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7年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当地时间17日晨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94岁。莱辛是一位和中国很有缘分的作家,她曾在1993年访问中国,还和王蒙、张艺谋等见过面。曾经在上海发表的一次讲话中,她说,“中国在发展,在向发达国家学习。但是我要提醒你们,目前在西方出现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蛮人,这些人有很高的学位,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他们用知识追求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这种人掌握了文明,却造成了野蛮的结果。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你们必须另辟蹊径!”
中外同悼:她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
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她走得很平静”,是凌晨时分去世的。她的家人希望不被打扰。“多丽丝·莱辛的一生是一份对世界文学的礼物。”她在出版社的编辑尼古拉斯在一份声明中写道。
“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纽约分部的执行主编特里说,他自1991年起就和莱辛一起工作,“她的想象力非常宽广,她写现实主义小说、科幻小说,她还写了很多戏剧、短篇小说,还有我读过的最棒的自传。”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多丽丝·莱辛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发布后,很多人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悼念。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说,“莱辛不幸去世,世界文坛走了一位文学巨匠,少了一位诺奖作家,但她留下了丰富的写作成果,尤其是她在苦难人生中追求文学的成功传奇。她渗透于作品字里行间的苦难叙事与平民美学,将作为独特的精神遗产长存世间,泽惠后人。”
《金色笔记》译者之一陈才宇曾在英国拜访过莱辛本人,“她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做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上世纪90年代,莱辛曾经访问过中国,“90年代的时候我们见过一次。当时英国来了三个作家访问,她是其中最年长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谦和,像家庭妇女,完全没有居高临下感觉,说话细声细气。其实诺奖之前,大概50年代莱辛就在国内流行过。”
曾访中国:她人很小但说出来的东西很大
据悉,中国在1950年代就介绍过莱辛,译本《野草在歌唱》是她的早期作品。莱辛是为数不多的除“文革”时期之外中国一直在介绍的西方作家。老人曾于1993年访华,从5月2日到15日,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
在北京期间,莱辛提出想见两个人。一个是作家王蒙,另一个是导演张艺谋。莱辛结识的第一个中国作家是王蒙,他们在1990年意大利蒙代洛文学节上同是获奖作家。在王蒙家的四合院里见过王蒙后,莱辛又提出:“我很想见见张艺谋。”全程陪同老人的翻译程惠勤回忆说,莱辛讲她在英国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对影片印象很深刻,所以想见见导演。
在上海全程陪同莱辛的瞿世镜对老人的独特个性记忆深刻。瞿世镜接待很多外宾,但只有莱辛提出不要看风景。她说要去参观孙中山故居。参观结束后,上海社科院邀请了王安忆、白桦、赵长天等作家参加与莱辛的座谈。莱辛说:“通过交流,大家才能学到对方的长处。中国在发展,在向发达国家学习。但是我要提醒你们,目前在西方出现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蛮人,这些人有很高的学位,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他们用知识追求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这种人掌握了文明,却造成了野蛮的结果。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你们必须另辟蹊径!”
“男女两性出问题,问题出在男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英国殖民地出问题,问题出在英国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个世界出问题,就是出在所有的强者的自我中心主义。”
“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启发人类思考怎么去解决问题,不是为唯美而唯美,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我为什么写诗,因为我思考文学,而我写一本书就是提一个问题!”
莱辛的这些发言引起了全场热烈鼓掌。瞿世镜回忆说:“照片上,所有人都比我高,唯有莱辛比我矮,她一米六不到,人很小,声音很轻,但是说出来的东西很大。”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生平回顾 8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她用)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
1919年,多丽丝·莱辛生于伊朗。莱辛年幼的时候,在能够靠玉米迅速发财致富的诱惑下,莱辛的父亲带着全家从伊朗移居到了罗得西亚——一块只有35年历史的殖民地。但是因为父亲在一战的战壕里失去了一条腿,缺少经营农场的能力,他们总是债台高筑。
7岁时,莱辛被送进了修道院的寄宿学校。那里的修女们大多为德国农民的弃婴。她们用地狱烈火之类的故事吓唬孩子们。莱辛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可怕的时光。13岁那年,她与教育系统彻底决裂。
“童年时期的压抑和艰苦通常造就出作家来,因为这样的童年让你学会处处提防,事事留心,而这正是一个作家所需要具备的。”莱辛在自传中回忆道。
18岁的时候,她完成了她的两部练笔小说,同时还向南美的杂志出售自己的故事。1949年,莱辛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手稿《野草在歌唱》到英国伦敦谋求出路,这部小说以一名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妇的案件为中心,揭示了非洲英殖民地复杂交错而尖锐对立的种族关系,小说于1950年在英伦出版,得到了批评家与读者的好评,从此一举成名,登上了英国的文坛。
1962年莱辛的创作因出版《金色笔记》而达到顶峰,莱辛被视为“新女性”的标志。《金色笔记》甚至被看做“女性主义案例讲义和圣经”。小说由女作家安娜1950年代的笔记和她创作的题为《自由女性》的中篇小说构成,黑、红、黄、蓝色笔记和其后的金色笔记与分为五部分的《自由女性》相互穿插,反映了女主人公的社会政治活动、个人情感生活以及有关历史和艺术的观察和思考。这是她最负盛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金色笔记》出版之后,莱辛与女权主义者的关系却开始变坏。莱辛批评女权主义者使用的那些“贪婪的、带着复仇心理的术语”。女权主义者则攻击她没有能够提出女权主义的政治纲领。
莱辛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孩子。对于婚姻,莱辛说,“我想我在婚姻上真的没有什么天赋,独身的我要比婚姻中的我快乐得多。我现在可能是不适合结婚了。我不能想象一个婚姻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2007年,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辞中称“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那一年,她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经典再现 代表作《金色笔记》新版即将面世
本报讯(记者 罗皓菱)莱辛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在图书市场掀起太大涟漪,但豆瓣《金色笔记》昨天登上了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热门电子书榜。同时,译林出版社宣布,莱辛最有影响的小说作品包括《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幸存者回忆录》三部在内的一共12部莱辛作品,即将在未来三年内由译林出版社陆续出版。这也是刚刚推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作品集后,译林出版社在文学专业性上的再度发力。
据悉,译林出版社早在1999年就出版了莱辛成名作《野草在歌唱》,2000年推出了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两个版本,2007年又出版了莱辛科幻力作《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均出版了修订版。2008年又推出了《金色笔记》典藏本。2013年2月,《野草在歌唱》被收入译林“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丛书中。目前,译林已拥有莱辛12部作品的版权,计划在三年内分批推出。