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香港开拍了一部《雀圣》,用的演员是周星驰的《功夫》里头的元华与元秋。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合作,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邵氏已认识元华。
当时,他是一名武师,但也算得上武师王了。因为当时邵氏有两大武术指导,唐佳和刘家良,刘家良只为自己的片子做武术指导,其他导演则大多数找唐佳师傅。而元华与现时仍为武师的元彬乃唐佳师傅旗下的两名大将。
当时有一个传说,说在七小福时代,有三名男跟头王与一名女跟头王,男的第三名是国际巨星成龙,第二名是元彪,而冠军却是元华。女跟头王就是元秋。
更有一点不可不知的,当年李小龙的御用替身,也是元华。如果龙哥不是在1973年暴毙,他已答应了元华,带他去好莱坞发展。
所以,一切在冥冥中似有定数。
元华去不成好莱坞,在邵氏也是猛龙,他是尔冬升的御用替身,后来加入了洪金宝的洪家班,得到了不少演出机会,包括《东方秃鹰》里的师爷型鹰爪反派,令人第一次领略到——原来元华也会演戏。
后来进了TVB,演出了几部独挑大梁的电视剧,元华好戏这想法就更深入人心了。《功夫》只是催化了他踏上红星之路。这一次与他合作《雀圣》,觉得他的演技真的圆熟了,而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黄秋生的说法我并不同意,我觉得他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是实至名归的。
很多人是只做幕前,到年纪大了,转到幕后,包括尔冬升等都是最佳例子。元华则是先做幕后,再走到幕前,反其道而行之。可是,多年经验加上对世情的阅历,令他的演出具备了立体性。他演出的这个病态赌徒“自摸西”比之以前的吴孟达不遑多让,而且喜剧感更现代。
当然,他的身手无法跟上世纪八十年代比,正如他说,腰骨已经僵了,无法有原来的弧度。年龄是身手最大的敌人,能有全盛时期七八成也就不错了。我接下来的新戏,仍想找他合作,可能是今年的贺岁片之一。王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