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廿四小时那期周刊便要截稿付印,如果今天记者空手而回,明天就只剩下半天时间,若赶不及今期刊出这报道,便要等下一期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已习惯了分秒必争,虽然知道这段消息其他竞争对手应该不会找到,但总是焦急,希望能早日报道,以免夜长梦多。
那年代,香港手机售价两万多元一部,并不普及,记者身上只有传呼机。要知道委
派的记者在图书馆的最新情况,只能传呼他,他却要花时间找电话复机,阻延了查资料的时间,所以不敢传呼他,只坐在杂志社里等。心里急得要命,头脑却要保持冷静,还要做其他决策及替各稿件拟标题。
图书馆关门了,记者终于来电报告,他声音疲惫:“找不到,明早我会等图书馆开门,争取时间,有消息马上打电话给你。”
由于图书馆观看微型菲林的设备有限,不能多派人手支援,只能靠点运气。
翌日,太阳还没有升起,我却已经心绪不宁,是或者不是,及早有答案,总好过无限期地等。
接近午饭时间,身负重任的记者来电,声音极度兴奋:“找到了!找到了!是真的!”“马上影印!”“已经影印了!”“快飞车回来!”“是!”
拿着那份影印,手在发抖,竟然在这偶然的机会下,给我发掘了一单独家消息,时间上又那么凑巧,真是好运气。
那是多年前《皇岛日报》的头条消息。
翁美玲的死与之前发生的两单命案有关联,还是没关联?那一期的周刊,用了翁美玲做封面,是独家报道这段发现,早上出书,下午发行已来电,说反应十分好。
打算再循这方向追查下去,下期再接再厉,于是派记者去图书馆、伟锦园及访问有关的人物,发掘关于翁美玲之死不为人知的消息。查小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