的“志”绝不只等于私人感情,而“咏”更是需要用大量热情、学习和积累来解决的技术层面问题。就前者而言,如果歌者的声音承载的仅仅是本人的情绪,它就总有一天会疲倦,忧伤的力量就总有一天会“蜕变”。

  对于听者也一样:如果你的音乐让所有听众感受的切入角度都是一样的,那他们总有仰脖子仰累的一天。

  所以唱歌的人们需要放弃自己的感官世界,需要选择“在别处”,需要学会站在更高的位置歌唱人间情绪,这样才会在至深的点上打动听者。要达到“更高的位置”,磨练技术增加技巧是惟一途径,那就像酿酒,要大量的葡萄发酵到一定时间,才能凝聚成琼浆玉液。

  如今许巍的第四张作品《每一刻都是崭新的》马上就要发表,我还没有听过,但从媒体的各种报道中已经可以看出,人们仍然是关注他的个人气质和故事胜于音乐———这样的批评也许对身处商业力量包围的许巍有些不公平,但我想只有从更严格的音乐角度自我要求,这个曾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歌手才能从“忧伤”能量不断蜕变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

  又或许对所有唱歌的人来说,这个道理都适用。王春晖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许巍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