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跟好些为堪舆述数家都十分相熟,“翁美玲”误住凶宅的封面出街后翌日,其中一位术数家打电话给我:“我看了你今期写的封面故事。”
没听出他语气的凝重,正滔滔不绝的跟他说:“是在偶然机会下,我找到这段独家消息,发行说销路十分好。”
“还会继续吗?”他问。
我兴奋的说:“会,我不做,对手也会跟进,既然我掘了个井,当然要喝井中的水。”
“还有料吗?”他沉着声音问。
“正在派人四处搜刮……”我还想说下去。
“够了!别再追,别再写。”他语带警告。
“追查过程没危险的,不过在新旧资料中抽丝剥茧,只要花点时间心机就可以了。”我据理力争。
“你可想过,为何只有你才找到这些资料?你觉得真是巧合吗?”
我即时反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他想解释,我已意会了过去,全身毛重直竖。阻止他说出来:“不写就可以了吗?”
他还是要提出警告:“对,不要再写,不要追查,否则你会有事的。”
并非一个迷信的人,但做记者这个行业,而且确目睹过很多古怪的事情,匪夷所思,早已学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二十年后的今天,除了阿翁的忠实影迷,曾与她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经历的人外,今年二十岁的观众可能已不知道她了。时间会冲淡一切,何必执着于一时,如果翁美玲没执着于那个没回电的传呼,今年她便四十六岁了。
但悲剧人物的性格是改不了的,除非他肯决意去改。查小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