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条“万人签名力挺《可可西里》冲奥”的消息,说的是青年新锐导演陆川执导的国产新片《可可西里》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上映之后,好评如潮,许多影迷纷纷支持《可可西里》冲击奥斯卡,于是一块“万人签名牌”出笼,到笔者写这篇文章之时,全国据说已有2000人签名。但非常遗憾的是,张艺谋的作品《十面埋伏》早前已由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报名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一个国家只能有一部影片参赛奥斯卡的前提下,有关人士担心会出现“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局面。看了这条消息,我觉得很有意思:某些国人还真把奥
斯卡当奥运会了,看两部国产大片为一个小金人“狭路相逢”,让我想起了《十面埋伏》里刘德华和金城武两兄弟为了一个盲女章子怡争风吃醋、反目成仇的可笑场面。是啊,戏里戏外的情节居然“遥相呼应”,不知一向足智多谋的“老谋子”作何感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洋彼岸一年一度的奥斯卡争霸战就把敏感而好奇的国人搅得心绪不宁,首先是各大报刊就像商量好了似的,一齐心甘情愿为那位与我们非亲非故的“奥斯卡大叔”免费做广告(而且是在颁奖典礼前半年就这么干),往往抓住一条消息,不分好坏,不加选择,就一个劲儿地猛炒起来;至于各家电视台也是不甘人后,有门路就直播,没本事的也要弄个实况剪辑“撑撑门面”,一时间,一台三个多小时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国人眼中简直变成了电影界的奥运会,你不重视它,似乎就显得你跌份儿,没水平!
其实,我们当中兴许不少人不清楚,奥斯卡金像奖并不是国际电影奖,它充其量只是美国国内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电影评奖,跟我们中国的金鸡奖“长得很像”,只不过人家资历深,名头响,属于“老字号”,而且他们的评奖更商业一些。奥斯卡的评奖范围也十分有限:尤其是一些主要奖项,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男女主角奖,只给美国电影及一些英语国家生产的影片“开绿灯”,至于法、意、德、俄等电影大国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工作者是没有资格在这些大奖上与美国佬一较高低的,因为那位神秘而高贵的奥斯卡大叔非常“小气”,他只给涌入这座艺术殿堂的众多外来人士安排了一个小小的座位———外语片奖,而其他金光闪闪的荣誉则不容许外人轻易染指的,所以历届奥斯卡颁发的最佳影片清一色是英语片,万人瞩目的影帝影后桂冠绝大多数也被美国演员摘走,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的许多国际级影星,由于不曾在银幕上讲英语,没有在美国本土拍过片,只好对这两个人人称羡的王冠、后冠望洋兴叹了!这就是奥斯卡“地方保护主义”的一面。它不同于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后者显然要宽泛得多。
另外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位让全球电影人顶礼膜拜的“奥斯卡大叔”尽管打出的是艺术评奖的旗号,实际上走的却是商业挂帅的路线,据说奥斯卡的主办单位———美国影艺学院就曾对其下属的会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要求他们不要把最佳影片的砝码押到一些曲高和寡、卖座欠佳的“艺术片”身上,这实际上是将有浓厚个人风格、艺术上标新立异的“作家电影”拒之门外了,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诸如《歌舞大王齐格飞》、《大马戏团》、《环游地球八十天》、《金粉世界》、《芝加哥》这类花里胡哨、粉饰太平且质量不高,为大多数影评人所不屑的歌舞片、喜剧片能频频受到奥斯卡的青睐,一而再、再而三地荣登大奖宝座,而不少像《公民凯恩》、《大独裁者》、《发条橘子》、《出租汽车司机》、《刺杀肯尼迪》等一大批大胆针砭时弊且青史留名的电影精品却屡屡名落孙山了。
这些年来,中国的电影人也开始奏响了向奥斯卡进军地锣鼓,然而时运不济,总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卧虎藏龙》严格意义来讲不算国产片)于是输不起的思想又把某些国人的心理搅得不平衡起来,据说某著名导演在他新片“呱呱坠地”之时就当众立下了“不拿到奥斯卡誓不为人”的军令状,其慷慨激昂之举大有荆轲刺秦王时“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其实我看大可不必如此执着,咱拍片又不是只冲着奥斯卡去的,人家给你奖是锦上添花,不给也无伤大雅。反正国际电影节这么多,也不是非要拜“他”这个门神。一句话,电影首先还是应当拍给自己人看。
写于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